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可恨,怎么看怎么可恨!”

“这般品性,这般的懦弱,也配坐拥江山?”

真正在天幕上看到清军坐拥天下之后,依旧毫不犹豫对百姓挥动屠刀的画面,李二出离的愤怒。

自他往前,哪个王朝末路之时没有英雄现身?

即便是魏晋南北朝,那长达百年的五胡乱华之下,中原也依旧英雄辈出。

怎么到了明末的时候,就成了一帮扶不上墙的烂泥,反而被满清给捡了这江山呢?

但凡李自成能多扛个月余时间,哪怕吴三桂投降,满清都不可能生出入主中原的心思!

他们的心态从始至终都是自卑与自负变换不停。

吴三桂献出山海关归降,只要李自成展现出推翻大明朝时的力量,他们入关顶多劫掠一番也就走了。

最坏的情况,强占山海关,双方于边关内外对峙。

但最终的结果李自成一定会是最后的赢家。

只要能多撑上哪怕月余时间,能坐稳京师。

可也不知这之中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故。

先前刘邦的挑战中,是他引清军入关,接纳了清军的同时还任凭他们在关内劫掠。

先一步弄丢了自己的民心,这才导致轻而易举的溃败。

可原本的历史之上,没有刘邦这样的对手,他不可能做出这种混账决断。

就这样,他依旧连月余的时间都撑不住,连战连败,直接将从老朱家手上抢来的江山丢给了满清。

“的确,按理来说,能从乱世群雄中杀出来的枭雄,不该如此。”

曹老板眉头直皱。

李自成被满清捡了便宜的结果,简直就是在抽他这种人的脸。

他对自己的认知很明确,明面上是大汉丞相,实则后世的史书之上所记载的,一定会是乱世枭雄。

对于这样的记载,他也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枭雄这两个字,他很喜欢。

可若是李自成这样的人也是枭雄,那他会觉得,自己被拉低了档次。

外敌?

乱世之中,谁还没有外敌了?

秦末汉初之际有匈奴,大汉末年也有乌桓、南蛮等等强敌。

隋末唐初有突厥,甚至连李二都被迫签下了渭水之盟。

大宋之时就更不必说了,从辽、金再到蒙元,哪怕以赵大之勇,在原本的历史上都没能收回燕云十六州。

历朝历代,什么时候缺少过外敌?

可他们谁又能做到被外敌摘去自己胜利的果实呢?

最凶险的,莫过于隋末唐初之际,突厥趁着大唐虚弱发动的那一场攻势。

数十万突厥大军甚至肉眼都已经能够看到大唐都城了。

那时的长安之内有什么?不过寥寥万余兵马。

只差一步,刚刚坐上皇位的李二,就不得不面临迁都或者死战的抉择。

事实上,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对李二而言都是死路。

兄弟是被他杀干净了,可还有个太上皇在宫中虎视眈眈。

平日里没有机会,自然是只负责给李二创造兄弟姐妹。

可一旦有了机会,没人怀疑他是否会反戈一击!

李自成再凶险,还能有李二那次凶险吗?

吴三桂投降满清,的确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但这绝不该是李自成溃败的理由!

“或许情况与我们这些王朝末年有些不同吧?”

“也或许是老朱针对文臣武将压制的都很到位,以至于到了明末之时,能够起兵对抗大明朝廷的,就只有出身微末者。”

出身微末的人,或许会像老朱一般,拥有气吞山河之魄力,但更多的则是短视。

只能看到眼前的敌人与眼前的利益,对于远在将来的威胁却是没有丝毫警惕。

自以为在推翻了大明王朝之后,便能够安心享受自己得来的果实。

对于吴三桂投降与满清入关没有做任何准备,反而因权力争夺以及封赏的问题致使身边将领与自己离心离德。

种种缘由叠加之下,就导致了一败涂地,清军入主中原。

“很简单的道理,百姓觉得朝廷没给他们活路,而李自成喊出的口号让他们信服,让他们坚信跟着闯王能过上好日子。”

“同仇敌忾一心想要推翻大明朝廷之时,那自然是不需要费太多的心思,只要朝着这个目标前行,身后自然会有助力。”

“乃至于李自成即便是失败了,只要他没身死,他身后的将士以及百姓都愿意一次次的再给他机会。”

“可成功的推翻了大明王朝之后,所需要考虑的事情就太多了。”

“对下面的封赏都得仔细思量着,不能赏赐太过,也不能令人寒心。”

“这平衡各方的学问,对于寻常出身的李自成而言,是要学很久的。”

如果有时间给他学,那自然是没什么问题。

顶多短时间内混乱些许,等他明白了其中道理,自然能去处理得当。

可清军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

所以他败了。

“所以朕的做法,究竟是对还是错呢?”

赵匡胤迷茫了。

这一刻,甚至天幕上的画面都不再重要。

他开始在反思自己登基以来的所作所为。

杯酒释兵权。

在天幕出现之前,他只会觉得这是自己所做出最为明智的决定之一。

将兵权死死的握在天子之手,从根源上直接断绝了武将祸乱江山的可能。

随后他又定下了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治国之法,彻底让武将抬不起头来。

本以为这样做,便能够避免再出现五代十国那兵强马壮者为王的时代。

可现在看来,随着一代代改善下去,到了明末之时好像还不如兵强马壮者为王的时代。

至少在汉末之时,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之时,在那群雄并起的时代,可从未有过关外之敌入主中原的时候!

“如果只考虑王朝延续的话,削弱武将自然没什么问题。”

“若要考虑更多,那就真的说不好了。”

在得知了大唐末年的下场,以及五代十国的乱世之后,李二也曾想过是否要效仿赵匡胤。

不说杯酒释兵权,至少削弱些那些武将手中的权势是没问题的。

且以他的声望,想削谁就削谁,绝不会有人敢说个不字。

问题是,削了之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