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菜园虽不大,也就一亩地左右,却规划得井井有条。

周道清一边往前走,一边详细介绍,尤其是对一些山野菜的栽培方法,讲解得极为细致,仿佛那些野菜是自己的孩子一般。

行至菜园的西南角时,公孙易忽然发现了一株特殊的植物——马铃薯。这让他大为惊讶,自穿越到这个世界以来,他从未见过此物。起初,他以为是农户种植数量少,不够售卖,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这种蔬菜 。

万万没想到,今日竟在此处不期而遇。眼前这株马铃薯,植株矮小,叶片泛黄,混杂在杂草丛中。若不是顶端绽放着几朵淡粉色小花,着实难以发现。

公孙易赶忙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拨开一旁的杂草,伸手便想去触摸。周道清见此情景,急忙出声制止:

“师侄,住手!这果实有毒,切不可食用 。前些日子,观里有几名弟子误食此果,很快就中毒呕吐,折腾了好几天才康复。我已让人将这类植株统统铲除,没想到这里还遗漏了一株 。”

显然,周道清误会了公孙易,以为他想摘那青色的果实吃 。

公孙易闻言,满心疑惑,开口问道:

“师叔,这马铃薯难道不是你们种的 吗?”

“马铃薯?你管这东西叫马铃薯?这并非是我们所种,我也不清楚它怎么会在这儿长出来,或许是鸟雀之类叼来的种子,在此自然生长的 。但这东西确实不能吃,还带有毒性,没什么用处。”

公孙易又惊又喜,万万没想到,自己无意间竟发现了比金山银山还珍贵的宝贝——马铃薯,在他看来,这可是能拯救成千上万人性命的东西 。

兴奋不已的公孙易急忙大喊:

“师叔,您误会啦!这东西的果实长在地下,那可是个宝啊!快帮我一起找找,看看附近还有没有 !”

周道清听了,将信将疑,但见公孙易如此激动,料想师侄不会说谎,便招呼菜园另一头的两名弟子过来,一同帮忙寻找 。

菜园边缘蒿草繁茂,众人找了许久,只有弟子陆金锁在草丛中又发现了一株。不过由于被草丛遮蔽,这株马铃薯长得十分纤细,瘦小枯干的,枝杈都没发出几根,而其他人则一无所获 。

公孙易小心翼翼地清理掉两株马铃薯周围的杂草,又用树枝将它们围起来,生怕被动物破坏 。

忙完这些,他才向周道清和两名弟子解释道:“师叔、师妹,这便是马铃薯,也叫土豆。能吃的部分埋在地下,口感很棒,而且产量高、易储存。要是能大规模推广种植,定能解决众多人的吃饭问题,饥荒的年头,更能救下万千性命 。

咱们修道之人以普济天下为念,这马铃薯可是无比珍贵之物 。当务之急,是先保护好这两株,明天再带人进山找找,看其他地方还有没有。无论如何,得把种子留存下来,来年栽种。这可是关系到苍生福祉的大事,千万不能马虎 。”

周道清和两名弟子虽对这看似普通的植株有如此大的作用心存疑虑,但见公孙易神情严肃认真,便也信了 。

在周道清的安排下,这两株原本毫不起眼的土豆,一跃成为了重点保护对象。谁能想到,正是他们这个小小的举动,竟为日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

第二天,白云观的众弟子在周道清道长的率领下,几乎倾巢而出,于青峰山广袤的区域内展开了大规模搜索。

然而,青峰山山林幽深、树木繁密,地域辽阔,且诸多地方山势险峻,想要做到面面俱到的排查,实在是难如登天。

不过众人的努力并未付诸东流,午后时分,几名弟子在一处隐蔽的山坳中,意外发现了十几株目标植株。公孙易当机立断,命人清理掉周边杂草,并在四周围上栅栏加以妥善保护。

此后,众人又持续搜寻了三日,却再无所获,最终只能无奈作罢。

周道清道长特意安排专人悉心照料这十几株马铃薯,把这件事当做白云观的头等大事去做。

待诸事处理完毕,她又带着公孙易前往青峰山的半山腰。此处是一片阡陌纵横的田地,高粱与谷子茁壮成长,显然,这里便是山中的口粮田。

公孙易望着这片郁郁葱葱的庄稼,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若想实现作物高产,仅仅依靠浇水施肥远远不够,关键在于品种的改良 。

他不禁想起“水稻之父”袁隆平,仅凭一己之力解决了多少中国人的饭碗。他又想起在来长安的路上,那处茶棚外采集的几株形似谷子的野草。他心中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利用这些野谷子进行杂交?这若是能成功,可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于是,他将这一设想说给了周道清。并举例说明,以前有个姓袁的世外高人,就在水稻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又解释道,无论是谷子还是高粱,只要采用同科属植物进行杂交改良,极有可能大幅提升作物产量。他还细致地阐述了杂交改良的大致方法。

此番言论,让周道清的反应不再仅仅是惊讶,更多的是难以置信。她难以想象,一个年仅二十岁的年轻人,怎么会知道的这么多?这实在是太过离奇。

然而,听他讲得头头是道、逻辑严密,又合情合理,似乎又确有可行之处。况且,这件事若能成功,那可是功在千秋的大事。

无论真假,周道清决定一试。她相信,师侄在这件事上不会欺骗自己。只是,她心中仍不免疑惑:世上当真有像袁老先生那般的奇人吗?

自那之后,周道清便全心全意投入到农作物杂交改良的研究中。为此,她特意下山购置了纸笔,决心将公孙易传授的方法一一记录下来。

起初,她让公孙易讲解,自己则在一旁记录,遇到不解之处,便请公孙易详细解释。

然而,这种方式进展缓慢。公孙易见状,索性接过笔,亲自书写整理资料,让周道清直接阅读,若有疑问,再为她解惑。如此一来,二人的角色仿佛互换,公孙易这个师侄倒成了师傅。

看着公孙易笔下流畅飘逸的字迹,以及通俗易懂的阐述,周道清心中既佩服又好奇,究竟是怎样的师父,才能培养出这般出色的徒弟?若说是自己那大师兄的功劳,她是万万不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