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父接过手机,仔细看了看,说:“这是个白瓶子,我没买过白瓶子的老鼠药。”
张晗:“案子过去了十几年,您为什么能这么清楚记得自己没买过白色瓶装的老鼠药?”
林父还盯着白色瓶子,回想道:“就没见过白色瓶子的老鼠药!正常都是绿色瓶子,棕色瓶子!”
张晗:“那您还记得案发前买过的老鼠药,液体是什么颜色的吗?”
林父:“有浅黄色的,深黄色的,还有棕色的。”
张晗点点头:“好,我们清楚了。”
林母抓着她的手,哭着要给她跪下来:“律师,你们一定要帮小凤讨回公道啊!我女儿她是不会做这种事的!你们一定要帮她啊!”
张晗安抚地拍了拍林母的手:“我们会尽力的。阿姨您身体不好的话,要上医院看看。”
林母只是哭。
张晗和宁稚去监狱探视林凤。
“林凤的口供说,用来下毒的毒鼠强是白色瓶子、红色液体,是从家里带来的。可她父亲则否认家中出现过白色瓶子、红色液体的毒鼠强。”
宁稚侧过脸看张晗:“你的意思是——林凤所供述的凶器是假的?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记得上一次,林凤说——那几天,他们一直问我话,不让我睡觉,我实在是撑不下去了,就只能按他们说的去说。”
宁稚大惊:“这是刑讯逼供啊!”
“还有,我发现林凤的三份笔录中,出现了两个不一样笔迹的签字,并且看当时的审讯笔录时间,有两次连夜审讯的记录。”
宁稚摇了摇头:“当时是对林凤上了强度的。一个17岁的小姑娘,招架不住。”
车子抵达北山女子监狱。
宁稚和张晗第二次见到林凤。
林凤一看到她们,眼睛亮了亮,隔着铁窗,问:“张律师,怎么样?我的案子能重审吗?”
“重审得有证据支持,我们还在找证据,今天来,主要是有一个事情要跟你确认。”
“您问您问,我都告诉您!”
张晗拿出手机,从相册里调出一张拼接的照片,递到林凤跟前:“你仔细看看,这三个签名,哪个是你的?”
林凤看了看,指着上头一个娟秀的字迹说:“这才是我的签字。”
张晗收起手机:“我知道了。我再问你,案发之前,你和园长的关系怎么样?”
林凤没多想,说:“园长对我很好的!给我加工资,给我买衣服,还经常买好吃的给我吃!我很喜欢她!我曾经在心里告诉自己,要跟着她做一辈子!”
“好。”张晗看着她,“你家人多久来探视你一次?”
林凤低下头:“我姐姐和弟弟都在外省打工,他们一年才回一次老家,会在过年那个月带我父母一起来探视我。”
“这么说,你一年才能见你父母一次?”
“是的。”
张晗点点头,站起身:“那今天就先到这里,我们先回去了。”
林凤立刻起身,急道:“我的案子什么时候能重审呢?”
张晗:“不一定能重审,但我们会尽力。”
“好,谢谢你们了!我这些年在里头做工,有攒了一些工资,到时候律师费我一定会给的!求你们一定要帮我翻案!”
张晗对她点了点头,转身走出探视室。
候在外头的李乐迎了过来,问:“怎么样?林凤的案子有机会重审是吗?”
张晗:“卷宗上就有明显的问题,我认为这个案子重审的概率很大。”
李乐点点头,转而问:“晚上要不要在北山住一晚,一起吃个饭,明天再回北京?”
宁稚笑道:“家里的娃嗷嗷待哺,实在是没办法了,以后有机会,我们一定凑个晚上的时间,好好聚一聚!”
“好嘞!”李乐挽着俩人的手臂,“那上我办公室坐坐,喝杯茶再走。”
……
回去的路上,宁稚开车,张晗看相机里的照片,复盘今天实地走访案发现场发现的线索。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当初并非在幼儿园工作的三个人才能接触到孩子们吃的食物。”
宁稚说:“如果是这样,就应该调查园长一家的社会关系。”
“是的。”张晗拉下挡阳板,“中午我问过园长,她和她父母在案发前,有没有得罪过什么人,她否认了。不过……”
宁稚侧过脸看张晗,很快又看回前路:“所以你刚才把园长的身份证号给了李乐,让她找当地相熟的警察,查一查园长一家三口,在案发前,有没有记录在案的纠纷或者案件。”
“不一定有,但如果有,真凶的范围就缩小了。”
“高!实在是高!不愧是当过检察官的人!”
张晗笑着推了推宁稚的手臂:“我是刚入行的新律师,你一老律师就别笑话我了。”
“我这几天一直在观察你,你在林凤这个案子上表现出来的气质,特别稳、特别像大佬,一点都不像刚入行的律师。新律师啥样我还能不知道吗?”
张晗笑问:“新律师啥样?”
宁稚回忆道:“会因为案子而牵动情绪,会因为当事人哭。”
“我一开始当检察官也是这样,后来,办的案子多了,也就懂得处理自己和案子的关系了。”
……
宁稚回到家,天又黑了,萧让依旧在巷口等她,帮她停车。
聊起林凤案,萧让感慨:“越是小地方,越容易逼供,但是直接在口供上代签名字,也太狂妄了。”
俩人手牵手进院门。
宁稚问:“儿子今天怎么样?”
“还能怎么样?就是吃睡吃睡,也不知道随了谁了,那么懒。”
宁稚笑:“不是随你,就是随我呗。”
“他又胖又懒,我看着不像我,我多勤快啊。”
宁稚回过味来:“既然老来得子,你应该高兴才是啊,怎么一直嫌弃儿子?”
萧让摸了摸鼻尖:“我这是对他严格要求好吧?”
“对两个多月的婴儿严格要求?”
“这叫赢在起跑线上。”
“我只知道,卷孩子不如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