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以后,娄昭君不仅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还把自己的嫁妆拿出来支持高欢的事业。那时候在军队里有马的人才能有机会升职,娄家陪嫁的马就成了高欢事业起步的关键。
娄昭君还经常给高欢出谋划策,高欢也很争气,凭借自己的才能智慧一步高升,最后成了大丞相、大将军、太师,还被封了渤海王。娄昭君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渤海王妃。
虽说日子越过越好了,可娄昭君依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家里的仆人从来没超过10个,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儿她都亲自操持,不让高欢操心。
有一回高欢带兵出去打仗,娄昭君正好要生孩子,还是双胞胎,情况特别危险。
下人都劝她把高欢叫回来,可娄昭君说高欢在外面打仗不能因为自己生孩子这点事儿就耽误了大事,生死有命,自己能挺过去。就这么着,她一个人熬过了难关,高欢打完仗回来知道了这事,被她又敬佩又感动。
后来北魏分成了东魏和西魏,高欢掌管东魏,宇文泰掌管西魏。两边实力差不多,一直分不出胜负,这时候强大的柔然成了两边都想拉拢的对象,都想和柔然联姻。
高欢本来想让儿子去娶柔然公主,结果柔然可汗非要把女儿嫁给高欢。这一刻把高欢难住了,要是娶了柔然公主,公主肯定得是正妻,和自己一起吃苦过来的娄昭君就得变成侧妃,可要是不答应柔然就会和西魏联合,自己这边就危险了。
娄昭君知道后主动找到高欢,表示自己不在乎名分,只要能帮助高欢成就大业,让百姓免受战火之苦,她甘愿让出正妻之位。
高欢听了感动得不行,柔然公主嫁过来后,娄昭君说到做到,主动搬走,到偏房去住。虽说地位变了,但高欢对她还是和以前一样好。
娄昭君和高欢一共生了8个孩子,其中4个儿子先后成为皇帝,两个儿子被封为王爷,两个女儿分别成为北魏孝武帝和东魏孝静帝的皇后。
高欢去世后,长子高澄继承了他的基业,这个高澄就是兰陵王高长恭的父亲。高澄在准备篡位称帝时不幸被自家厨子杀害。
随后娄昭君的次子高洋逼迫东魏皇帝禅让,建立了北齐王朝,追封父亲高欢和哥哥高澄为皇帝,尊娄昭君为皇太后。
高洋刚开始把国家治理得还不错,后来却变得爱喝酒,沉迷玩乐。高洋去世后,他的儿子高殷即位,但娄昭君的三子高演和四子高湛与诸位辅政大臣爆发激烈矛盾。
为了维护北齐政权稳定,娄昭君与两个儿子发动政变,诛杀辅政大臣,废除了高殷的帝位,立第三子高演为皇帝。
高演在位时勤于国政,关注民生,但年仅27岁就去世,将皇位传给了娄昭君的第四子高湛。高湛本是一位仪表堂堂、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后期也变得暴虐无道,年仅32岁去世。
不过,由于娄昭君这几个皇帝儿子早期英明决断,后期却大多残暴变态,整个北齐王朝更是被称为“禽兽王朝”,而且无一人活过40岁。
所以人们也笑称娄昭君自带“神经病基因”,才导致儿子们一个一个发病。不过真相咱们已不得而知。
【隐匿诗人的老祖,用一生诠释什么才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历史#小知识#陶渊明】
他已五次当官,又五次辞官,一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道尽了他的无奈与挣扎。
他随手写了一封辞职信,竟成为千古名篇,圈粉无数,真正诠释了什么叫“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就是“裸辞种地第一人”——陶渊明。
提到陶渊明,我们就能想到田园生活。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给人的感觉是那么潇洒和淡然。
你以为他是隐居世外的高人,而实际上,他又何尝不是在经历着你我这般“生活鸡飞狗跳,人生一地鸡毛”的日子?只不过他做了你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成了活在另一个世界的我们。
公元365年,陶渊明出生在寻阳。他的曾祖父陶侃出身寒门,却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东晋的开国元勋。受此影响,陶渊明从小就想着以后要像曾祖父一样为国家出力,光宗耀祖。
那时候的他天天捧着儒家经典苦读,心里装满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向。
然而,8岁那年父亲的骤然离世,让原本平静的家庭陷入困境。没办法,他只能跟着母亲去投靠外祖父孟家。孟家身为魏晋名士,才学横溢,却对名利看得很淡,整天和大自然打交道。
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陶渊明的性格中逐渐融入了“性本爱丘山”的因子。虽说他挺羡慕外祖父洒脱自在的生活状态,但内心深处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依然强烈。
20岁时,陶渊明初次踏入官场,担任江州祭酒一职。这职位事务繁杂,要处理田租、户口、农村水利等诸多事宜,犹如领导的得力助手。
然而没过多久,他便选择了辞职。据《宋书》记载,他的离职原因是“不堪吏职”,但实际上真正令他难以忍受的是上司王凝之的昏庸无能。
时光匆匆,6年转瞬即逝。此时的陶渊明已为人父,家中5个孩子嗷嗷待哺,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再次将目光投向官场。
恰逢此时,江州刺史桓玄向他伸出了橄榄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发现桓玄野心勃勃,正谋划着推翻东晋王朝。这一事实让忠君爱国的陶渊明内心充满了苦闷与挣扎。
公元401年,母亲不幸去世,陶渊明以回家守孝为由辞去官职,离开了桓玄。此年桓玄攻入建康,图谋篡位。
而在家守孝的陶渊明心中默默期待着能有机会讨伐他。于是公元404年,陶渊明投奔了准备讨伐桓玄的北府军将领刘裕。
同年6月,桓玄兵败被杀,刘裕因平叛有功而大权在握。但很快陶渊明便察觉到刘裕与桓玄没啥两样,同样觊觎着皇位。这下陶渊明又失望了,没待多久,又从刘裕那儿辞职了。
后来,他又在刘敬宣手下当参军。结果这刘敬宣性格软弱,在乱世里自己都顾不上,陶渊明最后也辞职了。无奈之下,陶渊明只能再次回归家乡,“裸辞一时爽,没钱泪两行”。
回归田园的陶渊明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之中。为了生存,在叔叔陶夔的引荐下,他最后一次踏入官场,出任彭泽县令。
这工作待遇还行,县里有100亩公田,收成全都归他。可谁能想到?刚上任没多久,上面派督邮来检查工作。这督邮仗着自己有点权力,要求陶渊明身着官服,备好礼品,毕恭毕敬地前去迎接。
这一要求彻底激怒了陶渊明。他一怒之下喊出了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毅然决然地写下着名的《归去来兮辞》,从此彻底告别官场,踏上隐居之路。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篇《归去来兮辞》不仅是他对官场生活的深刻反思,更是他回归田园、回归自我的宣言。
从此,那个在官场中挣扎纠结的陶渊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田园诗人。
隐居后的陶渊明虽生活清苦,却乐在其中。他写了好多诗描绘自己在农村的日子,像“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远离了官场的喧嚣与纷扰,他尽情享受着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不过,农村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
陶渊明得自己下地干活,可他不太会种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地里草长得比豆苗还旺,但他也不在乎,觉得只要能按自己的想法过日子就行。
后来一场大火把他家房子烧没了,日子变得更艰难,有时候甚至得去别人家讨饭吃。可即便这样,他还是乐呵呵地在诗里找乐子。
陶渊明的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平实。他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尽显他超凡脱俗的心境。
他开创了田园诗派,很多诗人都喜欢他的诗。李白曾作诗“梦见吴道子,堪挂马鞭。
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白居易被贬江州时,对陶渊明的诗爱不释手,曾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苏轼更是坦言:“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并认为李白、杜甫等人与陶渊明相比都略逊一筹。
才女李清照以“陶渊明以南窗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为灵感,为自己取号“易安居士”。由此可见,陶渊明在文学圈的地位举足轻重。
公元427年,陶渊明在寻阳与世长辞。据说他离世时贫病交加,但我猜他心里肯定没啥遗憾,因为从辞官后他就过上了自己一直想过的生活。
他这一生五次为官,又五次辞官,在官场的泥潭中挣扎,在田园的怀抱中找寻自我。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应坚守内心的本真,勇敢地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当我们在现实中感到疲惫不堪时,不妨读一读陶渊明的诗,感受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与从容,或许能从中找到慰藉与力量。
【她是大唐第一顶流,也是大唐第一才女,却孤苦终老#历史#小知识#唐朝】
她是日常第一才女,唐朝存诗数量最多的女诗人,发明了我国第一张彩笺,风靡长安。
年纪轻轻便日进斗金,白居易、刘禹锡争先做她的“榜一大哥”,可惜她却被渣男抛弃,孤独终老,晚年更是选择了出家。她就是大唐第一明星女诗人,诗坛“孔雀”——薛涛。
公元768年,薛涛出生于长安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薛郧虽然官职不高,却清正廉洁。虽说家里不算大富大贵,但薛郧特别疼爱这个宝贝女儿。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薛郧却对女儿的教育极为重视,亲自教导她读书识字,研习诗词歌赋。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薛涛8岁便能出口成章。
有一天,父女俩在院子里乘凉。薛郧看着院中高大挺拔的梧桐树,诗兴大发,就念了一句:“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
年幼的薛涛不假思索,当即接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薛郧听闻,先是惊叹于女儿的才华,但细细品味后,心中却涌起一丝不祥之感。
这两句诗似乎隐隐暗示了薛涛为爱漂泊不定、迎来送往的命运。谁能想到,后来竟真的应验了。
薛涛14岁的时候,父亲因为太耿直,得罪了朝廷里的大官,被贬到蜀地的成都。后来,薛郧又在出使南诏的途中染病去世。
这一下家里的顶梁柱倒了,薛涛和母亲一下子没了依靠。摆在薛涛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嫁人,可就她家当时的情况,想当正妻根本不可能,只能给人做妾;要么自力更生,打工养活自己和母亲。
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16岁的薛涛咬着牙走进了成都乐坊,成为一名歌伎。那时候的歌伎主要就是唱歌跳舞,陪那些当官的、有才的文人吟诗作对,是卖艺不卖身的。
对从小在书香家庭长大的薛涛来说,诗词歌赋就是她的拿手好戏。她人长得漂亮又有才,很快就在乐坊里出了名,成了成都乐坊的大明星。
王公贵族、文人墨客们纷纷慕名而来,不惜千金,只为能与美人共饮一杯,吟诗一首。像白居易、刘禹锡、杜牧这些大诗人都曾是她的座上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