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玄幻魔法 > 幸好遇见神 > 第328章 原来是被支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年,刘道济担任益州刺史时,以土皇帝自居。

他重用四个人:别驾张熙、长史费谦、中兵参军裴方明、参军杨德年。

别驾相当于副刺史。

重大礼仪活动出行时,单独为其置一乘车,稍稍落后于刺史,故称别驾。

长史相当于总管。

中兵参军就是首府或首长驻地军队总司令。

裴方明担任益州刺史府中兵参军,就是成都地区最高军事长官。

参军杨德年,可以理解为指挥地方(郡、县)部队的参谋长。

刘道济把裴方明的中军牢牢抓在手里,倾注所有精力。

他把政务、税收、商贸、治安等等事务,全部放手,让张熙、费谦、杨德年三人作主处理。

结果,这三位贪官酷吏把益州弄得一团糟,最后导致民变、起义。

幸好刘道济全力支持裴方明平叛,直至最后心力交瘁而死。益州叛乱得以被裴方明基本平定。

紧接着,梁州叛乱又起。

在萧思话、萧承之、裴方明等人共同努力下,最后也被平定。

裴方明在平叛行动中的表现,得到刘道济、萧思话的强力肯定、举荐。

他在那次平叛后晋升龙骧将军。不久又被刘义隆调到京城,任从三品右卫将军,掌管六支禁军中的一支。

听说仇池国主杨难当在西北边境搞事、攻打益州,宋国朝廷下定决心征讨他。

裴方明主动请战。

因为裴方明对杨难当非常憎恨,也有与仇池军多次交手的经历,刘义隆欣然应允了他的请求。并破例拨给他5000禁卫军精兵,其中2000骑兵、3000步兵。

裴方明的副手是太子积弩将军刘康祖,他是太子府的人。

刘康祖高大威猛,个人战力极强。颇似裴方明风格。

刘康祖之父刘虔之乃是随先帝刘裕京口起兵的功臣。刘义隆将他安排在太子府,并派他到前线历练,是在为太子培养将才、帅才。

随裴方明一起出征的,还有后军参军梁坦、陈弥、裴肃之,他们都是被皇帝派出来历练的军中后起之秀。

这次征伐仇池国军事行动总指挥是梁、南秦二州刺史刘真道。

裴方明部也划归在他的麾下。

刘真道的身份是都督梁州、南秦二州、凉州、雍州诸军事,征北大将军。

他手下将领还包括安西参军段叔文、鲁尚期,始兴王常侍刘僧秀,绥武将军马洗,振武将军王奂之。

刘真道得到来自皇宫的暗示:裴方明到前线后,全面负责军事行动。也就是说,领兵将领全部由裴方明指挥。

孙延安在为萧西风五人饯行时,把自己收集到的情报,全部透露给他们。供他们参考。

孙延安知道,五人从来不愿领军,只是一个行动战阵。

他们只能作为先锋,配合其它军队作战。

说得不好听,就是炮灰。

而且,他们还是不要军功的炮灰。

孙延安也搞不懂刘义康大人这次为什么派五人出征。

他能做的,只是把宋军将领们信息收集全些,让萧西风心中有个数。

萧西风体会得到孙延安的善意。向后者敬酒表示感谢。

萧西风为四人各写一封家书,自己也给陈夏写了一封信信,交孙延安将军代为投邮。

之后,孙延安派人带着大将军府文书,将萧西风五人送到禁卫军右卫将军部。

裴方明对萧西风五人并不陌生。上次击退仇池军、收复汉中时,大家是战友。

互相介绍,行礼、还礼后,他阅完大将军府文书,对五人笑道:“哈哈哈,萧都尉、几位司马,本将军的老主公被仇池国主杨难当害死,本人也吃过他的苦头。这次有几位壮士帮忙,本将军定能啃下这块臭骨头、灭了仇池国。”

萧西风五人于是再次拱手,表示一定会竭尽全力。

宋国要攻打仇池国,在梁州汉中整军,然后由汉中西北部祁山道出兵,这是最佳行军路线。

建邺到汉中路程虽远,接近3000里路,却并不难走,因为战船可以直达。

由建邺出发,经寻阳到江陵,再到襄阳,过黄金谷口就进入汉中了。

汉中盆地南面是巴蜀盆地,有四条南北向通道,由东至西分别是: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阴平小道。

汉中盆地北面是关中平原,有五条通道,由东至西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祁山道。

以上汉中往南入巴蜀、往北进关中的九条通道,就是所谓的“蜀道”。

它们都是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山谷、河涧滩涂里,非常凶险。故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

裴方明带着几位将领,率5000禁卫军甲士,乘着50艘大船,先到寻阳休整,补充给养。

然后到下一站江夏,补给后由此进入汉江。

由汉江直抵襄阳,再次休整。

雍州刺史、襄阳太守刘道产已经接到朝廷命令,为队伍准备了小船。

因为继续往上,江道变窄,有些地方不能通行大船。

裴方明军队换乘100艘小船,继续前行。

……

此时的建邺城里,有巨大变故发生。且与萧西风五人有点关联。

彭城王刘义康出事了!

先帝刘裕第三子刘义隆于424年登基,年号元嘉。

这年,皇帝封四弟彭城王刘义康为骠骑将军、散骑常侍、开府仪同三司。

两年后,刘义康出任荆州刺史,都督荆雍梁州诸军事。这是仅次于扬州刺史的重要外臣。

元嘉5年,刘义康入京,进封侍中、司徒、录尚书事、都督、南徐州刺史。与王弘共同辅理朝政。

元嘉8年,兼任扬州刺史。成为首宰、皇帝之下第一人。

元嘉11年,兼任太子太傅。地位更加尊崇。

在刘义康地位不断高升的同时,附庸在他身边的官员,人数越来越多、职位也越来越高。

当皇帝刘义隆生病、并且病情加重时,皇位继承问题就不可避免被提了出来。

因为太子刘劭年幼,刘义隆希望获得刘义康承诺:万一出现意外,刘义康会像周公辅佐成王那样辅佐刘劭。

刘义康是答应了,可是刘义康身边的人却起了心思。

彭城王府长史刘斌,到尚书部图书馆查阅资料,找出晋朝康帝继承兄长成帝皇位的史籍,想借此证明“兄终弟及”的合法性。

侍中、中领军殷景仁坚决反对司徒府一帮人的想法,为此与散骑常侍、太子詹事刘湛发生激烈冲突。

刘义隆也对四弟起了疑心。他为了保全太子,颁下诏书,特许太子府专门组建一支东宫禁卫军,规模一万人。

这支东宫禁卫军独立于原有禁军体系,只服从太子一人。

这个做法开了历史先河,也为后来的太子弑父篡位悲剧埋下了伏笔。

由于皇帝刘义隆的病情缓和,帝、相冲突没有暴露到台面上。

但是,当刘义隆感觉身体康复了一些时,他便做出连环部署。

皇帝先借刘义康之手清理了老臣檀道济。随即出手,收拾权势熏天、对皇位生出觊觎之心的皇弟刘义康。

萧西风五人的钱塘战阵,是彭城王麾下的利器。

他们这次被调离京城、随军出征,或许与此也有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