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气象 > 第249章 从武宗灭佛看会昌中兴(4)刚柔相济的唐武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9章 从武宗灭佛看会昌中兴(4)刚柔相济的唐武宗

武宗是位有主见、敢决断的帝王,喜欢乾纲独断,不愿像哥哥文宗那样处处受人钳制。然而现实却是宦官干政、处处掣肘。

会昌三年以后,阉党头子仇士良因年迈多病,逐渐退居幕后,但他的一众党徒仍牢牢把持着军政权柄,皇帝想用个人都要百般刁难。

武宗一方面重用宰相李德裕,通过增加文官集团的话语权削弱宦官势力;另一方面则针对宦官自身存在的内部分歧,大力提拔肯为他所用的宦官,将刘行深、杨钦义两人放到枢密使这一重要岗位上,利用宦官打压宦官。

可即便如此,假如他想用之人,与李德裕及阉党的意图不符,仍会受到干扰扯皮。

武宗继位不久,翰林学士崔铉曾劝谏武宗,不要把精力总放到蹴鞠、角力这些娱乐上,受到武宗嘉许,认为他敢讲真话,准备用他做宰相。

依据当时制度,官员荣升宰相程序相当繁琐。需经中书省呈报、门下省审核,还要经过枢密使的认可,才能禀报皇帝批准,然后再经枢密使通知中书省,下达任职命令。

崔铉属于牛党一派,与李德裕关系紧张,如果按照正常流程来,势必会遭到李德裕的劝阻。

武宗经过一番斟酌,索性在夜里召见值班翰林学士韦琮,让他起草诏旨下达诏令,直接任命崔铉为相。

既定事实一经形成,李德裕及两位枢密使都未再敢提出疑议。几个资深老宦官牢骚满腹的责备刘行深、杨钦义过于老实,不敢忤逆圣意,抱怨着说:“他俩如此怕事,我们的老规矩恐怕不复存在了!”

他们的老规矩是啥?无非是让皇帝听任他们摆布!

武宗用此举证明了自己作为君王的无上权威,在这个朝堂之上,朕才是老大!朕能给你权力,同样也能收回权力!

在一次小范围的议政中,武宗与李德裕谈及前朝。武宗从容说:“文宗凡事总爱听外边人怎么讲,导致谏官弹劾朝臣或议论国政都不签名,搞得如匿名信一样,如何掌握实情!”

李德裕道:“臣当年也在中书任职,文宗开始不是这样。都是后来李训、郑注教唆文宗以权术御下,这才形成此风。君王理应推诚待人,发现有欺瞒蒙蔽的,只需动用重刑惩处,谁还敢不顾及身家性命的编造谎话!”

武宗十分认同,不断点头称是。李德裕之所以能在武宗一朝始终执掌权柄,原因就在他与武宗思想合拍、作风相近,君臣二人相得益彰。武宗视他为心腹,他替武宗平天下!

武宗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自律严格的明君,他处理起政务毫不含糊,但私下爱好也非常广泛,打猎、踢球、角力、宴饮均有所涉及,且乐此不疲。可贵的是,他不像父亲穆宗,以及哥哥敬宗那样沉迷其中、不务正业。

一次,武宗听人说起扬州倡女善行酒令,敕令淮南监军从当地挑选十七人进献朝廷。

监军邀请节度使杜悰一起选,还想把范围扩大到良家美女,以此取悦武宗。

杜悰一口回绝说:“敕令是下给你的,我又没接到!”

监军再三恳求,杜悰就是不同意。恼羞成怒之下,监军将此事添油加醋的报告给了武宗。

武宗拿着奏疏默然不语,身旁宦官都劝他再下道敕令,让杜悰与监军共同挑选。

武宗说:“让藩镇节师挑选倡女入宫,这哪是圣明天子该做的事!杜悰能拒绝监军的不合理要求,真是宰相之才!朕深感惭愧!”

于是下令监军不要再选,不久又将杜悰调入朝中,出任宰相兼度支、盐铁使。

杜悰入朝谢恩,武宗慰劳他说:“卿能不听监军的话,朕就知道卿一心为国。如今能用卿为相,如同得到一位魏徵啊!”

武宗深爱王才人,想立她为后。李德裕却因她出身寒微,且没有子嗣,极力加以劝阻,武宗只得打消了这一念头。这让他无意于其他妃子,终其一生既没有册封皇后,也没有册立太子。导致他突然驾崩后,皇位在宦官操纵下,交给了他的叔父李忱。

会昌三年(843年),大唐击破回鹘残余势力,回鹘土崩瓦解,大唐北境暂获安宁。与此同时,吐蕃达磨赞普病故,权臣论恐热打着清君侧名义悍然起兵,一度强盛的吐蕃也日趋衰微。

会昌四年(844年)三月,武宗与李德裕商议,准备借机出兵,一举收复被吐蕃侵夺的河、湟四镇十八州。

于是委任给事中刘蒙为巡边使,前往边境提前预储所需器械物资,并打探吐蕃兵力虚实。又诏令天德、振武、河东三镇选练士卒,随时备战。只可惜这一宏大志向,最终随着武宗的驾崩未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