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我在年代剧里捡破烂 > 第396章 “臭水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泡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这句百草厅大门前对联上的话,好像打开了某种开关。

贝勒爷略一思索,接着吩咐道:

“你联系百草厅白家人,就说我想买他家药酒的方子,他们要是想用秘方入股也可。

要是都不愿意,就联系那些老药铺后人,总会有人见钱眼开。

大张旗鼓的多找几家,要的就是千金买马骨的表象。

实在没有,就用清宫御药的名头。好歹我还顶着怡亲王的牌子呢!

咱们这次干脆弄个像样的保健特色药酒厂,不能让票子都给茅子家赚了。

再说不是一个细分赛道,竞争也不会太激烈。

这事儿不急,交给底下人去做就行。

今天是端午节,带上阎埠贵那二斤面,再准备点儿粽子、十年八年的林下参、正经红酒什么的。晚上吃完饭,咱们去前门老宅,探望探望“张白马”张老先生。”

跟“白马”先生谈了谈收藏和请教了一番书法,收获颇丰。可是时间不长,贝勒爷就告辞了!

毕竟老先生今年已经是“米寿”之年(八十八),这到了晚上难免精力不济。

回程时候,贝勒爷干脆弃车步行。转过一条胡同,就遇见两拨小混子要“茬架”。

护卫们瞬间无声发动,按照预案掏出武器防具。缓缓退回胡同,把贝勒爷团团保护了起来!

保护圈里的贝勒爷,脑海中沉寂已久的系统开始复苏。

“叮!宿主偶遇《胡同》剧集人物,晓敏、林卫东、……。获得奖励:破烂点儿50万……。”

贝勒爷安抚了警卫人员,就让人看着。只见晓敏耍了一通威风,把两拨坏小子给镇住了!

换了一条回家路线后,这时候贝勒爷才想起来自己可还是个“挂壁”。

于是第二天开始,画了妆的贝勒爷脖子上挎着个相机。和化妆成游客的护卫保护下,以兰芳华侨的身份开始满四九城转悠,名义上是旅行团拍老宅子。

实际上是疯狂寻找剧情人物,收取破烂点儿!

于是像什么《贫嘴张大民》、《编辑部的故事》、《一年又一年》、《空镜子》、《渴望》等等、等等剧集现在这个时间段出现的人物,都给他贡献了海量的破烂点儿!

至于爆出来的什么写作、唱歌之类的初级技能和无关紧要的物品,他都没当回事儿!或是收起来,或是抛到脑后!

没过几天,叶大秘就把那天晚上,被田枣闺女“晓敏姐”制止的,那场没打起来的架的详情汇报了上来。

原来就是两拨摆摊儿的小贩争地盘儿!

其实即便没有晓敏拦着,两拨人最多也就是拳脚相加。甚至只是打嘴炮儿,械斗见血,他们是万万不敢的!

毕竟83年开始到如今,那可是处于严打期间的尾巴上,那法场上的“砰砰”声还历历在耳呢!

这时候对违法犯罪,那可是严的很。据说俩街溜子抢了一个走街串巷卖酱豆腐的小贩。一共就抢了三块二毛钱,结果从抓到毙就只用了半个月时间。

从严、从重、从速,可不是说着玩的!

大姑娘小伙子的,你敢同时搞几个对象试试?保准让你试试就逝世!

善心大发的贝勒爷想给这些“无业游民”找个正经活计。也算是为了稳定四九城民生做点儿小贡献!

也省的“晓敏姐”仗着父母的威望当“救火队长”了!

再说那些孩子里也有不少是当年跟田枣混的,那些小伙伴家的“兔崽子”。

如此说来,这多多少少也跟贝勒爷有些渊源!

可是这些人文化水平不高、还没有技术,回城这几年又散漫惯了。

要说出路,也就剩下一条。那就是干个体户了!这也是他们现在正在走的路。贝勒爷只需要给他们找个合适的场地,就可以任其发展了!

脑子里寻找着后世的记忆,秀水街、三里屯、东大桥、官园儿、大钟寺……。

算算时间,也就秀水街合适。

秀水街原名“臭水街”,像这样改换地名的例子还有不少。

比如:屎壳郎胡同改成了时刻亮胡同,狗尾巴胡同改成了高义伯胡同,猴尾巴胡同改成了侯位胡同?。

这些改动,主要是为了去除地名中的粗鄙成分,使其更加文雅和符合文化水平提高后的审美需求?。

自发成立于1978年的秀水街市场,一开始只是零零落落的几家商铺,散落在一片使馆和外交公寓中间。

当时附近住户不多,消费市场未被看好。 当时有很多下乡的青年人回到四九城,找不到工作。

见这里是使馆区,外国人多,有销路,就在这摆摊出售水果、土特产、手工艺品等,因物美价廉,倒是深受外国友人的欢迎。

可是“老秀水”的条件十分艰苦,仅200多米长的胡同聚集了250多个店铺,市场内的中间通道仅有3米多宽,每天的客流量达上万人。

街巷异常嘈杂,商贩们叫卖喊得嗓子沙哑,由于是露天经营,夏季汗水湿透衣服,冬季冷得冻破手指。

随着这片地摊的人气越来越旺,朝外大街办事处决定把商贩引到秀水东街内经营,并于两个月后的八月份成立了秀水集贸市场。

自此,秀水街正式得名,其销售的商品也逐渐由日常用品转变为以服装为主。

一些商户开始转营有东大特色的丝绸服饰及工艺品,并很快以“东大丝绸一条街”走红。

谁能想到,十年以后,它已是海外游客争相前往观摩购物的“民间贸易中心”。

秀水市场的发家是靠出口转内销,为国外名牌企业做代工的东大工厂经常会剩下一些没有卖出去的“多投”服装。

商贩们就把这些服装批发下来,拿到秀水市场销售,这样一模一样的名牌服装能比在国外市场便宜一半以上,因而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购买。

凭借着外国人之间的口口相传,秀水街逐渐在海外声名鹊起,成了外国人来四九城必逛的景点之一。

不少外名人国政要也曾以普通顾客身份到秀水街来选购服装。

甚至有经济学家称之为“用改革开放的剪刀裁剪出来的21世纪的清明上河图”。

当然这都是后话,此时的秀水街还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改造中。

贝勒爷干脆通过兰办投了一笔钱,建了一栋秀水集贸大楼。除了离建成还有不短时间,其他的都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