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重生大宋:白面包青天 > 第100章 圣裁勉励显圣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包拯历经一番缜密探查之后,面上终现欣然之色,如释重负地长吁一气。“勉儿,你暂且将心放宽,三叔明日便回京向官家禀明此事,想来官家定会秉公裁断。”

包勉闻得此言,目中泪光盈盈,满含感激涕零之态,“三叔,侄儿这几日如坠深渊备受煎熬,幸得三叔还侄儿清白。”

包拯轻拍包勉之肩,言辞恳切、意味深长道:“勉儿,为官之途,当以公正廉洁为基,万不可有半分懈怠。即便此番你乃蒙冤受屈,日后亦需时刻自警,切莫行差踏错。”

包勉重重颔首,神色庄重肃穆,“侄儿谨遵三叔教诲,定不敢忘。”

南宫清雪望着包勉那形容憔悴之貌,蛾眉轻蹙,柔声宽慰道:“夫君,如今总算沉冤得雪,这两日你定要好生歇息一番。近些时日,你劳心费神,已有多日未曾安然入眠矣。”

包勉摇首,苦笑连连,目中忧虑重重,“娘子有所不知,为夫见诸多百姓仍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你让为夫如何能安睡啊,这灾后重建家园之事更是重中之重。”

“勉儿啊,你心怀百姓诚然是善,然亦需顾惜自身。若身子垮了,又何以能为百姓谋福祉啊?”包拯闻包勉之语,忍不住出言关怀,那话音之中尽是疼惜与忧虑,眉头亦是紧蹙不展。

公孙策闻包拯之言,轻捋胡须,微微颔首,随之附和道:“大人所言极是,包县令理应留意休憩,重建家园虽为当下要务,然亦非一时之功。切不可因急于求成而累垮身躯,否则实乃得不偿失。”

包勉望着包拯与公孙策,目中满是感恩戴德之情,却又坚定不移道:“三叔,公孙先生,我深知二位好意,可每至闭目之时,那些百姓无助之眼神便浮现眼前。我着实无法心安理得地休憩。”

包拯眉头紧皱,沉思良久而后言道:“既如此,亦需注重劳逸结合,切不可一味蛮干。我与公孙先生定会全力支持于你,然你亦需应承于我们,切勿过度损耗自身。”

“也罢,侄儿多谢三叔与公孙先生教诲,权且歇息两日。”包勉在包拯再三劝说之下,这才无奈应下决定休憩。

南宫清雪见状,忍不住娇嗔道:“夫君啊,妾身苦口婆心相劝,你总是置若罔闻,现今还得仰仗三叔劝诫,你呀你呀,真真是与三叔一般脾性。”

包勉面露赧色,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讪笑道:“娘子莫怪,我这满心皆是百姓之事,一时糊涂了。”

包拯轻哼一声,佯作嗔怒状,“你这孩子,自幼便是这般,嫂娘亦常与我提及,你这脾性竟与我这三叔如出一辙,真不知该言是好是坏。罢了罢了,不过往后切莫再这般执拗,凡事皆需知晓张弛有度之理。”

公孙策拱手道:“大人,包县令一心为公,此脾性亦非恶事,只是日后需多加留意便是。”

包勉连忙应道:“公孙先生所言甚是,侄儿铭记于心。”

南宫清雪轻抿嘴角,嗔怪道:“此次你定要听进去,好生歇息两日,莫要再让我与三叔为你忧心。”

包勉点头如捣蒜,郑重言道:“娘子放心,我定会好生歇息,养精蓄锐之后再为百姓办事。”

众人面上皆浮现欣慰之笑,屋内气氛愈发温馨祥和。

次日晨曦初绽,金灿灿之阳光轻柔洒落于余杭县衙。包拯一行人已然收拾妥当,预备启程回京。

“三叔为何不多留些时日?好不容易来侄儿这余杭县一趟,怎的说走便走?”包勉立于包拯官轿一侧,满脸不舍,目中流露出深深眷恋,轻声问询道。

包拯微微叹息,神色凝重道:“官家尚在宫中候着三叔之消息,不可久留。勉儿,你于此地为官,务必牢记初心,万不可辜负百姓之期望。”

包勉郑重颔首,目光坚毅决然,言道:“三叔放心,侄儿定当勤勉奉公,绝不敢有半分懈怠。”

公孙策在旁拱手,言辞恳切道:“包县令,日后若遇难题,可书信告知大人。”

包勉拱手回礼,一脸感激道:“多谢公孙先生。”

包拯挥挥手,沉声道:“启程吧。”众人纷纷翻身上马,官轿缓缓抬起,包拯一行人渐行渐远,唯留包勉立于原地,痴痴凝望,直至那身影消失于天际。

自包拯离开余杭县后,开封府之一行人昼夜兼程,马不停蹄踏上归程。

一路上,他们披星戴月,晓行夜宿,丝毫不敢有所耽搁。这几日,他们一路风餐露宿,疲惫之态尽显。

历经连日艰辛奔波与昼夜不停赶路,终于,那巍峨高耸、熟悉无比的开封府城墙缓缓映入众人眼帘。

众人原本疲惫不堪之面容,此刻终展露出一丝宽慰之笑。在阵阵清脆马蹄声中,他们顺利回到开封府中。

回到开封府后,包拯为能尽快将查赈之实际情形向赵祯禀报,未有片刻停歇,匆匆乘官轿入宫而去。

包拯入宫后,毫不犹豫径直往御书房方向疾行。那些巡逻之宫中侍卫见包拯脚步匆匆,不禁纷纷交头接耳:

“这包大人究竟因何事如此仓促啊?竟然连公服都未曾更换?”

“是啊,包大人向来沉稳持重,今日这般匆忙,必定是事出重大呐。”

这时,路过之陈琳闻得侍卫之言,赶忙询问:“刚刚可是包大人往御书房去了?”

其中一个侍卫连忙拱手道:“是啊,陈总管,刚刚确是包大人路过,他脚步匆匆,竟未换公服,瞧那模样,想来必有极为要紧之事。”

陈琳眉头微皱,若有所思,喃喃自语道:“包拯向来行事稳重,如此匆忙,想必所奏之事非同小可。”言罢,便加快脚步,亦朝着御书房方向而去。

包拯一路疾行至御书房外,张茂则见包拯前来,赶忙压低声音,面露难色道:“包大人,官家正在御书房中小憩,切不可惊扰,还是静待官家通传吧?”

“张押班,包拯有关于此次余杭县查赈之事急需向官家回奏,劳烦张押班代为通传?”包拯眉头紧锁,心急如焚。

张茂则见包拯一脸焦急,不禁面露踌躇道:“包大人,此......非是茂则不肯通传,实乃官家休憩之时最忌惊扰,万一怪罪下来,茂则实难担当啊。”

包拯眉头紧皱,心急火燎道:“张押班,此事万分紧急,拖延不得,还望张押班通融一二。”

正当张茂则左右为难之际,忽然听得御书房中传出赵祯之声:“茂则,外面是何人在此喧哗?”

“启奏陛下,是开封府包大人,他有关于余杭县查赈之事求见官家。”张茂则闻赵祯问询,连忙恭恭敬敬弯腰作揖,声音洪亮回道。

赵祯听闻,精神为之一振,道:“快宣包拯进来。”

张茂则应声道:“遵旨。”随即转身对包拯说道:“包大人,官家宣您进去。”

包拯整了整衣冠,快步踏入御书房,忙躬身作揖行礼道:“臣包拯参见陛下。”

赵祯抬起头来望向包拯,微笑道:“包卿平身,不必多礼!”

包拯缓缓起身,赵祯沉吟片刻问道:“包卿,前些时日,朕命你前往余杭县查令侄擅开战备粮仓接济百姓一事,不知可有结果?令侄可曾贪墨粮食?”

包拯神色肃然,拱手道:“陛下,臣经过一番详查,已查明真相。臣之侄儿包勉,未曾贪墨粮食。他开仓放粮,实乃见百姓受灾,饥饿困苦,出于一片救民之心。然其此举,虽情出有因,却也违了律例。”

赵祯微微颔首,目光深邃望向包拯,说道:“包卿,此事你认为当如何处置?”

包拯闻言,赶忙撩袍跪地,自衣袖中取出那份联名书信,双手高高举过头顶,朗声道:“陛下,有余杭县百姓之联名书信在此。百姓们纷纷为包勉求情,臣斗胆冒死,恭请陛下御览。”

赵祯微微一怔,忙起身踱步至包拯面前,随即说道:“呈上来。”

包拯将书信呈递给赵祯,赵祯接过书信展开仔细阅览起来。

信中写道:“陛下圣明,吾等乃余杭县之百姓。今遭水灾侵袭,家园尽毁,生计维艰。幸得包县令包勉,心怀慈悲,擅自开启战备粮仓放粮,救吾等于水深火热之中。吾等亦深知擅开战备粮仓乃重罪,然包县令不忍吾等百姓忍饥挨饿,故而甘愿冒触犯律法之险也要开仓放粮。其夫人搭建粥棚,施粥济民,其县丞妥善安置,使吾等有栖身之所。包县令一心为民,未曾有丝毫贪墨之举,其公正廉明,实乃百姓之福泽。望陛下念其功绩,赦免其开仓之罪,嘉许其善举,以激励后人。吾等百姓,感恩戴德,叩首以谢圣恩。”

赵祯读完书信,神色动容,许久缄默不语,面上神情变幻莫测。片刻之后,他缓缓抬起头,目光投向仍跪地之包拯,说道:“包卿,你这侄儿,着实是心怀百姓之好官啊。”

包拯连忙叩头,恭声道:“陛下,包勉此举虽将民众从水火中拯救出来,但的确违背了律法,还请陛下圣裁。”

赵祯来回踱步,陷入长久沉思,而后说道:“包勉虽说擅自开启战备粮仓赈济灾民,虽触犯了律法,然而这一切皆情有可原。朕早便有言在先,若包勉确无贪墨之举,朕不仅不会追究,反而会加以褒奖。此事就此作罢,朕欲以此事对包勉进行封赏,不知包卿意下如何?”

包拯伏地再拜,诚恳道:“陛下不予追究,臣感恩戴德,感激涕零。然而包勉违例在先,倘若加以封赏,恐难以令众人信服。臣以为,可对其稍加勉励,让他日后行事更加谨慎守规,以此报答陛下圣恩。”

赵祯微微颔首,目光中满是赞赏之意,“包卿所言甚是有理。那便依卿所言,下旨对包勉加以勉励,望他日后为官,能够愈发兢兢业业,造福一方百姓。”

包拯再次叩头谢恩:“陛下圣明,如此处置,既彰显了陛下之宽厚仁爱,又可使包勉自省奋进。臣替包勉谢陛下隆恩。”

赵祯微笑着说道:“包卿快快平身,你叔侄二人,一心为国为民,朕心中甚是欣慰。”

包拯起身,恭谨地道:“陛下谬赞,此乃臣分内之职责。”

赵祯挥挥手道:“包卿且退下吧,待朕拟好旨意,自会颁行。”

包拯再次行礼,缓缓退出御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