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蓁蓁将这些女人送到了她们所在的城市,就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人值得自己停留。
她走过了很多的城市,也拿粮食换了一些孩子。
这些孩子都是父母实在是养不起了的。
在这个时候,但凡能有一点活路也是给孩子的。
孙蓁蓁不敢去大面积的让外人收小孩,只能自己遇到就救一下。
她给的粮食也不多,不足以让其他人将这点粮食作为偷孩子的筹码。
在外面行走了两个月左右,温度已经慢慢的回到了十几度。
在大雪停止之后,整个世界仿佛被一层洁白的棉被所覆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雪开始逐渐融化,给蓝星带来了新的冲击。
原本被冻住的土地,在这个时候又变得黏腻不堪,仿佛是一片泥泞的沼泽。
融化的雪水慢慢地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条条小溪流。
这些溪流逐渐壮大,最终汇集成了汹涌的洪水。
洪水奔腾而下,席卷着一切阻挡它们的东西。
树木被冻的很脆弱,现在被连根拔起,被暴雪压塌了的房屋又被冲垮,直接将道路给淹没,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人们惊恐地看着这一切,他们无法阻止洪水的肆虐。
有些人被迫逃离好不容易建立好的基地,寻找更高的地方躲避洪水的侵袭。
而另一些人则被困在洪水中,等待着救援。
在这场灾难中,大自然展现出了它的强大力量。
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显得如此渺小和脆弱。
这一次,再也没有战士和消防官兵来救援了。
不在基地里的人现在只能靠自己了!
孙蓁蓁到了每个地方都没有停留,但是她会给这些基地里的人都留下一些粮食和蔬菜。
她的桃花源里,现在每天能收的东西可是相当的多的。
就连鸡鸭鹅等等,在她的控制下,也已经繁殖到了六万多只了。
牛羊之类的,她已经开始全方位的散养了。
东西越多,种类越多,她给出去的也就越多。
这些东西对于她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外面那些已经很久没有吃上饱饭的人来说,可是救命的东西。
冰冻期的时候还有人来送粮食,但是自从开始下起雪来,上面就没有人过来了。
外面基地的人只能是一省再省,省到最后有些地方甚至还饿死了人。
孙蓁蓁走过的地方都被她给收拾了,但是更多的地方却依然是混乱不堪。
现在上级的人也都发现了孙蓁蓁的好处。
如果有孙蓁蓁,那么这么多的大雪就不会有融化的可能,也就不会有现在外面好不容易建立好的基地被摧毁。
之前林首长给孙蓁蓁开特权,还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在孙蓁蓁走的时候,他们甚至还觉得,不用再将自己的弱点给把持在一个小女孩手里,靠着自己,也能让华国恢复生机。
现在的这场灾难算是彻底的打破了他们的幻想,全世界,每一个地方再也没有净土。
在孙蓁蓁离开的两个月后,又一场的寻找她活动展开了。
这一次的搜寻面积更广,基本上每个基地都收到了消息。
孙蓁蓁赠送过物资的基地周围则是有更多的人带着喇叭在不断的喊着孙蓁蓁。
她一直也没有露面,但是还是在自己经过的城市,经过的地方,帮助在灾难里挣扎的人们一把。
无论是食物还是其他的,她依然像当时和张南铭那些人在一起的时候一样的工作着,
这一次,她只为了自己心安。
因为天气变暖,外国势力也开始迅速扩张。
他们从之前就是殖民,现在依然是想着殖民来抢占物资。
在华国的四周,所有的豺狼虎豹都在蠢蠢欲动。
有一天,一只鸟儿飞过了高原基地。
基地附近的空地上出现了大批量的物资。
这是孙蓁蓁目前唯一能为华国做的了。
这批物资解决了军队的麻烦,军人们吃饱了,才有力气去保卫国家。
但是也因为这样,外国的攻势不再是像之前的小打小闹一样。
华国只能开始封闭基地,然后将城市里的人们转移到了大山里。
炮弹不断地轰击着国外公司卫星监控下城市。
尽管有反导弹系统,但是入侵还是太多了。
在即将进入极热的时候,如果再没有物资,其他国家可就真的撑不下去了。
就在这时,美丽国以不提供食物就发动核武器战争为诉求,向华国施压。
而其他的欧洲国家迅速的向美国靠拢,也一起联合施压。
华国在逼迫下,亮出了自己的武器系统。
八千枚核弹头的威慑下,华国安然无恙的进入到了第二轮极热。
上一次的极热,大部分地区在赤道以北,这一次则换到了赤道以南。
华国高原地区可能白天的温度会在六十多度,但是其他的地方,温度只有四十多度。
这个温度已经可以适合种植了。
赤道以北的所有国家都开始了繁忙的种植。
华国这边,孙蓁蓁还是提供了很多的种子。
她的仓库里,种子不计其数,还可以择优育种。
华国的植物发芽快,收获早。
还能比别人多种植一季的蔬菜。
华国没有被破坏的工厂也开始迅速的复工,恢复生产。
众志成城不再是一句空话。
孙蓁蓁也被这种情绪感染着。
这才是一个国家该有的样子,有先辈的文人风骨,又国家的团结统一。
终于,她放下心结,全心全意的为华国提供帮助
华国的高层也发现了,要是没有孙蓁蓁,华国可能在接下来的战争中死伤不计其数。
他们开始主动的将全国适龄的孩子都集中起来,收入孙蓁蓁的仙府。
然后也开始鼓励人们生育,孕妇将都会被送到基地里保护起来。
孙蓁蓁的空间里,回形宿舍的数量也扩张到了二十个。
隋朝遗迹被她用机器全部从地面分离,收到了仓库。
旷野上建起了一座二十多层的高楼,这里是孩子们的学校,知识的传承在这里得到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