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作为策论试的第一题,“治水方略”无疑是询问如何治水。

策论的题目,一般都是出自国家政事等民生问题,四年前的乡试题目,王平也曾在老师柳夫子处看到过。

“田税改制”“工器论”以及“民贵君轻”,每一年的策论考题都不一样,一般都会与当年时事挂钩。

而这第一题“治水方略”,算是在王平意料之内的,可王平脑中依旧有些恍惚,还记得在去岁的时候,曾经小师妹韩清遥,也曾于这个问题,请教过他。

当时他的对于这“治水方略”并没有什么头绪,可这一转眼,等他依旧有头绪的时候,小师妹已然不在身边了。

这几个月来,他曾仔细研究过关于古代治水的历程。

这水患治理,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开始,再到商周时期时期,《周礼》中记载的,关于周朝设有川衡、泽虞等水官,川衡负责掌管巡视河流,执行禁令,保护水资源;泽虞负责掌管湖泽政令等。

再到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王时孙叔敖修建了塘堰工程芍陂,吴国开凿邗沟,魏国修鸿沟,魏文侯时西门豹修漳水十二渠,秦国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郑国主持兴建郑国渠等。

从秦始皇统一华夏后,治理黄河大堤,单西汉时黄河大规模决溢有十二三次,治河主要是堵口、修堤和分流。

东汉明帝时王景主持治河,筑堤并修复汴渠,使黄河九百多年未大改道 。

再到前朝和现在,治水要不单要考虑到底的地理地貌,还要考虑上下游的水利条件,眼下的治理方法,大多都沿用着以前那套,“改堵为疏”之法,或许限于知识和条件,眼下大多数人都没有建立起综合治理的概念。

王平不是水利专业毕业的,对此虽不理解,但在前世之事,每每与网友辩论,总是要学一些真东西的,所以短视频中关于水患的治理,他还是看过一些的。

不过即便如此,王平也不敢直接落笔,而是在草稿纸上写下,疏浚”,“裁弯取直”,“河道整治”,“植树造林”等等词语。

又花了一些时间,进行整改和练习以后,才将其穿成文章,一字一句抄录在试卷之上。

写完这第一道题,锣已经响了一次,贡院之中锣每隔一个时辰敲一次,也就是说这第一道题,他已经花了两个小时以上。

王平收好卷子,从食盒里取出几块点心垫了垫肚子,又开始继续填答下一道题目。

只是刚看到这第二题,王平便有些怀疑的翻了翻卷子,因为这一题考的,便是如何及时控制疫病的。

古代这疫病很难治,而且一旦让其肆虐起来,少则一城多则一州乃至一国,都会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能通过乡试的,都是有朝廷承认的举人身份,而举人便已经有了为官的资格,这并不是一道医学题,考问的便是考生若是作为一方父母官,面对疫病发生时,该如何尽可能将这疫病的风险降到最低,将伤亡人数控制到最小。

这道题与前一道水灾题,息息相关,古人曾言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所以这处理疫病的关键,不在于治,而在于防。

还记得几年前,在河县大河村之时,听说隔壁村庄发现了疫病,王平的第一反应,便是驾车夺路而逃,后来虽然依旧又折返回去了,也发现只是有死物落在水源里。

可当时那种纠结忐忑的心情,王平现在想起来,依旧汗毛直立。

而如今让王平怀疑这份题目的缘由,也再简单不过,因为关于防疫之事,他和孙师兄有过一番深切的交流,答起题来,简直不要太轻松。

检查水源,多喝沸水,死物集中隔离放火焚烧,注意隔离,安稳百姓民心,妥善安全安置疫亡者……

等这第二道策论题写完的时候,日头正好来到王平头顶,直悬悬的日光,打在头顶号房的瓦片上,在试卷上留下几个半椭圆的阴影。

此时光线太耀眼,离下午考试结束还一大半时间,王平也不急于这一时,看了一眼最后一道题的题目,将试卷归拢好,从包袱中取出食盒,一边吃一边想了起来。

这最后一道题,题目为《论地方水利兴修与民生保障之策》。

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从农田改良,到水利灌溉,若是处理得当,以如今的土地,再多养活几个百姓根本不成问题。

比如宋代的梯田,广圩田一个防止水土流失增大山地利用率,一个增加耕地面积,再加上水利灌溉水渠,使用肥料等方法,尤其是江南等地,田亩年产量上升没有一点问题,若是再种植一些山地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便有又可防止水土流失,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等王平吃完饭,脑中便已经有了关于第三道题的腹稿,看着天边云卷无舒的模样,此时虽是夏日,但阳光不燥,微风正好。

王平伸了伸懒腰,便趴在桌上睡了起来。

下午的时候,王平睡醒,看着字数并不算多的草稿纸,又仔细检查了一遍,水利工程又用不着歌功颂德,赞唱圣贤,想了想,又把关于水利发展的一些好处和缺点都写了出来。

等铜锣声响的时候,便已经有衙役笑着对着自己的号房迎了过来,前几场考试,他们虽知道王平,可毕竟考试还没结束,也不好上前问好。

如今随着铜锣声响起,预示着这熙和元年的这场乡试,已经要逐渐落下帷幕了,倒也不用太多担心谨慎。

王平笑着递过卷子,拒绝了衙役帮他拿包袱的想法,转身跟几人点了点头,便转身走出了贡院。

这一次他走出贡院的时候,身后依旧没什么人,不过这次却不是他答的快,而是大多数考生都已然离场了。

走出贡院,王平远远的便看到四五道人影,正朝着自己挥着手,而一旁还有许多考生,正兴高采烈的说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