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三年(829年)十一月,西川(四川西部,治所成都)节度使杜元颖紧急奏报,南诏入寇!
南诏,是玄宗晚期崛起于云南一带的民族政权,由蒙舍部首领皮罗阁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
“南诏”的由来是因其前身“蒙舍诏”,位于六诏之南,故名南诏。建国以来一直与大唐关系紧密,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国运衰退,南诏开始与吐蕃眉来眼去,频频在边防制造事端。
德宗兴元二年(785年),名臣韦皋主政川蜀,南诏背离吐蕃重新归附大唐,西南边陲暂获安宁。
前宰相杜元颖因在穆宗时期决策失误,导致河朔之地再失,坐罪外任西川节度使。
他与同样曾免去相位,到地位任职的裴度、李绛、李德裕、牛僧孺等能臣不一样,是个只会动动笔杆子的“绣花枕头”,目光短浅毫无远见。
到任后,他自恃做过宰相,对西川的军政事务毫不上心。除了横征暴敛百姓、克扣将士衣粮,半点正事不干。致使西南守边将士处于饥寒交迫的困境,只能靠着闯进南诏国境,抢掠南诏民众为生。
蹊跷的是,南诏国民不但不为难他们,反倒为他们主动提供吃穿用度。如此一来,川蜀之地摆兵布阵的虚实动静都让南诏刺探的清清楚楚。
南诏弄栋节度使蒙嵯颠——南诏仿唐制,在境内设置了六个节度,弄栋为其中之一,位今云南姚安县北——见到大唐边防形同虚设,开始动了歪心思,欲图大举入侵。
西川边防州府得到消息,派人上报成都。面对如此严重的边境危机,杜元颖竟然不信,丝毫不做准备。
待到南诏发兵进入西川,仿佛回到自己家里,一路通行无阻。一些西川边军竟还充当向导,领着南诏军队前行。没过多久,南诏接连攻陷巂(四川西昌)、戎(四川宜宾)二州。
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南诏的威逼下,杜元颖总算有了些许反应。率军在位于成都西南的邛州(四川邛崃)阻击南诏,一战之下,士气全无的唐军被打得大败,致使邛州失守,南诏乘胜兵临成都。无奈之下,杜元颖只得急报朝廷。
朝廷得知西川有难,当即就近用兵,诏令东川(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兴元(亦称山南西道,位今川、甘、陕交界部分地区,治梁州,今陕西汉中)、荆南(湖北省中部,治荆州)三镇紧急动员,兵发西川救援。
十二月初一,又令距离稍远的鄂岳(治湖北武昌)、襄邓(今湖北襄阳、河南邓州)、陈许(河南周口、许昌)等军派兵增援。
十二月初三,任命东川节度使郭钊兼任西川节度使,赶赴成都,取代杜元颖接管西川事务。
郭钊是郭子仪之孙、郭暧与升平公主之子,敬宗、文宗的祖母郭太后是他亲妹。
郭家对大唐有再造之恩,家族地位无比显赫,文宗派他舅爷接管西川,无非是想利用他的身份震慑各方势力。
此时,蒙嵯颠已率军攻破成都外城,杜元颖带着一众残兵躲在内城苟延残喘。
十二月初六,诏贬杜元颖为邵州(湖南邵阳)刺史。
十二月十三,任命右领军大将军董重质为神策、诸道西川行营节度使,统一指挥入川军队作战。
董重质与不久前平定沧景之乱的李佑一样来自淮西军,是淮西精锐“骡军”的统帅,作战骁勇异常。同样由名将李愬收降,归于大唐。
文宗把他派出来,恐怕也是手中最后一张牌了!只可惜历史没给他一展神勇的机会!
南诏兵进入成都外城并没有大肆抢掠,反倒发出告示安抚民众,在十多天的时间里秩序井然,百姓生活未受影响。
待到大唐前来支援的军队纷纷入川进逼成都,南诏开始撤离。临行前,他们露出獠牙,将成都外城洗劫一空,掠走的奇珍异宝不计其数。不仅如此,还掳掠走了数万男女及能工巧匠。
一路上,他们被南诏军队用刀枪逼迫着离开家乡,忧惧恐慌的情绪弥散在人群中。许多人趁看守不备投江自尽,水面上大量浮尸顺流飘浮而下,场面惨不忍睹。
蒙嵯颠亲自领兵断后,抵达大渡河时,他高声对着被掳掠来的蜀人说:“再往南走就是我南诏国了,允许你们在这里与家乡告别!”
众人号啕大哭,又有数千人跳水而死!
事后,蒙嵯颠遣使入朝,向文宗解释他的行为:“我们南诏一直履行藩属国替唐守边的职责,怎敢无故侵犯上国!只因西川节帅杜元颖不知体恤士卒,致使他们怀恨在心,竟要给我做向导,恳求我杀掉杜元颖。我这次未能如愿,希望陛下能将他处死,用以告慰西川将士。”
文宗对这说词简直哭笑不得,恼怒中再次把杜元颖贬为循州司马,并令董重质及各镇入川军队撤回本军归建。
十二月二十一日,郭钊抵达成都,与南诏签定了互不侵犯条约。
不得不说蒙嵯颠这招玩得实在聪明,不仅白白掳走大量人口、财物,还占了个帮助大唐诛除奸佞的理,真可谓得了便宜卖了乖!而且这次入侵,让他们对大唐的实力,以及蜀地山川走向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为下步的频繁进犯打好了基础!
在这一事件中,大唐无疑是受害方,吃了个大亏!然而,如果单就文宗处理此事的经过看,他全程表现尚可,冷静沉着、反应迅速,用人得当、调度合理,若是按百分制衡量,至少应得八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