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宪去世之后,兵部尚书的人选成了朱翊钧的一块心病。
即便朱翊钧清楚,胡宗宪在万历五年之后,就有了一个想法,想让在外累有战功的将领担任兵部尚书,而兵部侍郎从旁协助。
他也有了人选,就是戚继光……
实际上,也不难理解,时代变了,胡宗宪的想法也变了。
大明朝的五军都督府和兵部是相互制约、共同服务于皇权,在建国初期,他们职权分工明确且相互制衡。
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负责统领全国军队,管理所属都司、卫所,包括卫所的日常操练、守御、屯田等事务,但无调兵权。
兵部有调兵权,负责奉皇帝之命下达调兵命令,还掌管武官的任免、升调、考核以及军队的训练政令等,但不直接统兵。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都直接对皇帝负责,没有相互隶属关系,遇有战事,皇帝决定出征后,兵部根据旨意用“皇帝信宝”发调兵令,五军都督府奉令派将领挂印出征……
可以说,都督府原本的统兵权随着时代的变化,几乎全部丧失。
大明朝初期,五军都督府权力较大,能参与中央军事决策,兵部权力相对较小,类似皇帝向五军都督府传达调兵命令的机构。
土木之变后,以于谦为代表的兵部地位上升,掌握军队指挥、管理权,五军都督府权力衰微,从嘉靖年间开始,五军都督府便彻底丧失了武将官员的选拔,任命权力,成了武勋挂职的吉祥物,而兵部却彻底取代了五军都督府的历史定位。
这个很难改变,所以,胡宗宪想着让武将担任兵部尚书拥有统兵权,左右侍郎皆是文官,在得到皇帝允许之后,拥有调兵令……
想法是美好的。
可这个时候的朱翊钧,是没有办法推行的。
他只能从文官中挑选一名兵部尚书……
朱翊钧想了三天,从现在有带兵经验的有能力,有资历的文官中,过了一遍,他也找不到合适 的人选。
这日,朱翊钧还在看着名单,而在旁的冯保看着皇帝陛下发愁,犹豫再三后,终于还是轻声开口:“陛下,兵部尚书人选是大事,您若还拿不定主意,不妨问问阁老。”
若是换做从前,朱翊钧听到这话,必定会大发雷霆,毕竟他一直极力摆脱张居正的影响,试图彰显自己的绝对权威。
但如今,他已牢牢掌握住权力,话语权在握,心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对张居正不再像以往那般排斥……
朱翊钧听到冯保的话后,略作思忖,微微点头:“也罢,召张爱卿前来吧。”
“是,陛下。”冯保应声,而后退出乾清宫,亲自前往内阁去找张居正。
而等到冯保离开乾清宫后,朱翊钧轻声叹了口气:“衣不如新,人不如旧啊……”
虽然胡宗宪下葬的好些时日了,可朱翊钧内心的惋惜并没有太多的消退。
也是因为胡宗宪的离世,让朱翊钧对待自己的这帮老臣,也较为温和了一些。
特别是张居正,海瑞。
他曾分别召见张居正,海瑞两人,言辞诚恳的对两个人表达了一个同样的意思。
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
要不爱卿回老家一趟,好好休息,朕给你们挂职留薪。
这一路花费,朝廷担着……保证规格……从马车,仪仗队,到各地官员的迎接都要走高规格。
朱翊钧对两个人说的时候,是抱着真心的。
可两人都拒绝了朱翊钧的好意……
不多时,张居正稳步踏入乾清宫。
朱翊钧看到张居正进来,早早的安排赐座。
等到张居正坐下后,朱翊钧才缓缓开口说道:“岁月匆匆,人生无常啊……朕从小便经历生死,四岁的时候,皇爷爷离世,十岁的时候,父皇又离世,历经诸多生死变故,本以为朕早已能泰然处之。可胡爱卿这一去,犹如晴天霹雳,让朕实在难以释怀……人生在世,不过短短数十载,恰似‘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皇帝狠不狠。
狠。
在张居正的心中,当今陛下用一句心狠手辣来形容都不为过。
可陛下仁慈吗。
仁慈。
同样,在张居正的心中,当今陛下用一句悲天悯人来形容也不为过。
到底是心狠手辣,还是悲天悯人,实际上只是角度不同,陛下做出的选择罢了。
听着皇帝此时的话,张居正叹了口气:“陛下,庄子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老病死,乃世间自然之规律,虽令人悲痛,却也无法逆转……”
随后,又觉自己说的太过苍白,张居正又赶忙接着说道:“胡大人一生光明磊落,为我大明江山社稷,可谓是呕心沥血……他的功绩,早已铭刻我大明这万里山河之中,古人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陛下肩负天下苍生,还望能节哀顺变,保重龙体,此乃国家之幸、百姓之福啊……”
“张爱卿,你也当多多保重身体,如今朕还需你辅佐,万不可累垮了。”
张居正拱手谢恩:“陛下关爱,臣铭记于心。”
一番寒暄后,朱翊钧话锋一转:“张爱卿啊,如今这兵部尚书的人选,朕实在是头疼不已,不知你可有合适的举荐?”
张居正沉思片刻,缓缓说道:“陛下,臣举荐两人,其一为谭纶,其二是方逢时……“
谭纶此时的身体状况也不太好,正在北京城养病,而方逢时便合适了许多……
朱翊钧对这个方逢时有着很深的印象,地方大员,抗倭、抗蒙、平倭,诸多事件中都有着他的身影。
而方逢时跟张居正的关系极为密切。
方逢时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宜兴知县,后徙宁津、曲周。
擢户部主事,历工部郎中,迁宁国知府。
广东、江西盗起,擢广东兵备副使,与参将俞大猷镇之,程乡贼平后,移巡惠州……
隆庆初,改宣府口北道,加右参政,旋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隆庆四年正月移大同。
隆庆五年,俺答犯威远堡,别部千余骑攻靖卤,方逢时设伏兵击退。
同年冬,俺答孙把汉那吉来降,方逢时与总督王崇古共决大计,挟把汉以索叛人赵全等,因功进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后因丁忧归乡。
万历二年,起故官,巡抚山西军务,申明约信,使边境安宁。
在任期间,亲自巡视塞外,提出修筑要塞等建议并付诸实施……
万历四年,前往两广担任总督……而此时的方逢时还在广西……
在听完张居正的建议后,朱翊钧沉默许久……随后,还是开口说道:“那就方逢时吧……”
听到朱翊钧同意方逢时担任兵部尚书,张居正也是暗自松了一口气。
“大伴……”
“奴婢在。”
“拟旨,调方逢时回京。”
“是,陛下。”冯保恭敬应道。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朱翊钧没有更好的选择,方逢时前来担任兵部尚书,即便不会有胡宗宪这般用的顺手,但在任上也不会出现什么大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