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时光荏苒,高三五班的学子们也曾举办过毕业宴集,然而林熵对此并无兴趣参与。

即便告诉他人的不过是定会踏入仙道学院的决心,可换来只会是他人嘲讽讥笑。

既然无法融入其中,又何必主动承受羞辱呢?

直至高考后半月,神州修真教育司,高灵试炼笔试组的一个阅卷室内。

一位年逾半百的资深儒修长老,手中紧握试卷,满脸激动地站起身来。

“绝佳之作!真乃旷世奇文啊!”

“多少年来,未曾一见这般气势恢宏,振聋发聩的文章了!”

“此作,务必给予满分评价!”

他这一声高喊,立刻引来其他儒修评审师的侧目关注。

“林长老,哪篇文章令您如此动容?不妨让我等见识一番!”

开口之人正是梁倾城,同样是此次评卷队伍中的一员。

“诸位请看,我给出满分评价,是否妥当?”

林长老情绪激动地向四周同僚示意。

众人纷纷聚拢而来,林长老索性便慷慨激昂地诵读起来:

“域外修士提及我神州大地,一则称之为古老宗门,再者又称其为古老宗门。此言论皆源自西方修士的翻译之辞。

唉!此话怎讲!此话怎讲!在我心中始终存在着一座充满活力的少年神州宗门。

欲谈论宗门之新老交替,必先论及修士个体之生命周期。

老者常怀故去之事,少年则憧憬未来之景。

老者如夕阳垂暮,少年犹如初升之阳。

老者如同瘦骨嶙峋之古牛,少年则似初生猛虎。

老者类比星辰陨落之残骸,少年宛如浩渺大海中生机勃发的珊瑚礁。

老者犹如埃及沙海之千年金字塔,少年则喻为西陲之地延绵不断的灵脉铁轨。

老者好似秋日凋零之柳叶,少年却象征着新春破土而出的嫩草。

老者如死海枯涸而成沼泽,少年则仿佛长江源头滚滚流淌的清泉。

此乃老者与少年性格差异的大致概况。

余林熵曰:人之境况固有新老之分,宗门兴衰亦应顺应此理。”

……

开篇之词,在场的十数位儒修评审皆陷入了沉思之中。

尽管仅有寥寥几段字句,却已然彰显出这位考生深厚的古籍修真文底蕴。

伴随着林长老那掷地有声的朗诵,这篇文字更显一股热血激昂的气息,以新老修士代指旧神州与新神州之间的思想交替,使得篇章起始之处便洋溢着生机勃勃的锐气。

林真人朗声诵读着:

\"吾辈炎黄之后裔,聚宗族之力,居于星尘大地已有数千载春秋,然询其国度之名为何?则无可言表也。

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皆为历代朝代之称号耳。

王朝者,犹如一家之私财也。

以此称一朝之长老固可,若指为一国之耆宿,则未免谬矣。

一朝之耆宿寿终正寝,犹同一人之生老病死,与此吾所谓浩渺华夏又有何干?

然而,吾华夏之真正崛起,于古至今尚未成气候,如今方显生机勃发之象。

乾坤广大,未来无垠。

壮哉,我青春之华夏哉!

………………

………………

诸多修道界的师尊们倾听之下,愈发感到心神悚然。

五千载华夏修炼文明,竟被这篇短篇着作诠释得如此精妙绝伦,实乃骇人听闻!

每一段词句,无不赞颂新生华夏之强大,过往华夏之修行历程。

形成了一幅新旧交替,对比鲜明的画面!

待诵读至几分钟后,

林真人陡然提嗓,近乎以怒涛般的真气吟诵:

“是以今日之重任,不在他人,唯在于我辈青年修士。

青年修士智慧,则国度智慧;青年修士富有,则国度富饶;

青年修士修为强盛,则国度威势强盛;青年修士独立自主,则国度自立自强;

青年修士身心自由,则国度亦自由自在;青年修士不断进境,则国度随之发展;

青年修士勇冠群伦于天下,则国度必将傲视寰宇!”

“朝阳初升,光芒万丈。

江水潜流,奔腾不息,宛如汪洋大海。

沉睡之龙跃渊而出,龙鳞翻飞,威势惊人。

幼虎啸吼山谷,群兽为之震慑。”

…………

…………

“纵览上下五千年,纵横东西八荒!

未来如海般广阔,岁月漫长无尽。

壮美矣,我青春焕发之华夏,永葆青春!

雄壮矣,我华夏之青年修士,定将与国共存亡!”

随着林真人诵读声戛然而止,全场所有师尊们的神色,唯有震撼,唯有惊叹!

《青年华夏论》那豪情壮志、磅礴气势的画面,如同画卷一般展现在众多修道界的师尊眼前。

“这竟出自一位高三弟子之手?”

“真是惊才艳艳!这般深厚的文学底蕴,在我华夏修炼界内,恐怕再无人能及!”

“尤其是结尾几句,听罢使人热血沸腾,直欲返老还童,投身修道路途,为护佑我华夏疆土奋勇战斗!”

林真人略带嘶哑地说道:“我琢磨着,倘若试卷留白之地足够宽裕,这位弟子定能书写出更为精彩绝伦的文章!”

“各位同仁,我对这位弟子的作文给出满分评价,可有异议否?”

众多师尊皆毫不犹豫地摇首。

寻常弟子之文章评分,若欲获得满分,需评审小组半数以上的师尊一致认可。

然而,《华夏青年论》却得到了全体一致赞同的高分评定!

“真想知晓,这位弟子究竟是哪一所仙门学府培养出来的啊!竟能拥有如此卓越的文采!”诸多师尊不由得纷纷感叹。

由于试卷上的名字和考号均被密封,阅卷师尊自然无法得知其来历。

仅知此文出自本省之内。

旋即,《华夏青年论》便上报至省修道教育厅,再度引起了各路语文界的专家学者及高层的关注和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