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瞧得出来,阎埠贵非常高兴。

即使这些证书奖章里面和他家的几个孩子没关系,不过只要是这个院子的就行。

这些东西在他眼里,全都是评选先进的分数,五五年刚刚过去,据小道消息称,街道办已经开始评选去年表现先进的院子。

评选的依据有很多项,今年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劳卫制。

这是街道主任开动员会的时候,向所有人承诺的事情,阎埠贵奉为金科律令。

即使是进入寒冬后,每日晨练的现场都能看到阎埠贵的身影。

他虽然不擅长运动,但是作为一名老师,督促别人努力还是十分顺手。

尤其是当重任跳操的时候,阎埠贵往垂花门一站,目光来回扫视,好像学校的教导主任一样。

送走阎埠贵,高明启随意看了会儿报纸,就开始继续绘画。

这天晚上他一直画到很晚才休息,因为第二天不上班。

高明启已经提前安排好,要和牛犇去关先生家拜访,所以他特意调了一个班,把休息时间挪到了周一。

清晨,天上又开始飘起雪花。

高明启踏着雪,往琉璃厂方向走去,这段路程和他上班的距离差不多。

关先生前些日子往外地去了,直到上周才回来,便通知了牛犇和高明启,他们之前就约定要去观赏关先生的收藏间。

关先生的事自然是和古董收藏的事有关系,他时常奔波于乡村大地,从民间收拢古董玩意儿。

这次也不例外,高明启在路上就已经开始猜测他又弄到什么好东西了。

高明启来到和牛犇约定的地点,没过多久后者就出现了。

两人见面呵呵一笑,他们手里都拎着点东西,有点心,有烟酒。

也顾不得寒暄,两个人将脑袋埋在围巾里面,闷着头来到关先生家中。

上门带的礼物都是从百货商店买的,关先生丝毫没有感觉尴尬,顺手接过礼物放在屋子里面。

“走,东西没在这两个院里。”

这句话是对高明启说的,牛犇立马跟上关先生的脚步。

他们锁好了门,往更小的胡同里面走去,似乎是刻意躲避着别人的注意。

终于在一处窄巷里面,寻到了非常不起眼的小门。

推门而入,这里的院子很小,右边有一间小房,然后就是北面的正房。

院子虽然小,但是整理的很整洁,院落各式物品整齐地码在墙下。

正房的窗户封得严严实实,似是透不过一丝光亮。

打开屋门,里面果然是黑洞洞,随着灯光亮起,高明启才看清了里面的东西。

整个屋子几面都是架子,摆着各种珍品古玩,金器玉器,瓶瓶罐罐。

再看当中的墙上,挂着的都是名人字画,有苏东坡的诗词,有郑板桥的竹子,旁边架子上还有一队唐代三彩马。

“喔!”

高明启嘴巴都合不拢了,目光缓慢地在屋中巡视,这里就好像一座小型博物馆一般。

一旁的牛犇偷偷一乐,他第一次来的时候,和高明启的表情一模一样。

关先生进了屋子后,把手中的包袱打开,从里面拿出一本残破的书册。

然后又从架子上取下一个匣子,打开匣子后,小心地把这本破旧的书册放了进去。

牛犇知道关先生见多识广,能让他这么重视的东西,肯定是好东西。

“关先生,这就是您这次出去带回来的东西么?是什么好东西?”

关先生放好匣子,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神色,这才回答。“你们可知道《永乐大典》?”

“明成祖朱棣的《永乐大典》!这个难道就是?”

牛犇自然知道永乐大典的名头,这东西据说早就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面,后世难得一见。

《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命大臣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最初成书名为《文献大成》,后来朱棣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

大典可以称之为古代的百科全书,凡是明永乐以前的诸般典籍,都收录在其中。

若想要理解它的价值,从一些数字就能明白。

大典修成参与编校、撰写者三千余人,收录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等,搜集极为宏富。

全书目录共六十卷,正文卷,装成册,总字数约在3.7亿字左右。

可以说中国历代文明传承都记录在这本书中。

然而此书自成书起,就束之高阁,保存在皇家书阁内。后因王朝变迁,战火离乱,导致正本下落不明。

只有零星副本流传在外,偶尔能见到一册。

关先生收到的这本残卷,便是一册永乐大典副本,而且因为原主人保管不善,只剩下半部书。

当关先生见到这本书册的时候,既惊喜又心疼,惊喜的是他能够遇到这部奇书的副本,心疼的是书页的残缺。

“多好的东西吧,咱们后世子孙只有看到这些,才能知道老祖宗留下了多少文明历史。”

关先生为何挚爱收藏,就是因为他能够从这些古董身上,感受到故人的历史文化。

“小高,你知道我为什么带你来这里吗?”

当三人落座在屋内,关先生突然向高明启问了这一句话。

高明启愣住了,他不知关先生是什么用意。

“其实这些话我和小四提过,那就是传承。”

关先生的话让牛犇回想起他们相识相交以来,关先生对他的教诲,言谈中确实提及过。

“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若能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来搞收藏,大家相互借鉴,才能传承更多的东西。”

就像高明启上次收到的宣德炉,关先生的藏品之中就少了这一项。

当时关先生确实诚心想买他手里的宣德炉,只要高明启愿意买,出高价也在所不惜。不过,那就没有今天这件事了。

“我看得出小高你是真喜欢古董,而不是用它来赚钱,小四也一样,不要拿古董去卖钱,钱不够了大不了想办法挣,东西没了可就真拿不回来了。”

关先生在琉璃厂历经风雨这么些年,见过无数投机取巧的人,只是把古董当做手段来赚钱。

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把中华的国宝当做商品,卖给外国人,这种人就是汉奸。

中华大地刚刚经受战火,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国外列强从这片土地豪取强夺走了太多东西。

“关先生,您放心吧,我一定记得您的话。”

高明启手里有些余钱,他早就想过,若是碰到古董玩意儿,肯定会拿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