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国华的想法也代表着孙朝阳的想法。
“书记,教育改革确实是好事,可以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是确确实实脚踏实地的,在为农民服务,对于推行教育改革,我支持。但国华省长说的没错,教育改革虽然是惠及到我们中南省群众的大好事,但我们还是要量力而行啊,这对我们中南省的财政是一件很大的压力,我担心到时候会影响其他民生投入,所以我也觉得,等明年下半年再推行教育改革,我们的财政压力就会小很多,当然了,如果省委决定了,我坚决执行,一定想方设法筹措资金。”
孙朝阳的说法比关国华的还更委婉一些。
还明确表态了,如果省委的决定下了,他这个常务副省长怎么也会把这个钱给弄出来的。
他心里比谁都清楚,是因为书记自己才能够当上这个常务副省长的,书记的意见当然不能违背,但在商言商,现在自己是常务副省长了,管钱袋子的,兜里的钱也是恨不能一分掰成两半花的,所以也想等到明年。
对关国华和孙和平的想法,徐雨萌心里当然清楚,当省长和常务副省长,当然希望自己的钱袋子里多点余粮。
“国华同志、朝阳同志,我非常理解你们的顾虑,财政压力确实是我们必须慎重考量的现实因素,你们能从全局出发,为中南省的长远发展精打细算,这很好,”
“可咱们设身处地为老百姓想想,尤其是那些普通家庭的孩子和家长。现在的教育负担,已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很多农民家庭,一年到头辛苦劳作,大部分收入都花在了孩子的教育上,辅导班、课外资料,哪一样不是沉甸甸的开支?”
“早一天推行教育改革,就能早一天让家长们的负担减轻一些。这不仅关乎教育公平,更关乎这些家庭的未来啊。”徐雨萌的语气愈发诚恳,“至于财政压力,我们可以想办法开源节流,合理调配资源。把一些不必要的项目往后放一放,优先保障教育改革的投入。晚推行一年,或许能缓解一时的财政压力,但却可能让无数家庭多承受一年的经济负担,错失一些孩子改变命运的时机。我们身为人民的公仆,怎能忍心看着这样的情况发生呢?”
唉,道理都懂。
可掏出去的是真金白银啊。
中原市委书记叶鹏伟说话了。
“我同意尽快推行教育改革!如果省里的财政真的有困难,对中原市的转移支付可以少给一些。”
毕竟是省会城市的市委书记,这是实打实的资金支持,中原市芍药学转移支付,省里面就多一点活动资金。
组织部部长李华文倒不担心财政问题,他担心的是,那些民转公之后,民办教师的编制问题,届时是否会影响到公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那些老师。
因为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对于民办学校的教师来说也是如此。
这些教师基本上从事教育行业短的几年、十几年,长的甚至已经快一辈子了,除了会教书育人,根本就没有其他什么技能,他们所在的民办学校转公以后,肯定还是会通过考编负责竞聘的方式进入公办学校当教师,省里面要不要增加编制?要是增加编制的话,那么对省财政也是一个负担,要是不增加编制的话,对当年的师范类学校毕业生就业形成竞争关系。
“教师的编制肯定要增加,这些民办学校本身就是需要教师的,而且这些民办学校为了生源,聘请的那些教师普遍比公办学校的教学经验还要丰富,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当然要保留下来,对于那些退休返聘的教师,当然予以清退。”
徐雨萌在下去调研医疗改革的时候,实际上对教育改革已经有了蓝图,这些问题他早就已经考虑到了。
推行教育改革对其他的常委们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事,自然是乐见推行的。
这是造福百姓的好事啊,到时候说起来的话,推行这项改革的时候,自己就是常委,以后和子孙吹牛的时候,那也是脸上有光。
关国华和孙朝阳本身也不是反对推行教育改革,这点他们还是拎得清的,第一个没有反对书记推行这项改革的理由,第二个,如果真的反对这项教育改革的话,那是会被一亿多中南人民戳脊梁骨的,弄得不好,祖坟都会被人泼油漆,自己的祖宗1十八代都会被人问候。
财政资金是海绵,挤挤还是会有的!
徐雨萌最后做总结发言。
“今天,看到大家各抒己见,共同为教育改革出谋划策,我深感振奋。大家都心怀中南省的发展和百姓的福祉,这是我们能顺利推进各项工作的基石。尤其要感谢国华同志、朝阳同志对改革的理解与支持,尽管财政压力巨大,但你们始终保持着开放的态度,这十分难得。鹏伟同志主动为省里分忧,愿意在转移支付上做出让步,这份担当令人敬佩;华文同志提出的教师编制问题也切中要害,这都是为改革的平稳落地在夯实基础。”
因为推行教育改革,毕竟是要从省财政里真金白银的拿出来的,所以徐雨萌在这里重点点了关国华和孙朝阳。
(希望书记们多多支持一下我的另一本新书:我在仕途当斩神,大家可以点开我的头像,或者搜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