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日月光明:打造巅峰大明 > 第322章 总结与规划会议(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22章 总结与规划会议(六)

魏广微花了十多分钟讲了隆武元年所做之事后,见皇帝没有吱声,只好继续汇报隆武二年的规划:“隆武二年,礼部要做的事情有:

第一,二月的会试与四月殿试,以及殿试后的琼林宴;

第二,神宗与光宗实录修着,心学的编纂;

第三,宗藩的婚嫁丧葬与继嗣,朝鲜与扎鲁特部的维护;

第四,郊祭、庙祭与其它各种祭祀......”

规划念完后,魏广微又单独说道:“启禀陛下,现在大明各地举子已陆续到达京城,请陛下早日选定壬戌科会试考官人选!”

魏广微的话音刚落,在场所有人纷纷竖起了耳朵,这可是三年一次的春闱大比,事关朝廷后续官员的考选,基本每个人都有亲友学生会参与到此次的会试,由不得他们不关心,尤其是主考与副主考的人选,直觉决定着考试的题目与评判的喜好。

“朕没记错的话,会试是二月初九正式开考吧?”朱由校不太确定地问道。

魏广微躬身回道:“回陛下,的确是二月初九开考,第二场是二月十二,第三场是二月十五,殿试是在一个月后的三月十五开考!”

朱由校暗忖片刻后,说道:“这样吧,反正还有六天,主副考考官人先让朕思虑两天再定,礼部先把同考官人选选出来交由朕挑选。

考试时间,还是跟往年一样,但录取人数的话,因此次是朕御极后的第一次会试,而且几次大案下来出现了不少官位空缺,就暂定在四百人吧!”

一下子增加到四百人,这可真是本届举子的一大幸事,往年一般都是维持在三百人左右,虽然也有过三百五十人的先例,但毕竟是少数。

还未等魏广微接旨,朱由校继续说道:“从本次会试开始,参加会试举子的年龄要做限定,本次会试五十以上的举子就不再录取了。

以后礼部要对参加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的年龄进行范围规定,不可无限制地浪费学子家庭与大明的资源!”

朱由校这样做,是不想出现六十岁还在考童生的现象,本来稍有头脑的人为了科考,一辈子陷于死循环,浪费了大量自己与家人的金钱与时间精力不说,也浪费了礼部的考试费用。

对于朱由校的要求,在场众人都是经历了万人过独木桥后的佼佼者,自然看到过大量因无法渡过独木桥而困倦一生的学子。

所以,当朱由校的话音刚落,现场气氛倒是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启禀陛下,若是规定了学子各级考试的年龄,将有不少高龄学子无法继续考试,这些无法考试的学子因没有一技之能短时间内很难有其它的生存之法!”

方从哲站出来提出了他的问题,毕竟每做出一项决定都会有他的优劣势,而规定各级科考年龄虽然能让不少不适合科举的学子早早谋求其它生存之道,但短期内却是会造成大量已存在的高龄学子失去了生存之道。

朱由校笑着说道:“元辅这个问题问得不错,既然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高龄学子无法继续从事科考,礼部这边就利用好这些有一定学识的学子,在各布政司加一场教师的考试,考试合格者安排到各地县乡甚至农村进行知识普及,普及内容以文字启蒙与基础礼仪为主,教材的话以《谕民新书》、三百千、《诗经》与《论语》为主!”

“陛下这个法子虽然很好,只是乡村入学最大的问题是高昂的笔墨纸砚及束修费用,很多家庭出不起!”方从哲提出新的问题道。

朱由校额头不禁皱了又皱,虽然心里好奇方从哲怎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但面上装作一脸严肃地说道:“以后束修就不准再收了,教师发放从九品到正八品的俸禄,笔墨纸砚昂贵就想办法降低它们费用,笔墨的话现在不是已经有了粉笔、鹅毛笔及铅笔了吗?

只是启蒙所用,哪用得着什么名贵的端砚,普通的石头陶瓷代替即可!

告诉墨香阁的人,他们不仅仅只是卖昂贵的东西的,也要想办法找到更廉价的替代品,他们靠数量依然能赚取大量的钱财!”

“启禀陛下,若是这样的话,将会需要建造大量的学舍,将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魏广微小声补充问道。

朱由校想了一下道:“高龄学子安置与兴建学舍的事情,礼部先拟个条陈上来给朕看看再决定,学舍虽多,但不是每个村子都要马上建学舍,而且校舍也可以联合乡民一起建造,以实用为主,不用那么花哨!”

“是,陛下,臣遵旨!”魏广微躬身回道,心里激动不已,毕竟这事要是办成了,将会是他很大的一笔政绩,同时还能青史留名。

“礼部这边要做好蒙古各部、朝鲜与琉球的使节来往之事,朕这里再次强调一遍,以后不准再出现藩属国借朝贡骗取大明高昂回礼之事。

以后给各属国的回礼要是高出属国的上贡,高出部分不仅要做出决定之人补上,而且官职要连降三级,并且不予升迁及重用!”朱由校说完,还冷哼了几声。

“启禀陛下,若如此,我大明的天朝上国体面岂不是荡然无存?”礼部右侍郎赵秉忠站出来反驳道。

“呵呵,怎么,赵侍郎这是想让朕与大明要为了所谓的面子而自欺欺人,甚至是当冤大头?”朱由校冷笑道。

“启禀陛下,厚礼相待乃是历朝历代甚至是大明历代先祖定下的规矩与习俗,当不可轻易更改?”同样出自孔孟之乡的亓诗教站出来声援同乡赵秉忠。

朱由校忍不住地首次在群臣面前怒吼道:“难道你想让朕为了什么狗屁的规矩与习俗就必须忍气吞声?

你是认为花大明的钱财而不是你亓诗教个人的钱财,从而一点都不心疼?

这么多年的薄来厚往,可曾换来多少藩属国的恭顺?

历代先皇倒是厚赏了蒙古各大势力,甚至是建州女真,换回了什么?

弱宋更是不断满足北方游牧政权的各项要求,现在他们在哪呢?

朕觉得亓御史与赵侍郎倒是很有必要反复熟读苏明允的《六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