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属灵书籍 > 第12讲:哥林多前后书(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讲:哥林多前后书(一)

有个试探人人都会遇到,就是对往日特别怀念,用特殊的眼光看待过去的黄金岁月,不管是自己的人生或是整个时代,总觉得过去的时光比现在美好,有一种往日不再的感叹。 基督徒也会这样,很多基督徒会回顾某段教会的历史,认为那段时期最好,想要重建那段时光。比如有些人喜欢回顾威尔斯复兴时期,重提1904年大复兴的盛况,觉得那段时期真好;有些人喜欢回顾十八世纪循理会掀起的复兴;很多英国人则喜欢回顾清教徒时代,渴望回到清教徒时期;有些人则喜欢回顾改教时期;今天有些人重新热衷于十六世纪盛行的重洗派,这个教派当时影响了英国很多的基督徒;还有人回顾到更早的教会教父时期或是新约时代,认为新约时代的教会一定最好。 其实不然,新约时代的教会也有问题,不但有外来的压力,教会内部也是问题丛生。我要先说一点,外来的压力并不能够摧毁教会,这只会让教会更坚固,反而是教会内部的问题才会摧毁教会。 我们看《哥林多前书》的时候,会看到这个教会有严重的问题,在保罗建立的教会当中,就属哥林多教会问题最多。但是我们要为这些问题感谢神,要不是有这些问题,今天不会有这么棒的两卷书信,不会有《哥林多前书》十三章无人能比的“爱的颂歌”;也不会有《哥林多前书》十五章,这是新约圣经当中,最早纪录耶稣复活后显现的经文,当时有许多目击者仍然健在,比四福音书的记载还要早。 还好保罗写了这封书信,要知道哥林多教会有严重的问题,教会内部严重分裂,会友分门结党,各自跟随不同的传道人。有人犯了最严重的淫乱恶行,不但教会里的人知道,连哥林多城都人尽皆知,这个教会有一个男人和母亲有不正常的关系,也许是岳母,反正是连异教徒都会谴责的乱伦关系。他们在领圣餐的时候,常常会喝醉酒,而且来教会领圣餐的时候,先到的人会大口吃饼、大口喝酒,弄得醉醺醺的,等到会友到齐要领圣餐的时候,已经有人醉醺醺了,你能想象那种情景吗?换作是我们,早就放弃这个教会,我们会说这个教会很糟糕,千万别去。但是保罗没有,他不但没有放弃他们,还努力帮助他们,回到神的心意当中。他们还有各种激进的女性主义,日光之下实在没有新鲜事。 好,现在我们要来看一看哥林多教会。首先要看一下这个城市,地理位置不但影响了这个城市,也深深影响了哥林多教会,这座城位在一条狭窄的地峡上,这条地峡衔接了希腊陆地和伯罗奔尼撒,这是一条非常狭窄的土地,这有重大的含意。因为船开到这里之后,如果是大船,就必须在哥林多卸货,把货物搬过几哩的陆地,再装上另外一艘船向东航行;如果是比较小的船,就会拖上岸,放在轮子上,拖走过一条路后,再度出航,为什么船不绕道而行呢?因为地中海有一个区域很危险,跟南美的合恩角一样,非常危险,应该要尽量避免,尤其是冬天遇到暴风雨的时候,更要避免这个角。所以船开到这里后,如果不是卸货,把货搬过陆地,就是连船带货一起搬过陆地,然后重新出航。所以哥林多是个重要的港都,其实哥林多离海岸两哩,有自己的港口利基恩。有两道城墙从两哩外的港口一直延伸到哥林多城,来保护通往港口的路。哥林多城外有一座山,叫做亚可可林多山,如果从它的山顶上眺望,其实这座山只有两千尺高,但是从这座山上可以看见40哩之外的雅典。我比较喜欢用现代的城市来比喻古代的城市,这里像威丁堡,而那里像拉斯哥,对不起,我要请苏格兰人见谅。这里是水平比较高的大学城,在这个地方,住有很多的哲学家等等,是举办各种艺术活动的地方;但是这里是港都,是造船工业所在。格拉斯哥人住在这里,威丁堡人住在这里,你可以大致感受一下,所以雅典和哥林多是互相竞争的对手,跟苏格兰一样,这两座城由一条狭窄的土地衔接,这个地方大致是这个情形。 考古学家在哥林多挖出了很多遗迹,尤其是在1858年的地震以后,有很多遗迹暴露了出来。在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先不管小图,可以看见哥林多的主要道路还保留保罗时代的样子,今天已经全部挖掘出来了,他们找到保罗受审的那座审判台,也找到很多遗迹,其中有犹太会堂。他们确实挖出了很多古迹,都和路加写的《使徒行传》吻合,山在这里,海拔两千尺,从山上可以看见40哩外的雅典,港口在这边。今天他们当然不再徒手将船搬过路地,他们在这个很深的峡谷之中,切凿出哥林多运河来,连邮轮都能够通行,现在邮轮从地中海东岸,可以直接走运河穿越。在保罗时代,尼禄想要切凿这条运河不成,这条运河直到十九世纪才切凿成功,从希腊北部的伯罗奔尼撒一直切过来。这是哥林多城的背景。 另外我们也必须知道,这其实是第二座哥林多城。哥林多建过两座城,第一座城的年代久远,十分富庶,异教风俗很盛行,比如他们膜拜海神波赛顿,以及爱与美的女神爱芙黛蒂。这里原先有一座巨庙,庙里有两千名女祭司,她们其实是妓女,当时的膜拜仪式很刺激,就是到庙里和女祭司行淫,你可以想象这所造成的影响,而且有很多讨海人靠港上岸。我想我已经讲得够清楚了,其实骂女人是“哥林多人”等于骂她是妓女,而“被哥林多同化”一词也成了希腊文的一个动词,意思指的就是杂交,所以哥林多城的名声实在是很败坏。而且有这么多的女祭司,也影响到当地的教会,因为男人做的事情,女人也想做,从这些背景可以了解,为什么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会特别强调男女之间的关系,哥林多这个罪恶之城,后来遭到了摧毁。罗马人在西元前150年的时候,摧毁了哥林多城,后来在基督降生之前不久,他们又重建这座城,重新迁入不同的居民,这批居民身份很特别,他们大多曾经是奴隶,只是现在重新得到自由,有的是自己为自己赎的身。所以很多从前的奴隶,来哥林多城居住,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良好,他们靠着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结果此地再度成为一个道德败坏的港都。这表示此地的贵族或者是知识分子很少,这里大多是白手起家的富商,都是一些白手起家的人,这也决定了哥林多教会有些什么样的会友,保罗对他们说:在你们当中尊贵的人不多,家世好的人不多,你们都是普通人,你们是下流社会的人。这话说的没错,但是他们不是穷人,他们很会做生意,赚了很多的钱,但是他们都是一些靠着自己的努力,因而白手起家的人,从前是奴隶,如今在港都里做生意。这些背景都很重要,他们的社会背景还有道德背景,悄悄进入教会。 一般来说,出身低贱的人通常很势利,各位,了解我的意思吗?一个白手致富的人,通常也是一个最势利的人,对不对?他们自认为很了不起,因为全靠自己打天下。可是出身好的人反而谦虚,白手起家的人则往往很势利,有了这种势利的心态,难免就会开始比较传道人,于是教会开始分门结党,这些背景渐渐地影响到教会。 每一个教会都一样,都有各式各样的背景,我们信主以后,不会立刻摆脱自己的背景,而是把自己的背景带入教会,这就带来了问题,但不是属灵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我们都知道英国的教会有社会问题,我们不要自欺,还有道德问题,因为每个人的道德标准都不一样,当你把各式各样的人放在一起,有的基督徒说绝对不能喝酒,可是有的则会说没有关系,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些地方比如像是挪威,基督徒的烟瘾很大,有些地方则说基督徒不可以抽烟,这些是道德行为上的差异,大多是因为背景不同,而不是因为原则不同。所以基督徒必须要学习如何和不同背景的人相处。在《哥林多前书》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个情形。 但是不管哪个教会,最大的两个争战都是:第一,不让教会和世界脱节。第二,不让世界进入教会。我想,这是传道人最常见到的两大问题,哥林多城尤其有这方面的问题。第一座城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第二座城则深受罗马文化影响;我再重复一次,第一座城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第二座城则深受罗马文化影响。

第二座哥林多城道德仍然败坏,一切都照罗马法律行事,因为强调法律,所以哥林多教会的会友,他们竟然对簿公堂。打官司的情形在哥林多非常非常地普遍,这种风气也渗入教会,连会友都上法院,他们彼此之间互相地打官司。在当时的哥林多,这些白手起家、白手致富的人,特别喜欢打官司,你们一定觉得很奇怪。 除了这座城重建过,还有一个更复杂的情况,保罗当时一共给哥林多教会写了四封信,但是只有两封信保存下来。我接下来要说的,会把情况变得更复杂,《哥林多前书》其实是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第二封信,而《哥林多后书》则是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第四封,另外有两卷书信遗失了。可是据我们所知,遗失反而比较好,因为其中的一封,保罗写得太匆忙,他后来可能很后悔写那封信,他自己也承认,当时写得实在是太匆忙了。另外一封信则是太严厉,他承认自己的语气太过于严厉。所以我们遗失的是匆忙的信和严厉的信。 我整理出来给大家看一下,实在是颇复杂的,但是我会尽量地说清楚一点。保罗去过哥林多三次,第一次、第二次、还有第三次。但是他写了四封信,第一封、第二封、第三封、和第四封。他同时也派了送信的人到那里去,去解决那里的问题。他先派提摩太送第二封信去,也就是现在圣经中的《哥林多前书》,很复杂对不对?只要记住《哥林多前书》是第二封,《哥林多后书》是第四封就对了。保罗派提摩太去,但是提摩太的个性太胆怯,结果他离开的时候,教会的景况反而更糟,他回来后,向保罗报告说:情况变得更糟了,他们对我的方法反应不佳。提多的个性比较强悍,我们研读《提摩太前后书》和《提多书》的时候,会再谈到这个。提多个性强悍,但是提摩太个性胆怯,所以提摩太的任务失败后,保罗再派了提多去,提多解决了问题,完成任务,带回好消息,所以两地不断有消息往来。 保罗这个时候已经离开哥林多,他到处奔波事奉,去了一趟耶路撒冷,现在回到以弗所。以弗所和哥林多两地之间,不断有消息往来。 我们现在从头来看一下,保罗他第一次去哥林多待了18个月,等教会上轨道就离开,但这个教会从一开始就有问题。保罗离开后,听到哥林多传来坏消息,教会内出了严重的问题,保罗就匆匆的写了第一封信,去纠正他们。后来革来氏一家人来到以弗所,他们带来更坏的消息,他们说:保罗的第一封信带来反效果。的确,在匆忙之下写下来的信,有可能会带来反效果的,哥林多教会对保罗的第一封信有强烈的反弹,也许《哥林多后书》六到七章是这封信中的一部份,但这只是猜测,我们不知道真像,不过这段经文听起来像是在匆忙之下写的,急于矫正,但是却带来反效果。这就好像我们修理被撞凹的车身,我们不能够拿铁锤从背面往凹下去的地方重重地敲下去,这样会把车身敲破,正确的做法是,在凹陷部位的周围轻轻地敲,一面轻敲,一面往中间移动,直到凹陷的地方恢复原状,否则只会把情况弄得更糟。 保罗矫枉过正,得到反效果,革来氏家里的人带来坏消息,保罗就写了回信,另外还有三个人带来哥林多教会所写的信,信上提出了很多很多的疑问,他们想了解属灵的恩赐,想了解结婚和离婚的事,但是他们不想谈自己的问题。人都喜欢问问题,却不喜欢谈自己的问题,对不对?所以革来氏家里的人带来了消息,司提反、福徒拿都、亚该古,则带来一封满是疑问的信,于是保罗就写了第二封信,也就是现在圣经中的《哥林多前书》,请提摩太送去,而这封书信回答了信上的许多问题,也谈到革来氏家的人带来的坏消息,这封信就是《哥林多前书》的由来。 所以各位,如果我们读《哥林多前书》的时候,必须要会分辨,保罗他是在回答问题,还是在谈他所听到的坏消息,这样才能够清楚,好吗?所以,保罗寄出第一封信以后,接到的消息说他们的情况反而更糟了,对教会的挂心真的是沉重的负担。所以保罗他第二次去探访他们,但是这次却得到反效果,所有的事都不顺利。保罗跟我们一样,有的时候不管怎么做都不对,结果保罗不得不离开,他使不上力,所以他就离开了。这个时候他写了第三封信,请提多送去,可是这封信后来遗失了,不过《哥林多后书》十到十三章,有一点像这封信的内容,这是有可能的,因为这段经文的措词非常强烈,保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讽刺的语气。当老师的都知道,受不了的时候会用讽刺的语气,老师很容易对学生用讽刺的语气说话。反正措词强烈的第三封信是请提多送去的,那是因为提多擅长解决问题,保罗常常把提多留下来解决问题。提多的态度果决,实事求是,命令他们要改过自新,提摩太的个性则有些胆怯,他会用温和的语气说:拜托,想办法解决问题吧。但是提多会说:不要再错下去了,赶快改过来。所以提多把问题给解决了。 从哥林多传来好消息,说教会的情况改善很多,所以保罗很高兴,就写了第四封信,再请提多送去,这封信就是《哥林多后书》。然后,保罗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去探访他们,是一次愉快的探访。他第一次去是建立这个教会,第二次去则是诸事不顺、不欢而散,他们根本就听不进他的话,第三次去则再次皆大欢喜。 你看,光是一个教会,就让保罗这么这么地烦心,因此他写下了这两封信,但是感谢主给我们这两封信。 这两封信的内容相当的不一样,第一封谈到实际的问题,第二封则谈到他受到侮辱。保罗对于他们的侮辱心中感到非常地愤怒,这让保罗很不能接受,他们确实是很过分。所以一封谈实际的问题,一封谈个人受到侮辱,第一封谈保罗认为哥林多教会有什么问题,第二封谈哥林多教会认为保罗有什么问题。 好了各位,如果我们知道,这两封信的差异,就比较能够清楚的了解:第一封信的焦点是放在哥林多教会的会友,谈会友该有的行为举止;但是第二封信的焦点放在传道人,是在谈传道人该有的行为举止。所以两封信的内容,确实有明显的不同,你读了就会注意到。 我再讲一遍,第一封信谈实际的问题,第二封信谈个人受到悔辱;第一封信谈保罗认为哥林多教会有什么问题,第二封谈哥林多教会认为保罗有什么问题;第一封信谈会友该有的行为举止,但是第二封信谈传道人该有的行为举止。希望这有助于你稍微了解这两卷书信。 现在我们可以仔细来看看《哥林多前书》,好,各位,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现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像是一个三明治,先不看外面的面包,来看里面的馅。这个三明治的外面是钉十架和复活,从钉十字架开始到复活结束,现在先不看这两个,来看看中间的部分。 我前面说过,保罗需要处理两件事,第一,是革来氏家里的人带来的坏消息;第二,是由三个人带来的一封信,信上提出了许多疑问。所以,三明治中间的馅不止一项,保罗需要解决所听到的坏消息,而且又要回答信上的疑问,但是他不是先解决一件事再解决另外一件事,而是跳着谈。有的时候他会突然谈到他所听到的坏消息,各位了解我的意思吗?所以他在回答一连串的疑问,大约有一半是在解决他所听到的问题,另外一半是在回答他们所提出的疑问。 保罗所听到的坏消息,都是教会里面确实发生的问题,包括会友分门结党,犯淫乱的罪,会友上法院互告,兴起拜偶像的风气,男女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男女在教会之中的角色,还有人领圣餐的时候喝醉酒。 当时的圣餐是正餐,如果今天还是一样该有多好,我们在吉尔福的教会,偶尔会举办这样的圣餐,在每张桌子上都会有一个杯子和一块饼,饭后就把杯和饼传下去。初代教会都是在大家一起吃完正餐后领圣餐,但是后来不再吃正餐了,主要是因为哥林多教会滥用这个做法,于是圣餐简化为一点饼和一点酒,免得有人把饼吃光,并且喝得醉醺醺的。因为哥林多人的滥用,所以我们失去了这个传统,不知道你有没有想到这一点。圣餐本来是一个爱宴,是一顿正餐,吃完正餐后一起记念耶稣,如果能够恢复这个做法,那该有多好。但是在教会吃正餐,通常会怎样?大家会想办法越做越丰盛,对不对?连家庭小组的晚餐,也都是越做越丰盛,变成都在吃,没有时间祷告了,这种情形我们都见过。所以保罗听到了他们有这些问题,于是就写信纠正他们。 他们也在信上问到,结婚和离婚的事,还有再婚,重点就在这里。《圣经》没有说离婚是犯罪,却提到再婚是犯罪,这个差别很重要。另外他们也问到拜偶像的食物,因为他们买来的食物,早就拜过偶像,各位知道吗?他们所买到的食物早就拜过偶像了,比如像是今天的纽西兰羊肉。因为纽西兰羊肉已经失去了欧洲的市场,今天纽西兰羊肉主要的外销市场变成中东,因为羊肉是阿拉伯人最喜欢的肉类,所以中东变成纽西兰羊肉很大的市场,所以他们宰羊的时候,必须要先举行回教仪式,祷告之后才能宰羊,所以今天的纽西兰羊肉,大多已经做过回教仪式,各位可以了解吗?这正是当时哥林多所碰到的问题,屠宰场的肉在宰杀之前会先拜过偶像,然后再送到市场贩售。这让基督徒心中感到不安,他们会想,可以吃拜过偶像的食物吗?还是要改成吃素呢?毕竟这些肉品已经祭拜过了,了解吗?这是他们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他们问结婚、离欢和再婚的事,也问拜过偶像食物的事,又特别问到属灵的恩赐,因为他们教会有许多属灵的恩赐。保罗为哥林多教会感谢主,他们能说方言、发预言、又能行异能,有各样属灵的恩赐,哥林多教会的每个会友,都受过圣灵的洗,也都有属灵的恩赐。保罗感谢神赐给哥林多教会这么多的恩赐,但是这个教会也充满了肉体情欲,恩赐和肉体情欲有可能会同时存在,这种情形就是有属灵的恩赐,却没有圣灵的果子,以至于不能够适当地发挥恩赐。但是他们问到了这个问题,保罗就在信上谈到属灵的恩赐。 因为保罗有的时候是在解答问题,所以这些部分的经文有点难解,那里是保罗引述他们的话,那里是保罗讲他自己的想法,这些经文比较难解,很容易被误解。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保罗有个地方说:男不近女倒好。这是保罗的想法,还是保罗在引述他们的话呢?但是整句话是说:论到你们信上所提的事,男不近女倒好。你看这里也许是他们在问,男人不娶妻是不是比较好。因为保罗接下来的话,显然十分赞同婚姻。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哪里是引述他们的话。又比如保罗说:女人在教会要闭口不言。这是在引述他们的话,还是在讲他自己的看法,因为他在这封信上鼓励妇女在教会祷告、发预言,有没有看出困难点?我提出来是要大家小心诠释和应用哥林多前书,一定要非常非常的小心才行,否则你可能以为是在引述保罗说的话,其实却是他先引述了他们的话,然后再加以回答,各位了解吗?不过其它部分的经文倒是满清楚的。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哥林多前书》不容易应用出来,有些人一板一眼地照着字面去做,这样就造成了一些误解。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我们不应该盲目地跟从当时的习俗,而应该要找出保罗的原则,然后再应用在我们的情况上,了解吗?我举个《哥林多前书》以外的例子来说明,今天竟然有很多基督徒,他们相信耶稣要我们在教会举行洗脚仪式,有的时候教会会宣布说:下个主日有洗脚仪式。结果大家来教会之前,会先把脚洗干净,你看,把洗脚变成一种仪式。但是我认为这是照字面的意思来应用《圣经》,我要告诉你,耶稣为什么要洗门徒的脚,你们知道祂为什么这么作呢?答案是:他们的脚很脏,知道吗?那是必须洗脚的原因,因为当时的人是穿凉鞋走在泥土路上,所以当你到人家家里去吃饭的时候,脚一定是又脏又臭,吃饭的时候,不能够把脚藏在桌子底下,因为当时是斜躺着吃,用左手支撑,用右手吃饭,你的脚就摆在旁边那个人的面前,所以当你把脚摆在别人面前的时候,你必须要先洗脚才行。家中地位第二低的仆人,会把自己的鞋给脱掉,由地位最低的仆人为他洗脚,是按照这个顺序。所以施洗约翰才会说,我不配给祂解鞋带,不配当地位第二低的仆人,但是耶稣却洗门徒的脚。耶稣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的脚很脏,他们的脚需要洗,祂也是在教导基督徒,去帮助卑微有需要的人,耶稣的本意不是叫人举行洗脚仪式,换作今天,应该是帮别人洗车,因为今天在路上最容易弄脏的是车子,对不对?如果全盘照抄当时的做法,那就错过了真正的原则,而把它变成为一种仪式。其实耶稣的本意是叫人要用谦卑的态度彼此服事。

来看看《哥林多前书》十一章,女人该不该戴帽子,这是基督徒搞不清楚状况的好例子。我必须说:第一,《哥林多前书》中根本没有谈到帽子,根本就没有出现“帽子”这个词,倒是有提到“盖头”,但是整章中也只出现了一次,而且那句话是这么说的:女人有长头发,给她做盖头的。这里根本就没有提到女人应该戴面纱,更别说是戴帽子了,这里其实是在讲头发,这里说男人的头发应该比女人的头发短。不只谈到女人的短发,也谈到男人的长发,简单的原则是,在教会中坐在你后面的人,应该看得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更深一点的原则是男女有别。这段经文不是在讲帽子或者是头发,而是在讲头。原则很简单,你看见男人时应该想到他的头,看见女人时应该想到她的头发,从头发可以清楚的分辨男女,提醒我们上帝是基督的头,基督是男人的头,而男人是女人的头,重点是在讲“头”。“头”是这里的重点,男人必须留短发,露出头部来;女人的头发则不能太短,好盖住头部,就是这个原则。但是根本的原则是,男女在基督里仍然有别,并非不分性别,我们仍然是上帝当初所造的男人和女人,是以男人和女人的身份来敬拜上帝,我们愿意接受上帝造给我们的性别,所以变装癖是《圣经》所不容的,男人想变女人或女人想变男人,这是在反抗上帝的创造。当我们敬拜创造主,是以受造物的身份来敬拜祂,而且一定要男女有别,男人要乐于当男人,女人要乐于当女人,我们以男人和女人的身份一同敬拜上帝。可是在现代社会里,却是一心一意地想要抹煞男女之间的差别,这种风气也悄悄地进入教会,把今天的教会搞得乱七八糟,不接受上帝创造我们的本意。所以真正的原则不在于帽子或者是头发,而是在于“头”,女人用头发盖住她的头,男人则露出他的头来,所以看见男人会看见他的头,看见女人会看见她的头发,女人的头发是她的荣耀。我们从新的角度来看这段经文,不要谈女人该不该戴帽子,这里的原则是做头或者说带头,这在我们的社会中很清楚的呈现出来。最近有一个非洲人问我,他说:在我的国家里,女人的头发跟男人一样短,头发就是很卷,我们该怎么办呢?我告诉他说:那你们就应该要把握原则,看看在教会中如何男女有别。我们并非中性人,这是原则,上帝按祂的形象造男造女,可是这个世界根本就在反抗上帝造男造女的事实,男人需要女人,女人需要男人,男女不同,男女互相需要,是互补的,我们在上帝眼中,有同等的价值、尊严和地位,但是男女有不同的角色、责任和作用。男女是上帝所创造,当我们敬拜上帝的时候,不是以中性的身份敬拜,而是以男人和女人的身份来敬拜,赞美创造主造给我们的性别,并且为彼此感谢主。这个原则非常重要,因为很多现代人就像哥林多人,想要抹煞男女之间的差别。这差别是上帝造的,要让我们能够互补、互相吸引,上帝不要大男人主义,但祂要骑士精神;上帝要男女在行为举止上有别,以男人和女人的身份来敬拜祂,我们应该甘心乐意这么做,感谢主创造我的性别,就是这个原则。但是有些人只晓得谴责:喔,那个女人没有戴帽子。 《哥林多前书》十一章有两种常用的错误应用,这两种我都在教会看过。第一,把《哥林多前书》十一章应用在身体上,而不是属灵上,有些女人在教会戴帽子,却不愿顺服丈夫,知道我的意思吗?我见过女人在教会里戴帽子,对丈夫却颐指气使,他们把圣经应用在身体上,而不是属灵上,了解吗?相反的,有些人应用在属灵上,而不是身体上。这根本就不对,我们都有身体,我们的灵就住在我们的身体里,他们以为只要在灵里承认男人是头就行了,这不对,从你的行为举止,也要能够看出来才行。因为身体是你的一部分,你是用身体来敬拜上帝,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来敬拜上帝。所以要应用在身体上和属灵上,接受这个做头的基本原则,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好叫人知道,我们是属神的男女。 好,我们就先停在这里,《哥林多前书》其实有很多主题可以讲,但是我想用上面这个例子说明按字面强解的结果,其实我们应该要找出保罗真正要讲的原则,然后看今天该如何应用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