王静儿吃完饭后,拿着毛线去了李秀丽屋子。
“秀丽,我看咱的课本翻来覆去的都看了好几遍了,要不咱们去凤县一趟,去那边的废品回收站看看有没有新的复习资料?”王静儿手里勾着毛线说道。
“嗯......静儿,我觉得咱们还是不要去那了,我实在是不太喜欢那个地方。”李秀丽想都没想直接拒绝了。
王静儿听着和王金宝如出一辙的回答,有些无奈。
无人陪她,实在是自己也不想一人行,只好暂时搁置了。
时光匆匆,春风吹醒了知青院旁边的大柳树。
“大姐,看来我们又可以上山摘野菜啦!”下工回来的王金宝,指着刚刚抽出嫩黄色芽儿的柳树说道。
“哈哈,就是啊。咱们待会吃完饭上山看看去。”王静儿欣然应好。
“王知青,待会上去叫上我呗!”苏妙琴在旁边听见王静儿要上山的消息,解释道:“他们今天没人上山。现在天气还不太长——天黑的太快了,我不太敢一个人上去。”
“可以啊,那就待会一起去!”王静儿答应了。
晚饭的时候,王静儿做的是疙瘩汤。
“大姐,我们赶紧上山吧!摘点野菜就能吃点绿色的了!”王金宝喝完最后一口汤督促道。
王静儿感觉自己耳边一直是上山,上山的话,都快磨出茧子了。
没一会,几人走在路上,穿过一片林子,居然真的在山里的水塘边找见了一大片水芹菜。
“哦,水芹菜!我来了!”王金宝欢呼一声,就冲向了水塘边。
李秀丽紧随其后,等到苏妙琴和王静儿摘到一半的时候,李秀丽和王金宝已经背着满满一背篓下山了。
这时山上又来了两个人,只是水塘边的野草长得高挡住了王静儿两人的身影。
“严知青,你叫我上来干什么?”
“我想跟你说,我们的事情就算了吧。我以后是要回城的,不会和你留在这里了。”严雪华开口。
“我们本来就没有关系,你愿意待在那里都和我没有关系。”高军杰说道,“没什么事我就下山了,你以后不要再联系我了。”
“那个,你等一下!”严雪华拉住了高军杰的右胳膊。
高军杰疼的皱起了眉头,一把扯开了。
“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我是说,要不要我帮你和王静儿解释下,当时我是因为我爷爷才那样说的。”
“不用了,再说了,你不是担心会对你爷爷不利吗?”高军杰拒绝了。
“没关系,我爷爷要平反了。很快消息就会传来的。”
高军杰讽刺一笑,“原来如此,那就更不必了。”
“那个,你胳膊的伤会影响你以后的工作吗?”严雪华追问。
“这就和你无关了。”
“嗯......是和我无关!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的工作受到影响了。你可以拿起书本,我听到可靠消息说,很快就要恢复高考了。”
“而且我听说你也是高中毕业,你可以为自己也另谋一条出路。”
“好。”高军杰冷冷吐下一句话,然后就头也不回的转身离开了。
严雪华瘪瘪嘴,在高军杰离开没多久,也赶忙走了。
躲在水塘边,听完了全程的王静儿两人,“呵呵,那个你说严雪华说的那事是真是假啊?”苏妙琴最关注的是这一点。
“不好说,应该是真的吧?”王静儿没有直说。
后来,苏妙琴摘菜就很心不在焉了。
果然,第二天的时候,苏妙琴就请假回家了,等到她下午回来的时候,拿了一个大包裹。
里面装的毋庸置疑就是书本,她把书本分了一部分给她的弟弟——苏南。
随着天气一点点热起来,陆陆续续的也传来了一些好消息。
首先是牛棚里被关着的人,一个接一个的被平反,最早被恢复自由身的就是严雪华的爷爷。
当然了,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知青院的一部分人,在下工后不再和村民们一起上山摘野菜了,而是开始拿起书本了。
紧张的秋收过后,在10月21日这天,人民日报正式刊登了恢复高考的信息。
这一消息犹如一颗惊雷,举国上下引起了沸腾。
红旗大队的知青点也不例外,张善儿冲到李立信的房间,激动的抱着李立信不撒手。
“立信哥哥,我们终于可以回城了!”两人相拥而泣。
王国栋不动声色的拉开二人,“还是要小心,不要让有心之人有机可乘!”
大柴房隔壁屋子的张志强更是大声欢呼:“天不亡我啊!”
和知青院里,一片喜庆的气氛不同。一些和知青结为夫妻的家里,那是一个愁色满满。
比如崔婶子家,毕竟他家两个儿子都娶了知青。
之前有多扬眉吐气,现在就有多垂头丧气。
吃完饭后,李念男对一家人说道:“娘,二蛋。我在这里和你们表态,高考我是一定要参加的!”
罗倩倩面露喜色,心想既然有人开头,自己只需要跟上队伍就好了。
“不过,我希望娘你能支持我们,二蛋!你和我一起复习,我们都努力考上大学。就算不行,咱们也为了咱们肚子里的孩子拼一次,争取让孩子能有两个有文化的父母!行吗?”
闻言,崔婶子和崔二蛋明显松了一口气,只要不是离婚就好。
然后大家把目光转移到了罗倩倩身上。
“呵呵,我想的也和大嫂一样,争取好好复习,咱们一家都上大学!”罗倩倩的话,说的很是漂亮。
而此时的高家,高军杰在看见报纸的那一刻,他就知道,王静儿那个女人一定会参加高考的,幸好自己之前搜摸了课本。
他把那些课本从箱子里取了出来,摆在了自己的炕桌上,在心里悄悄种下了一颗种子。
“这一天终于快要来了!”王静儿心想,“很快就要和西市说再见,心里莫名还有些舍不得。”
从今天开始,直到冬天来临。
知青院里常常传出的都是朗朗读书声,那些村里之前看不起知青的人,仿佛是一夜之间消失了。
包括村里的计分员,也在对知青开绿灯,给他们分一些不怎么需要力气的活。
挖水渠的苦力活,没有一个知青再去干。
当然了,这些轻松的活,自然挣的工分也就少了。
不过,只要是有意见的知青和计分员一打招呼,立马就调回原状了。
这么一来,大队里那些是备战高考的,那些是准备扎根西市的就很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