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黄英把收菌菇的活计交给赵宏后,就直奔镇上。
她先去杂货铺补了些油盐酱醋,又往米粮铺子里去,这时节新粮将收,白面粉的价格浮动不大,每斤六文。
“掌柜的,麻烦称30斤面粉给我。”
东家掌柜拿出算盘,一阵拨弄后,笑道:“一百八十文,娘子买的多,我再送你二斤杂面。”
“多谢掌柜的。”薛黄英数出铜板,放在柜台上。
背着满满一背篓东西回去,油布棚子里,只余下容泽在泡干木耳菌子。
“三姐和大湖哥人呢。”
她把背篓放在地上,小心把面粉拿出来,防着酱醋罐子莫要洒了出去。
容泽擦擦手,忙上来一起收拾,道:“三姐回她们铺子里了,大湖哥说要回家一趟,晚些再来。”
薛黄英不置可否,耳边听着优美的唱腔和乐器低回婉转的声调,心情颇好。
伴着这种好心情,她和了面,又同容泽一起清洗了泡在热水里的木耳菌菇,正预备擀面条时,任大湖背着一背篓水灵灵的小青菜,走了进来。
“我婆娘说力气不值钱,不能白拿四娘你的铜子,拔了这些青菜,让我背过来。”
任大湖有些不好意思,他们家青菜种的多,这些还是今儿他婆娘拔来喂鸡的。
方才回家一趟带回去二十个大钱,他老娘和婆娘看着欢喜,嘴里赞着四娘会厚道,二人挑着好的让他背了过来。
当然,这些话也是他婆娘交代他说的,因知道这些菜作何用,他脸上难免有些心虚。
“多谢嫂子想着了,这篓菜来的正好,刚好拿来炒蒸面的配菜,再煮一锅面筋汤。”
三人寒暄完,便开始忙碌起来,薛黄英负责擀面,容泽准备配菜,任大湖则一桶桶往回挑水。
待到戏还剩两场时,容泽把面筋汤煮了出来,为腾铁锅蒸面用,和着薛黄英一起,小心把面筋汤倒进了木桶里。
平底锅架在泥炉上炒菜,铁锅兑上水,任大湖添着柴禾,把灶塘烧的火红一片。
铁锅里的水很快烧开,薛黄英架进去一个竹篦,把擀好的面条抖落的松散,一层一层,均匀码放上去。
平底锅里的配菜已经炒的油亮酱红,容泽封上泥炉的出风口,擦擦手心的汗渍,一心一意,等着蒸锅里的面条蒸好。
很快,白色烟气覆满锅盖,半刻钟后,薛黄英掀开了锅盖,水汽散去,均匀的面条微微泛黄,拿筷子一挑,根根松散。
“大湖哥,麻烦你把那个粗瓷盆擦干水拿来。”
粗瓷盆够大,也能更好的把炒香菇木耳的卤汁,和热烫的面条掺和均匀。
竹篦上的面条全夹出来,竟有大半盆子。
”小心点,莫要烫着了。”容泽叠几层厚厚的粗布,垫在平底锅两侧,小心避让薛黄英站的位置,一个翻手,连菜带水,一起倒进了粗瓷盆里。
“快些拌!”薛黄英眼疾手快,在容泽拿起平底锅的一瞬间,她双手的筷子就伸进了盆里,对着满盆的面条,就开始大力挑拌。
很快,微黄的面条染上了酱色,只还不够均匀。
容泽也拿一双筷子,趁着汤汁未浸透面条之前,快速挑拌。
“快些,戏快罢场了。”俩人瞧着根根均匀,酱香油亮的面条,心里满是欢喜。
锅里水烧的不剩多少,往锅里兑了水,重新架上竹篦,酱色的卤汁面条均匀铺在最下面,炒好的木耳菌菇铺在蒸面上。
任大湖十分有眼力劲,锅盖盖上的瞬间,他就添进一把茅草。
傍晚时分,戏台上大段大段的唱词清晰激烈,锣声鼓声齐鸣,又是婉转一道唱腔后,丝竹声悠长曲折,听在耳中,只觉得动人情肠。
这人唱的可真好,薛黄英正欲出去瞧瞧,不防念头刚起,所有的声音,在瞬间戛然而止。
戏,竟是罢场了!
她回过神,瞧着戏场上慢慢站起的人,心头一个激灵,一把掀开锅盖,开始吆喝起来:“蒸面呐,好吃的蒸面,面筋汤,又香又稠的面筋汤。”
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响彻这片天地,周围满是摊铺妇人汉子招揽食客的声音,热情极了。
“大娘,尝尝咱家的蒸面吧,猪肉炒的,里面放了菌菇和木耳,好吃还不贵。”
薛黄英热情招揽着顾客,笑容洋溢。
大娘神态迟疑,瞧瞧前面的摊铺,道:“我还想尝尝那家的饺子呢!”
容泽在给客人盛面筋汤,闻言不禁笑道:“大娘也尝尝咱家的蒸面,和饺子是两种味儿!”
说着,他手一指长台上的两大碗料汁,道:“这蒸面配上咱们的料汁,往上那么一淋,那滋味,别提多好吃了。”
大娘瞧一眼竹篦上热气腾腾的蒸面,卤汁染的面条颜色诱人,浮荡的蒸汽裹挟着浓郁香味,惹得人口舌生津。
大娘咽咽口水,爽快道:“成,给我装上一碗。”
说完,她又看一眼长台上的两碗料汁,一碗明显是蒜醋汁,另一碗也是蒜汁,不过却有些红。
“这里面掺的什么,怎透着红。”
大娘话音刚落,薛黄英二人还不及回答,就听一道沉稳的声音响起:“这红是掺和了山椒粉的缘故,不过掺的不多。”
说罢,看向薛黄英,笑道:“小娘子与我盛一碗,多多放两勺辣的这碗料汁。”
“哎,好。”
薛黄英喜的眉开眼笑,这老先生眼光可真不赖,知道啥东西好吃。
她用粗瓷汤勺舀上满满两汤匙山椒蒜汁,淋在了蒸面上,递给老先生。
老先生接过,瞅瞅碗里颜色更淡的山椒蒜汁,眉头挑了挑:“这山椒放的少了,我家长的油浸辣子,那红的,比姑娘家的胭脂还要艳上三分。”
薛黄英咽咽口水,眼里藏着隐不去的神往,比姑娘家的胭脂还要红艳,她实在不敢想象那该有多么辣。
“多少个铜子一碗。”老先生话一出口,旁边围着蠢蠢欲动的人们,都竖起了耳朵。
并在心里暗暗决定,只要不超过六文钱,他们就咬咬牙,买上一碗尝尝鲜。
“多承惠顾,六文一碗。”
同中午一样,老先生端着碗,放下六文钱,人就回了戏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