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胤禛听到胤禔的话以后,只笑笑道:“大哥,这是工匠在烧制其他东西时放的东西不太对就制成了水泥,发现如此好用,便汇报给我了。”

胤禔现在已经对皇位没有那么执着了,所以对底下的弟弟们也没有了那么多的敌意。只有面对太子时才会有所敌意。

他知道自己与太子争斗多年,已经没有退路了。一旦太子上位,那么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了。所以,在胤禔那里,自己就算想要退出皇位之争,为了自己的未来能够继续尊享现在的荣华富贵,那么自己还是需要斗倒太子,交好其他的弟弟们。

所以这些日子,胤禔在忙着与太子争斗,继续按着康熙的意思做太子的磨刀石,处处与太子作对的同时,胤禔还在观察着自己的这些个弟弟们,观察着他们谁更适合作帝王,自己该如何暗中与他们交好来保障自己未来的荣华富贵。

在胤禔观察了一段时间以后,便发现,自己的这群弟弟们,三弟是个爱好诗书,喜欢附庸风雅的人,在政务上,除了修书没什么其他的建树,就会跟在太子身后做个狗腿子。

四弟倒是个做帝王的好材料,自己这个好四弟果然如之前明珠所说的那般已经成为了自己和太子想要通往帝位的最大的绊脚石。

自己的这个好四弟,上对皇阿玛非常的恭敬,皇阿玛说什么便做什么,而且每次皇阿玛吩咐的差事都办的漂漂亮亮的,从来不会怕得罪人。在胤禔看来一个帝王就是要有这般的魄力才行,若是因着怕得罪人处处忍让养大了那些个人的胃口,到时候就不好收拾了。

胤禔还发现自己这个好四弟在没人看到的地方已经笼络住了这些个成了年的弟弟们了。五弟、七弟、八弟、九弟、十弟、十二弟、十三弟和十四弟虽然不是每一个都与四弟走的很近,但是见到这个四弟却都是恭敬和亲热的。

尤其是八弟、九弟、十弟、十三弟和十四弟,八弟与这个四弟从小一起在承乾宫长大,本就是亲热有如一母同胞那般的,九弟和十弟跟八弟年岁差不多,三人从小在一起长大,自然也是同四哥比较熟络的。十三弟从小与十四弟一道在永和宫长大,十四弟又是与四弟真正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两人从小就愿意跟在四弟的屁股后面玩。

而五弟、七弟和十二弟虽然表面上同四弟没有那般的亲热,但是,五弟与九弟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真的有事自然是要站在九弟身后的,至于七弟本就因为脚疾有些自卑,不太在人前显露,但是据胤禔观察,自己这个七弟在四弟面前还是会露出一点笑容的。至于十二弟,从小是在苏麻喇姑的教导下长大的,沉迷于佛经,不太参与朝政,不过好像跟四弟也有些话聊。

不盘算不知道,一盘算胤禔才发现,自己这个好四弟在旁人不注意的时候,已经不显山不露水的让底下的这群好弟弟都站在了他的身后了。发现了这一情况的胤禔突然有些想要看太子的好戏了,他不知道太子有没有发现这一情况了,不过想来是不知道的,不然以自己这个太子二弟的心胸,怕是早就将四弟给撕碎了,哪还至于只跟自己两人斗得跟乌眼鸡似的。

不过,胤禔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办法在这场皇位之争中全身而退了。尤其是,若是太子上位,自己肯定是会死无全尸的,还不如给自己这个好四弟在太子那里做个迷雾障,到时候也好在四弟面前卖个好。

胤禔越想越觉得自己既然不想要争这个皇位了,那自己就一定要抱好自己这个四弟的大腿。自己这个四弟除了有一群兄弟的拥护,宫里还有一个高居皇贵妃之位的额娘,一个位居四妃之一的生母,虽然现在自己这个四弟的玉牒已经改到了佟佳皇贵妃的名下,但谁也不能否认自己这个四弟是从德妃的肚子里爬出来的不是嘛。后宫里两个高位母妃,朝堂上一个强有力的母族。

然而,自家这个四弟在朝堂上除了有一个强有力的母族,还有一个强有力的妻族。乌拉那拉家有一个位居九门提督的乌拉那拉 费扬古,有一个在翰林院当官的乌拉那拉 富禅,有一个非常有商业头脑很能赚钱的乌拉那拉 富昌,有一个在军队已经有了小小官职的乌拉那拉 富存。可谓是各方面全面开花了。

加之自己这个四弟的福晋自己本身也是个能人,牛痘、玻璃、新型的纺织机、羊毛、奶粉、奶片糖还有水泥,虽然水泥自己这个四弟说是庄子里的人无意中发现的,但是,胤禔是不信的,胤禔觉得肯定是四弟的福晋弄的,估计皇阿玛也能猜得到。

胤禔越想越觉得若是太子倒了,那么自己这个四弟那简直就是最优秀的下一任帝王了。自己可一定得抱紧了自己这个四弟的大腿,为了自己未来的荣华富贵,也为了自己子女的荣华富贵。

胤禔想到这,便也没理胤禛谦虚的话语,继续道:“四弟身子可康复了?可还有哪里觉得不适的嘛。”

胤禛看着有些殷勤的胤禔,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又不好说些什么,便只好答道:“让大哥忧心是弟弟的不是,弟弟身体已经大好了,已经都好全了,大哥不必在挂心了。”

胤禔搂着胤禛的肩,继续道:“好全了就好。好全了就好。如此大哥便放心了。”

胤禛真的是有些不习惯自家大哥这副样子,但自家大哥表现出来的都是对自己的关心,他也不好多说些什么,便只好继续与胤禔寒暄,道:“大哥安心。”

胤禔有心与胤禛拉近关系,道:“等回京以后,大哥做东,咱们兄弟几人去鸿客楼吃一顿。”

胤禛虽不懂自家大哥为什么突然对自己如此客气,但伸手不打笑脸人,于是,便也笑着开玩笑道:“大哥难道不知道,这鸿客楼是弟弟福晋的产业嘛,大哥挑在鸿客楼做东,怕不是想让弟弟来付账吧。”

胤禔听了胤禛这话,便知道了胤禛是接受了自己所表达出来的善意。于是,继续笑着道:“那就换一家酒楼,弟弟想要去哪家就去哪家。”

胤禛闻言,便道:“弟弟就是开个玩笑,就去鸿客楼,弟弟做东。”

两人便这样边走边聊往院内进去,身后的胤祥和胤祯互相看了看,看出了对方眼中的不可思议。不过,两人也不是小孩子了,这些年的朝堂经历也让两人成长了不少,两人也都不说话,静静的跟在两人身后,也往屋内走去。

一行人便先后走进了屋子里,一道坐下来用了晚膳,因着胤禛大病初愈,倒也没有喝酒。

这日晚间,散席以后,四人便各自回了屋子。第二日,胤祥便开始着手计算各地呈上来的富户们认领的捐建的河堤公里数。

虽然,这会河堤还没有完全修好,但是因着是同时开工的,也已经修的差不多了。所以,已经能够算出哪家修的多了。

时间过得很快,大约一个月以后,黄河沿岸各地的河堤就全部都竣工了。各县都在黄河沿岸人口最多的地方立了一块碑,碑上刻着捐筑河堤的富户的名字,以及捐筑的公里数。

半个月前,胤祥就已经将各地送来的捐筑名单按捐筑的多少排好了先后顺序,胤禛按着胤祥整理好的名单写了折子让人快马送回了京城。康熙的圣旨也已经于两天前送到了胤禛的手中。

胤禛接到圣旨以后,便让苏培盛前往那几户人家的家里宣读圣旨。黄河作为大清版图上两条长河中的一条,沿岸自然是非常长,沿岸的城市也是非常多的。但是,捐筑公里数最多的那几家都集中在几个城市之间。

捐筑公里数最多的富户在开封,姓陈。因着他建筑的公里数最多,那自然是他家最先宣读圣旨。

苏培盛来宣读圣旨的时候,正当用膳的时候,陈家众人都在宅子里,听到管家来说有圣旨到,都吓了一跳,惊吓之余便赶忙备起香案,整理好自己的衣冠到大门口接旨。

苏培盛见陈家人都出来了一会,便开始展开圣旨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 曰:朕闻人间有善,如光照世,暖人心田。今有开封人士陈氏海亮,在此次修筑黄河河堤时,心怀慈悲,行善积德,广施仁爱,捐筑了最多的银钱,使得黄河河堤修筑工程圆满竣工,实乃天下之士所罕见。

朕听闻陈氏海亮自幼便怀有一颗善良之心,见贫者则援之以手,遇困者则解之以难。其善行义举,犹如春雨润物无声,滋养了无数生灵的心田。无论是对亲朋好友,还是对素昧平生之人,陈氏海亮皆能一视同仁,以真诚与善良相待。

朕深感陈氏海亮之善心,实乃国家之福、百姓之幸。故特此诏告天下,表彰陈氏海亮之善行,以资鼓励。愿天下之人皆能以此为榜样,广行善事,共筑和谐社会。钦此!”

众人听完圣旨,赶忙齐齐磕头谢恩,道:“草民多谢皇上万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苏培盛将手中的圣旨递给跪在最前方的陈家家主手中。这个陈家家主就是圣旨上所写的陈氏海亮。待陈家家主双手接过圣旨,苏培盛道:“陈家主,咋家还有其他家的圣旨要宣读,就先走了。”

陈海亮赶忙给一旁的管家使了个眼色,道:“陈管家,快送送苏公公,然后开祠堂将圣旨在祠堂里供起来。”

陈管家接到自家老爷的眼神,很有眼色的上前,道:“苏公公,这边请。”边说边笑眯眯的上前将苏培盛送到陈家门口,从袖笼里掏出了一个荷包递给了苏培盛。

苏培盛自是没有拒绝,到了门口以后,便对陈管家道:“陈管家留步,咋家就先走了。”

苏培盛从陈家离开以后,便去了开封府的府衙,找来了开封府的知府,道:“劳烦大人将刘氏有福、孙氏爱民……(4个名字,实在懒得起了)找来,咋家这里有一个圣旨要宣。”

开封府的知府忙道:“劳烦公公稍等,下官这就着人去叫。”

不一会儿,几人便带着家里人到了开封府府衙,身后还跟着许多过来看热闹的百姓,有许多的还是刚刚从陈家门口看完热闹的那一批。

待人都到齐了以后,苏培盛便展开了圣旨开始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 曰:……(圣旨内容同刚刚在陈家读的差不多,只不过名字多了几个。)”待圣旨念完以后,底下跪着的人便磕头谢恩以后,苏培盛继续道:“这个圣旨上还涉及到山东曹县的几户人家,这圣旨还不能给你们,至于这圣旨最终由你们哪一家保管,还得劳烦您四位派人跑一趟曹县同曹县那几位商议,到时候这圣旨会放在曹县县令处暂时保管。”

底下跪着的几人忙道:“是,草民遵旨。”几人也都知道这圣旨不可能给他们一人写一份的,现在让他们派人去商议,几人一致决定得亲自去一趟。

苏培盛在开封这边宣完旨以后,便马不停蹄开始往曹县赶。到了曹县以后,一整套流程如同在开封府一般。

走完这一套流程以后,苏培盛便将圣旨递给了曹县县令,道:“过些日子开封府那边的几位大善人便会到曹县同你们这边的几位大善人商议圣旨该摆放在何处,这圣旨就暂时先由大人保管,待事情商议定以后在放去商议好的地方。”

曹县县令赶忙道:“是,下官一定好好的保管圣旨。”

苏培盛便道:“咋家还得回四爷身边伺候,便先走了。”

曹县县令赶忙道:“劳烦公公跑这一趟,公公慢走。”

苏培盛走后没两天,开封府那几个人便一起到了曹县。同曹县这几位得到圣旨的人一起在曹县的县衙商讨了三个时辰以后,才终于对圣旨的去处达成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