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这就是印度 > 第138章 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8章 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1889年11月14日—1964年5月26日),出生于印度婆罗门家庭,身份尊贵,早年间赴英国留学,随后回到印度,独立运动之后,成为印度立国的第一位总理。

尼赫鲁一直致力于争取印度的民族独立,与周恩来总理一起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中印关系的基础。尼赫鲁还是不结盟运动和万隆会议的倡导者之一,为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斗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印度和中国曾有过一段友好时光,但自1951年起,印度一反常态,开始挑衅中国边疆领土,面对侵略,我国一让再让,希望印度及时改过自新,可无奈并无用处,中印自卫反击战还是爆发了,也正是这场战争,葬送了尼赫鲁的执政生涯。

一、生平简介

1、早年经历

1889年11月14日,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以下简称:尼赫鲁)出生于安拉阿巴德市(今属北方邦)。“贾瓦哈拉尔”,意思是“红宝石”。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从字面上翻译中文意为“运河的红宝石”。

尼赫鲁是家中仅有的男孩,从很小开始,父亲就按照培养印度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路子培养这个家族的接班人。在家庭教师布鲁克的引导下,少年尼赫鲁逐渐对印度教哲理产生了兴趣,并开始阅读印度教典籍,加入通神学会。

14岁时,母亲对小尼赫鲁讲了多年前他的几个家人因误会险些被英国士兵吊死的故事。从那时起,尼赫鲁失去了对英国人的好感,并开始关注身边的社会。尼赫鲁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对异族统治的反感。

2、学习生涯

1905年,尼赫鲁远赴英伦,进入英国贵族子弟学府哈罗公学学习。起初,因为尼赫鲁的年龄稍大,又不懂拉丁文,被学校编到低年级。

1907年10月,尼赫鲁提前考入剑桥大学,主修自然科学,但剑桥的学术氛围使得他将更多时间投入对历史、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研究,经常与同学谈论尼采、萧伯纳,甚至两性问题。在剑桥期间所读的书对他的政治观影响很大,从西德尼·希鲁克的新着《新爱尔兰》中,他得出了“乞求与哀鸣不能从英国得到任何东西”的结论。平日里对政治涉足很深,3年后,尼赫鲁攻读律师专业,并成功拿到律师执照。

3、从政经历

长期留学海外,让尼赫鲁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熏陶,他的思想形态发生了变化。回到印度后,他开始追随甘地,倡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争取印度独立。

1916年,尼赫鲁参加国大党年会,在会上第一次遇到甘地,甘地坚持反英斗争的行动使他很感动。1918年,尼赫鲁任国大党全国委员会委员。1919年,阿姆利则惨案发生后,尼赫鲁参加国大党组织的调查委员会。1920年,尼赫鲁参加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次年被捕入狱。印度独立前先后8次被捕,在狱中度过9年。

1923年,尼赫鲁任国大党总书记。1926—1927年,尼赫鲁游历了欧洲和苏联,受到马克思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1927年,尼赫鲁连任国大党总书记。1928年,尼赫鲁与鲍斯共同建立全印独立同盟。1929年,尼赫鲁当选为国大党主席,在他主持下的国大党拉合尔会议提出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斗争目标。此后成为全国知识分子和青年的领袖,并多次当选为国大党主席。

1946年9月,英国初步移交政权,成立印度临时政府,英印总督兼任总理,尼赫鲁任副总理。

1947年3月,蒙巴顿方案公布,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8月15日印度作为自治领独立、尼赫鲁任总理。1948年,甘地被刺杀,两年后,尼赫鲁的政治对手萨达尔病逝,这无疑让他成为印度最高政治权威。

1954年6月,尼赫鲁与中国总理周恩来共同提出着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尼赫鲁参与发起并参加了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万隆亚非会议。1961年,在尼赫鲁、铁托和纳赛尔的发起下,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次举行。

1964年5月27日,尼赫鲁病逝。

二、为政举措

1、政治方面

尼赫鲁执政之初的主要任务是清除英殖民主义势力,削弱封建主义的影响,以巩固印度的统一,发展资本主义,尤其是发展工业。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重新进行行政区划。英国统治时期的印度行政区划还带有割据的色彩。在1950年印度宪法中,全国划分为28个邦,分为三等。然而,这一划分不尽人意,未能消除印度长期以来行政区划与语言区域交错的现象。1955年11月,印度重新划分为14个邦和6个中央直辖区,并成立了地区委员会,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

第二,恢复印度人的印度。英国殖民时期印度政府内文官大多是英国人。尼赫鲁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建立起印度行政官制以代替英国文官制度,培养印度人担任各级行政官员。此外,印度军队以往高层领导大多是英国人,尼赫鲁在军队里改组了领导机构,废除陆军总司令兼管海、空军的制度,实行三军分立,由印度总统担任三军最高统帅,同时培训和提拔大批印度人任中、下级军官,高级军官也逐渐由印度人接替。

第三,实行土地改革。独立前,印度仍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尼赫鲁搞“土改”的主要内容有:废除柴明达法定地主制,实行租佃改革,规定土地持有最高限额等。其中以废除柴明达地主制较有成效。然而,各邦议会又利用手中权限,对这些法令做了很多变动,削弱了这一改革的意义。

2、经济方面

1947年,印度在“新型的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基础工业,实施进口替代战略;采取国营经济主导、与私营经济相互配合的混合经济模式;在具体做法上,不排斥采用计划经济的某些手段。而上述种种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形成完备的工业体系,快速实现工业的现代化。

在“中间道路”模式下,尼赫鲁采取了诸多类似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手段。1948年,印度新政府出台了《1948年工业政策决议》,这是印度独立后第一个系统的工业政策决议。这一决议基于当时印度的经济现状,将工业领域划分为四大领域,并规定了各自领域的活动范围。决议提出,印度工业化的主要目标在于建立一个公私经济共同发展、但由公有经济主导的的混合经济体制。

1950年,印度又仿效苏联做法,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由尼赫鲁担任主席。1951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直到2014年6月,印度仍在实施其“五年计划”政策,中间从未中断,这在非社会主义国家极为少见。

此外,尼赫鲁也主张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他认为,印度要实现真正的工业化,必须通过独立自主的方式完成。为此,需要大力发展进口替代,从而减少对外国的依赖。尼赫鲁也提出,要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这一想法在《1956年工业政策决议》中得到了明确体现。

《1956年工业政策决议》将工业领域从1948年决议时的四大类调整为三大类。对于各大类工业领域,印度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比如,调整后的第一类工业领域主要包括军火武器、原子能、铁路运输、能源、航空、电力、通信等,这些领域一般只能由政府垄断经营或者兴建。第二类工业领域也主要由政府负责兴建。只有第三类工业领域才对私人开放。

在尼赫鲁主政的17年间,印度一直沿着其制定的经济路线发展。仿效苏联式的计划经济模式,尽管后来渐生弊端,但在当时给印度带来的好处却是显而易见。印度在建国后,较快地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并且累积了重工业方面的实力,为印度的大国计划奠定了基础。此外,这一经济发展模式,也激发了印度人建设国家的热情。据统计,自1950年到80年代初,印度工业生产年均增长达到5.7%,已然改变了经济受制于西方的局面。但实际上尼赫鲁执政时期印度的工业化效果并不好,农业生产长期不足,日用品极度匮乏,物价不稳,贫富悬殊。在他执政期间:国民收入增加42%,工业生产增加94%,农业生产增加41%,其中粮食增长46%。

3、外交方面

尼赫鲁提倡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他说印度外交政策的目标是谋求和平,不是通过与任何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而是通过对每一冲突或纠纷采取独立立场。他积极反对殖民主义,收复法国和葡萄牙在印度的飞地。但同时也承袭英国的特权。对周围的一些小国保持”宗主权“。

印度除通过倡导不结盟而发展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之外,还努力维护同中国的关系。中国在印度争取民族独立期间曾给了印度人民有力的声援,尼赫鲁是第一批承认新中国的人之一。尼赫鲁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54年6月28日,尼赫鲁总理同周恩来总理一起在中印的联合公报中第一次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1955年,又和中国一起参加了亚非会议,在世界上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和平、反帝、反霸的力量。

在万隆会议上,尼赫鲁积极主张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支持亚非各国人民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的斗争,并坚持以五项原则指导国际关系。这时的尼赫鲁在国内外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4、野心膨胀

尼赫鲁在50年代力推不结盟运动,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不选边不站队,而且牵头召开亚非拉新近获得独立和解放国家参与的万隆会议,风头直上九霄,印度的名头在世界上越来越响亮。

尼赫鲁在国际社会上搞外交活动,逢人必提印度的历史传统,说除了中国之外,没有哪个国家的语言、文化、历史能追溯到3000年以前,那些曾经侵略过印度的外来文化,留在印度的都印度同化了,离开印度的也被印度文化深深打上了烙印。

就算对中国,尼赫鲁也不忘秀一下优越感,说印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要大于中国对印度文化的影响。话里话外透着一股子狂劲儿。而且随着印度独立十年后经济建设有了起色,尼赫鲁自我感觉越来越良好,逐渐向不该伸手的地方伸手了。他的手段开始独断专行、高傲自负,急不可耐地想要对外入侵。

5、挑起中印边境战争

尼赫鲁对外扩张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中国。印度突然公开宣布,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度领土上驱逐出去!所谓的印度领土,是指当年英国不负责任地划了一道麦克马洪线,尼赫鲁根据这道荒唐的线,把大片中国领土说成是印度的。

边境线上的骚乱、频繁的骚动,都只是霸权主义的苗头,面对印方的挑衅,中国多次提出合理、和平的解决方法。然而,面对我国的克制,印度反而更加得意忘形,以为中国不过一团棉花,1962年,印度再次发起边境冲突,开枪伤人,我国终于不再忍耐,引起对印自卫反击战。战争以印度惨败告终,随后,中国将其设立在境内的据点全部清除,并且发表声明宣布停火,主动向后撤军,还把缴获的武器、物资,全部归还了印度,不仅如此,在1963年,3900多名俘虏也被释放回国。

这场对印反击战,在维护了我国领土完整、国家尊严的同时,狠狠打击了尼赫鲁的霸权思想,将他的“大印度联邦”梦也打醒了。1962年后,尼赫鲁政府也改变了外交策略,“不结盟政策”成为泡影,开始迅速向美国靠拢。并且还与苏联签订了双边条约。

三、风光不再郁郁而终

随着中印战争的失败同样受到重挫的,还有尼赫鲁。印度立国独立,曾将尼赫鲁的雄心壮志宣扬全球,他甚至在演讲中说:“印度将日益成为亚洲的轴心”。作为亚洲第一个,迈入铁路时代的国家,这样的未来似乎翘首以待。

可在战争后,他的国际威望已然不在,国内的声望也急速下跌,面对国会议员们的指责,时常心情低落,在1963年,他在国大党会议上曾说:“印度从这场战争中,学到了世界容不下弱国,我们一直生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中”。这句话充满懊悔、自责,与之前的自负骄傲产生了巨大反差。

1964年,面对终日里巨大的精神压力,尼赫鲁终于坚持不住,在布巴内斯瓦尔召开国大党年会时,尼赫鲁突然中风,经治疗后仍旧左侧瘫痪。同年5月,尼赫鲁离开人世。

可以说,面对崭新的中国,一向自信的印度并未有多大了解,我们一步又一步的忍让,并非是因为胆小怯懦,而是在足够的实力下,给印度一次又一次机会,尼赫鲁却一厢情愿的认为中国弱小好欺负,到了最后,葬送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付出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