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于睿步入金碧辉煌的宫殿,步伐稳健,每一步都显得格外庄重。

他穿过层层宫门,来到了御书房前,整理了一下衣冠,然后静静等待。

“宣。”

室内传来一道威严而温和的声音。

这时,内侍刘总管走了过来,说,“于大人,陛下宣你进去呢”

“劳烦刘总管带路了”

于睿跟着刘总管走进御书房,跪地行礼,

“微臣参见陛下。”

中年帝王坐在御案旁,面色凝重,目光深邃。

却也透露出对这位臣子的几分欣赏。

“起来回话。”

于睿起身,然后将陈潇与顾老的计策和盘托出。

“启奏陛下,臣近日得闻师弟陈潇与老师,共同商议出一套解救西北灾民的策略……

此计兼顾了短时救援与长远发展,望陛下详加考虑。”

待到于睿说完,整个御书房内陷入了一阵短暂的静默。

顺德帝的眉头渐渐舒展,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喜。

“于爱卿,你认为此计可行?”

“微臣以为,此计策既解决了燃眉之急,又为将来打下了基础。

若能得陛下恩准,加以实施,必能大大缓解西北之困。”

于睿语气坚定。

顺德帝轻轻抬起右手,修长的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的扶手。

满意地说道:

“于爱卿所言极是。

老师和小师弟的计策,既具远见,又切合实际。

实为解我西北之困的良策。

朕素闻我们这位小师弟年纪尚小,却能为国分忧,朕心甚慰。

此事你可协同户部、工部共同操办。

务必确保每一分救济粮都能落到实处,不得有半点疏漏。”

“微臣遵旨。”

于睿领命道。

“此外,”

皇帝微微颔首,又补充道,

“这小师弟如此聪明,倒是难得的人才。

等他考中进士,我一定给他找个好去处。”

皇帝的声音带着一丝欣赏,让人不禁想象出他眼中的赞赏之色。

于睿恭敬地答道:

“微臣一定将陛下之意传达,相信瑾穆知道了一定会很开心的。”

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对陈潇的认可,心中对他的好感又多了几分。

而此时的陈潇,得知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并且亲自承诺的话,他的心中充满了无语。

他无奈地摇了摇头,心中暗自嘀咕:

“这不就是画大饼吗?”

当然,这是因为顺德帝对于他能考中进士,过于信心满满。

……

第二日,顺德帝在早朝上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郑重其事地宣布了这个决策。

朝堂之上瞬间炸开了锅,议论声此起彼伏,有的臣子提出质疑,有的臣子则面露忧色。

面对众人的议论,顺德帝并没有过多解释。

只是神色淡然地留下一句话:

\"朕心意已决,诸位爱卿无需多言。\"

然而,正当群臣沉默之际,柳太傅挺身而出。

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虑:

\"陛下,微臣认为眼下并非大规模赈灾的恰当时机。

倘若继续这般铺张浪费,势必会令国库再度空虚。

恐怕将会对我朝国运产生不利影响。\"

紧接着,纪大将军也跨步出列,满脸愁容地说道:

\"陛下,西北地区受灾情况异常严峻,所需救灾物资数量庞大。

此外,北方的北黎国一直对我国虎视眈眈。

北部边境常年战乱频繁,如今国库恐怕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啊!\"

这一番让整个太和殿内刹那间变得鸦雀无声。

顺德帝的面色愈发沉重起来,他深知两位大臣所言非虚。

但当前迫在眉睫的灾情形势又该如何妥善应对呢?

于睿见到这个情况,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

“太傅大人!

你这话说得就不对啦!

百姓可是咱们大魏的根本呀,如果现在我们不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那不就是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嘛!

而且呢,陛下早就已经有了应对之策,你们倒也不必如此反对!”

听到这话,旁边的纪大将军微微皱起了眉头:

“于大人,你说的固然有些道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

如果国库都空了,那咱们大魏要怎么去抵御北黎国那十万雄兵呢?

再说了,这些粮食和银子真的能够凑齐吗?”

皇帝的脸色并没有什么变化,他淡淡地说道:

“朕知道各位爱卿都很担心,但是在百姓面临危难的时候,难道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

朕已经决定了,会从我的私人库房里调拨一部分钱财出来。

同时也会向全国发出号召,让大家一起捐款捐物,来解决眼前的危机。”

这时,工部尚书沈腾宇也站了出来,他的眉头紧紧地皱着:

“陛下啊,这个办法虽然可以暂时缓解一下困难。

但是从长远来看,西北地区土地贫瘠,水资源又非常短缺。

就算有再多的救援物资,也很难彻底改变那里的贫困状况啊。”

皇帝嘴角微扬,眼眸之中闪烁着一缕令人心悸的寒光:

“朕已经有了谋划。

朕将派遣你们工部的工匠们奔赴西北地区。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大力修建水利设施。

从而从根源上改变西北地区艰难的生存条件。”

皇帝紧接着又郑重其事地补充说道:

“这件事情至关重要,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前途。

朕已然下定决心,期望各位爱卿不必再提出异议了。”

诸位大臣听到此言,不敢再有丝毫反对。

齐刷刷地跪地叩拜,齐声高呼:

“臣等谨遵圣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