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送走了瑾儿,晏书原本充实的日子又闲散下来,抽空就领着书杰去庄子上转转。

书杰正在长个的时候,不过几个月现在已经高过晏书半个头了,他声音由原来的小脆嗓变成了公鸭嗓。眼看着书杰就要长成大人了,晏书颇有种老母亲的欣慰感。

只是当两人来到庄子上时,李叔面上反倒严肃的很。

晏书奇道:“李叔,这是怎么了?”

李叔忧愁道:“大姑娘,少东家,我现在担心会发大水。”

晏书道:“前日雨不是刚停了吗?”

李叔叹了口气:“咱们这雨是停了,可我早上路过湖边,见水位似是比昨日还高了些。恐怕是江里的水倒灌进来了,我是担心会有水灾。”

晏书也傻了眼:“那怎么办?”

李叔道:“只要这两日咱们这儿不下雨,始终都是大晴天,估计也没有多大的问题。不过前两日我听里长说,江里上游好像还在下雨。”

晏书想了想:“那就只能期盼着咱们这儿不要发洪水了。”

书杰插嘴:“这样的话,那家里的粮食得收好。”

李叔道:“这请放心,该卖的粮食都卖了,家里只剩下稻种和口粮。咱们庄子地势高,实在不行,就存些粮食上山,只要口粮够吃就行。”

晏书听了,赶紧带着书杰回家,将口粮给放在柜子顶上,防止因发大水导致口粮被淹,省的到时候没得吃。

准备虽充分,但大家都多虑了,两天后,湖水的水位渐渐下降,恢复了正常,众人都舒了口气。

可还没等高兴多久,县城开始戒严了,原来上游有的县因雨水太过丰沛,引发了水患,有灾民朝着庐州府及其下属的县城来了。

州府加急下发函件,要求各个县衙积极应对,平稳渡过。

等公函到了县里的时候,县外也聚集了有上百名灾民。

现在天气炎热,水灾之后特别容易引起瘟疫,若是防治不当可是要死人的。

好在县令大人不是富贵出身,小时候也经历过水灾旱灾,有一定的应对经验。

只是上头一没给良策,二没给支援;一封函件,就让李县令头疼不已。

此时县丞献了一计:“不如请县里的众官吏和有威信的族老,乡绅等共商计策。”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这方法好县令大人立马拍板定了。

这日,县令将军营里的梁大人、县里的众官吏,有头有脸的乡绅,当地大族的族长、各药铺的大夫等人请到县衙共商大计。

申时末,梁大人回到家里,一路上暑气盛的很,蒋氏赶紧让人打了一盆温水,伺候着梁忠擦洗。

不一会,小丫头端来了镇在井里凉着的绿豆汤,梁忠接过绿豆汤大口喝着,蒋氏则在一旁帮着打扇:“这么热的天,县令大人将你请过去是有何事?”

梁忠喝了绿豆汤,方才缓了过来:“县里请我们过去倒也不涉及什么军务大事。上游不是有州府被水淹了吗?有灾民就往咱州府以及附近的县城跑,州府发了急函,要各县积极应对,平稳过渡。县令大人就请我们过去,看看如何应对?”

蒋氏问道,“那县里商议怎么应对的?”

梁忠道,“最后商议的结果是,县里准备提供些物料帮着那些灾民在城外搭建些茅屋,让他们有地方可歇脚,不让他们进城,这样可以避免出现疫情。又让各富户出些粮食搭个粥棚,让他们略可果腹。等过个十天半月的,水退了,就要责令他们回去了。”

蒋氏点点头,“上天有好生之德,只是我们县里施粥会不会引得其他地方的人过来,反倒不好掌控?”

梁忠侧身歪在榻上,“李大人说了,到时候让那衙役告诉那些灾民,若是引得其他人前来,就不再施粥,而且还派了专人给他们登记造册。不是县令大人心狠,只是咱们毕竟是个小县城,能保住自家百姓有饭吃就不错了。对了,李县令本想让我从军营里派些人来维持治安,只是我还未接上令,怎能随意调动?若是有人捣鬼告我一状,我可吃不了兜着走。不过我也不好太驳了他面子,说是让他向州府上书,请州府出面向我部上峰沟通去。后来李县令方才提议让各家派些人手帮着县衙巡逻。”

蒋氏道,“可不是吗,军营调度不可随意,否则那大帽子扣下来,咱家里人的脑袋都不够砍得。”

梁忠又道:“现在已经六月了,天气炎热,再加上水患,很容易滋生疫病。那些大夫们说了,让县里的人最近都少喝生水,哪怕再热也要将水给烧开了喝,否则容易染疫病,你记得让管事的叮嘱大家。”

蒋氏道:“这您就不要操心了,我会安排好的。另外,我想着一会让人打听下李县令家准备出多少粮米,我们就比照着增加三成。那参与巡视的人,咱家里出五六个人,您看可合适?”

梁忠点点头,“就这么办吧。若是参与巡视的人手不够,咱家就在外面雇些人帮忙。明日一早,还得去那县衙,商讨些细节。”

蒋氏道:“这也是没办法的,虽说咱们隶属兵部,可也要与当地的官员打好交道。”

次日一早,那梁忠就去往县衙拜会李县令,两人就那治安问题谈了许久,初步议定让那些个乡绅富商每家出三个家丁,县衙出十人,赵家出十个小厮,大概就有那六十余人,每十人编成一队,每日两队,由那县衙出人做那小队长,轮流巡逻。

后又给那百十来的灾民分了组,每十人一组,选那老实能干的人做小组长,对那些灾民进行管理。若出了事情就找那小组长,有点类似保甲制。

虽说熬得是糙米粥,浓厚适中,但有口吃的就不错了,再说还了有茅屋住,天气热,倒也没有那么多的讲究。

有吃有住,只有那脑子不好的才会乱来。但有时候不怕一万就怕那万一,不过好在县里政令通达,衙役们也给力,每日粥棚管理有序,偶有那泼皮捣乱的,立马抓住处理了。

再加上城外二十里就是军营,将士们虽不能随意出营,但在那里驻扎着,宵小也不敢乱来。

张氏是个心善,听说有灾民在县外,也让晏书拿了十斤陈米送到族里,想要捐给灾民熬粥喝。

所谓陈米其实就是去年产的米,口感也都还好,只是不是新米罢了。

这两日李氏也头疼着呢?前些日子县令大人将县里各家有头脸的族长叫了过去筹措粮食,江族长推却不过,只得与家中几位族老商议从族里祭田的产出里拿了五石的糙米,搭了粥棚。这两日粮食也快耗尽了,张氏送来的十斤米,又能再支撑一天了。

李氏看着晏书那眼神又柔和一些:“你母亲的心意,我回头就和你大伯说。听说县令还要将那乐善好施的人写到县志里,到时候上报咱族里的人,就将你家书杰的名字报上去。”

有了江书杰家的带头,有些薄有家产的族人,也都三两斤的捐了些米粮,拢共在一起也有一石粮食了,暂时解决了族里的大问题。

很快,上游的洪水就退了,那些个灾民陆陆续续的回到原籍,看能不能再补种些作物和菜蔬,否则秋冬季节甚至到了明年春天日子将更难熬。

这次因应对及时,没有出什么乱子,县令及梁大人都得了上峰的嘉奖。县令也兑现了承诺,将此次捐粮、出银子的家族和人员都写进了县志。

能被写进县志可算是那光宗耀祖的事情,以后李县令再让大家帮着办什么事情,那些个富户、乡绅的积极性就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