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湖广境内的长沙城,也同样揪着马超的心。

那里有为他毫无保留奉献一切,上一世陪他血洒长空的挚爱之人。

此刻,她正面临着倭寇军队的步步紧逼,危险如影随形。

马超猜想,或许自己在此地奋力一搏,便能减轻三个方向上的倭寇压力,为自己的战友们争取到一线生机。

他手中握着二十多万兵马,若是运用得当,足可以对倭寇造成沉重打击,让倭寇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上投鼠忌器,使这场战争从目前敌进我退的不利局面,逐步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只有成功拖住倭寇的精锐军队,那高杰与济尔哈朗率领的东征军团,便不会在朝鲜和倭岛陷入困局,从而掌握这场反侵略战争的主动权。

也许经过几场这样规模宏大的会战,倭寇军队与人民军之间的实力对比,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质变。

随着中亚国、南越国、蒙古国军队的全面介入,一场灭亡倭寇的大反攻必会如燎原之火,熊熊燃起。

即便自己时运不济,战死在凤阳府内,他也并不担忧。

因为他还有朱媺娖、王小强、母贤君、赵四海、马成、梁江涛……这些最忠诚、最值得信赖的追随者。

他们会继承自己的意志,将反侵略的战斗进行到底。

这些念头,在马超的大脑中就如同汹涌的潮水,不断的翻涌、碰撞,逐渐汇聚成一个连贯而缜密的计划。

这让马超的眼神愈发坚定,战斗意志也变得不可动摇,他下定决心,要在凤阳府与倭寇展开一场大决战。

念及此处,马超大步走到书案前,伸手提起毛笔,蘸满浓墨,在洁白的纸张上奋笔疾书。

他的神情庄重而严肃,每一笔每一划,都倾注着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责任。

写完后,马超又郑重其事的在信纸上加盖了玉玺,还重重按下了自己的一个红手印。

“四海,你带上这封信和玉玺军符,即刻动身前往河南开封。

如果我死了,就把它交给王小强;要是王小强也不幸牺牲了,就去北直隶找母贤君。”

“皇上,臣反对……”

赵四海听闻此言,立刻上前一步,脸上满是焦急与担忧,急切的想要继续劝阻。

“反对无效,服从命令!再敢胡言乱语,定当军法处置。”

马超厉声打断了赵四海的话,声音中透露出帝王一言九鼎的威严与霸道,以此表明自己不可更改的心意。

赵四海面对马超的厉声斥责,不仅没有退缩,反而挺直了腰杆,一脸决然的反驳道:

“既然已经制定了对倭寇的战略谋划,建立起了抗倭统一战线,您就不能再去随意更改。

中华帝国不是某人、某族、某个阶级的政权,而是三民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五权分治国家,所以您没有权力这样做。”

“国家内忧外患,既然是以军法治国,那朕就有权力根据战局变化,改变不合理的既定谋划。

朕是帝国的皇帝,是人民军的最高统帅,是三民主义思想与五权分治制度的策划者,自然拥有发号施令的权力。

你再敢抗旨不从,朕绝不姑息!”

“臣反对!”

赵四海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梗着脖子,声音坚定。

“杜英杰,将赵四海给朕绑起来,带上这些东西去开封。”

马超怒目圆睁,重重一拍桌案后,对杜英杰下达命令。

杜英杰虽然性格鲁莽,但并不愚笨,心中十分清楚马超此举的目的,也明白赵四海是在积极维持什么。

可他对马超的忠诚,却让他在此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一张脸涨得通红,内心中无比纠结,不知该如何抉择。

马超见杜英杰没有领旨,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恼怒,他重重的一拍桌案,厉声怒斥道:

“你敢抗旨不遵?”

“臣不敢,只是……只是黑衣禁军效忠皇帝,臣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开。”

杜英杰声音有些颤抖,艰难的回答道。

“黑衣禁军是朕最忠诚的追随者,你杜英杰同样是朕最可信任的人,所以才会让你们代朕去办事。”

马超放缓了语气,试图说服杜英杰。

“可臣与黑衣禁军的职责,是保护皇上的安全。”

杜英杰依旧坚持着,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与执着。

“放肆!你们的职责是绝对服从。

回答朕,你是不是想要抗旨不遵,背叛朕?”

马超的话就如同一把重锤,重重的砸在杜英杰的心头,把他吓得浑身一激灵,赶忙单膝跪地,情绪激动的说道:

“臣永远不会背叛皇上,臣领旨!”

“拿上东西,把赵四海绑到开封去。”

马超把玉玺兵符和书信塞到杜英杰手中,又看了一眼赵四海,随后极不耐烦的挥手让两人离去。

待赵四海被黑衣禁军架出去后,多尔衮见马超的面色逐渐好转,便上前一步,恭敬得开口问道:

“皇上,您下一步是想去滁州,还是想去中都凤阳?”

“去滁州也无法渡江,救不了南京城,咱们去中都凤阳。”马超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臣愿率第六军团为先锋,去会一会倭寇军队。”多尔衮主动请缨。

马超听闻多尔衮的提议,微微眯起眼睛,稍作思考后,回应道:

“第六军团的火器太落后了,怎么打得过武装到牙齿的倭寇?还是让第六特战混成旅做先锋吧!

你率领第六军团佯攻滁州,把泸州、和州、扬州境内的倭寇军队调动起来,策应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的行动。”

多尔衮抱拳领命,声音洪亮的回答道:

“臣领旨,这就去集结兵马前往滁州,定不负皇上厚望。”

多尔衮深谙兵法韬略,见马超执意不肯突围,而是要与倭寇军队决战,当即就提醒他兵贵神速,不能给倭寇留下任何准备的时间。

马超微微点头,表示认可,心中也在默默盘算着接下来的战事。

当日下午,深秋的暖阳依旧高悬于天际,可人民军营地内却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由满洲骑兵组成的人民军第六军团,在多尔衮的统领下,浩浩荡荡走出了营地,向着远方未知的战场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