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很幸运,在南京城陷落的那一刻他成功的逃了出去。可是南京六部,大大小小上百位官员,又有几人能这样幸运,在数千骑兵的拼死掩护下,在城池陷落的最后一刻冲了出去。
都说最无情,读书人。可是最有情义的,往往也是读书人。历史上明朝陷落的时候,有卑躬屈膝,摇手祈降的阁老;可是在这片以忠孝传家的中华大地上,也有如张煌言,史可法,阎应元这样敢于以死报效大明朝,以死告慰祖宗三百年江山的英雄。
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从未中断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从来不缺有理想信念,为了追究心中的那一份执念,愿意为这个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人。
征服一个人的肉体容易,可是想要征服一个人的内心,几乎是不可能。
南京城陷落的那一天,就像是陈荐这样,敢于怒骂朱常洵的大臣比比皆是。南京城的书院里,这里每一个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
这一次尽管东林的骨干,江南人心中的大儒杨涟,陈于廷,王允成……都站了出来,为福王继位的合法性,为这场兵乱的合法性进行宣告。
可是人心是一杆秤!
在场浩劫之中,被复社士子扭送到南京的左光斗,第一个死了。当着朱常洵的面,他一头撞死在了南京奉天门口玉阶上。
南京城里,那些平日里被文官门黑成“三姓家奴”的阉党成员,他们竟然在这样关系到自己生命和前途的时候,选择了一条与江南士子,平日里了解不同的一条路。
善于曲意逢迎,放纵君王,只为追求自己权利的阉党,在这样一次关键是选择中,毅然决然的站到了远在北京的皇帝那边。
昔年太祖靖难之役,不过只是扫清了方孝孺这一“腌臜”的文官团体,后世的史书上为这位,更是刻意逢迎的方先生,塑造出了一个坚韧不屈,敢于直面死亡,堪比“于谦”的大儒形象。
朱棣虽然早已经死了,可是仅仅只是一个方孝孺便让后代的“孝子贤孙”们,不停的把这位明成祖拉出来一次次的“鞭尸”。
而朱常洵登基的那几天,南京城六部尚书,朝堂从二品以上大员五人被杀,因为当街辱骂朱常洵而被南京乱军杀死的读书人,杀死的官员更是不下千人。
只是这一次,江南的文人却是死死的闭上了嘴巴,甚至也闭上自己的双眼。
……
芜湖和宁国的边界哨所,来来往往的行人商旅正在接受着检查。
突如其来的兵变,对这些生意人带来的影响并没有多大,毕竟他们只是一些小商人,哪怕是一些大客商,其背后的关系也是横行江南。这次兵变给他们带来的唯一困惑就是来来往往的检查也变多了,而且街道上的乱民也多了起来。就在这一队商人的身后,此刻正有十几个打扮寒酸,蓬头垢面的乞丐死死的跟在身后。
“去去去,他妈的你们一群臭要饭的!跟着在这干什么!没规矩了,你们身上有什么要检查的!赶快滚!”
凶恶的兵士站着老远便捂上了鼻子。看着这一群浑身上下散满着,说不清的恶臭味的乞丐,挥舞起手中的兵器,不断的驱赶着这些可怜之人。
“大人,您就行行好啊!我们这些人已经饿了好几天了!”
“去你妈的!老子给你们行行好?谁给老子行行好!你们好几天没吃饭了,关老子什么事!找朝廷去!”
看着还在死缠烂打的乞丐,检查站的兵丁们不由得甩动起手中的武器,结结实实的抽打在乞丐身上。
“大人你不要打了!我们走!我们走!”
腿上挨了一棍子的乞丐,立刻跳了起来,慌忙的招呼着身后的众人朝着对面的宁国府跑去。
跑了好一会,看着身后并无追兵,这十几个乞丐这才松了一口气,随便的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
为首的那一个乞丐,缓缓的从破烂的衣服间掏出了一枚沾满了泥土的烧饼大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
“诸位,前面还有不远就到泾县了!一路来大家也都辛苦了,赶快吃饱喝足,准备上路!”
“嗨,周尚书,我们无非就是把锦绣华服丢到一边,穿的破烂一点;身上搞的臭一点。这一路上还是您老最辛苦,这一路要不是您老在前面替我们开路,说不定还没逃出南京城,我们这些人就又被抓了回去。最辛苦的还是您老!”
只是现在的周应秋并没有兴趣听这样的阿谀奉承,大口大口的啃着破烂烧饼,缓缓的注视着眼前的竹林,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秦朝的商鞅变法,留给后人的便是一个奴性思维。只是最终惨死在自己成果下的商鞅,并没有让后代君王认识到,这一思想的极端。自而后的两千余年时间里,君王们都致力于将商鞅的思想继续“弘扬”。
在这个需要路引的年代,想要从南京走到宁国府对于寻常百姓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奢望。尽管披上了官身,可是在南京一乱,站起来公开反对朱常洵的“阉党”们 甚至还不如寻常百姓。
现在周应秋已经忘了,他是怎么从漆黑的南京监牢里逃出来的了,他知道是南京城一群正直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将本该处死的他们劫了下来。
为了寻找朝廷,为了寻找魏忠贤,周应秋这群士绅换上破烂的乞丐服,从南京城一路乞讨,来到了宁国府。
锦衣玉食的他们,这一路上他们受了多少苦难?又有谁会知道呢?
吃饱喝足,拄着拐棍,周应秋带着众人一瘸一拐的缓缓的再次向着南边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