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随着嬴政提出了好奇疑问。

旁边的华阳太后、扶苏和章邯也纷纷竖起了耳朵。

许尚缓声开解道:“三法司便是要把九卿廷尉一分为二,需得单独摘除一个刑部出来。”

“这个刑部负责咸阳民间的案件审讯,还有普通官吏的裁决。”

“可只要涉及到地方高官和朝中重臣,就需要刑部、御史台和廷尉组织三法司会审。”

“其中刑部负责审讯,御史台负责监察,廷尉负责驳正……以及在案件审理的过程中,如有不合法理民情,以及现实情况的地方,后续廷尉也需要进行律法铁条的修正诸事。”

……

简而言之。

刑部就是个办事的,职责多,职权小。

廷尉类似于后世的大理寺,最高法,有驳正和修订法案的权力。

御史台依旧是老规矩,主监察诸事。

如此。

也就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三法司流程。

这比之廷尉府独揽所有司法裁决权,显然要好上非常多。

至于为何不直接把大秦改成三省六部制。

许尚只能说……

他现在已经非常激进了。

如果上来就把三公九卿给变成三省六部制度。

改动的实在太大了。

这可不仅仅只是改个官名,而是涉及到了实实在在的权力分割,以及政治派系的制衡。

比如让外客功臣派系的人,去干关中勋贵派系需要统筹的事儿。

办的明白嘛?

铁定办不明白的。

比如。

在修建驰道,需要占哪些人的地。

普通老百姓还都好说。

如果占了嬴族宗亲,以及关中文武勋贵的地,你让外客功臣派系出面说和,没有用的。

总不能事事都让左相李斯亲自去跑……老李同志又不是包工头……

故,很多事情都得多方兼顾的慢慢来。

我大秦自有国情在此。

从少府中分离出将作工部。

从廷尉中分离出刑部。

从太仆中分离出国家马政,与皇家御马互相独立。

最后便是对应九品科举制度,需要专门设立出一个吏部……

工,刑,礼,

六部将有其三。

礼、户、兵。

礼部等于九卿奉常,户部等于九卿治粟内史……

兵部则只能对应三公国尉了。

实际上。

大秦的国尉相当于国防总参谋,没有兵权。

所有的兵权都在皇帝手中。

但国尉的权柄依旧是很大的,单一个三公的名头,就不知道能够压死多少人了。

……

回到此刻。

许尚大概述说了一下三法司会审的流程。

忘尘子听完率先发言道:“居然是把九卿廷尉一分为二,再剥离出一个负责具体办差的刑部……我还以为你要让黑冰台、御史台和廷尉府组成三法司呢。”

忘尘子表示,许尚一开始便坐镇于黑冰台,给黑冰台加权好像也是人之常情的事情。

“不不不。”

许尚立即摆手道:“老山羊,你想岔了,我且问你,黑冰台属于外朝的国政部门,还是皇家的专属部门?”

许尚一直非常清楚。

此番改制有一个底层逻辑的前提,那就是职权分明,进行内外朝制度的全面分割。

如果让黑冰台插手司法审判……

这就相当于后世锦衣卫也能位列于主审官之列了,甚至于插手司法制定。

这是不可以的。

因为会导致黑冰台的权力,急剧膨胀,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等于按住了一头,却又起了另一头。

这并不是许尚想要的。

“我明白了。”

忘尘子恍然大明白的点头道:“黑冰台必然属于皇家的专属部门,帝王手中刀嘛,那确实不可以成为三法司之一。”

黑冰台的权力,本身就已经非常大了。

先斩后奏,皇权特许。

就像锦衣卫审讯某个大臣,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司法流程,只要皇帝的一声令下,立马就能把奸臣抓进诏狱之中。

是不是你做的。

都可以变成是你做的。

审讯的结果,皆在皇帝的一念之间。

这便是帝王手中刀的威力。

因此。

黑冰台和三法司。

一者对应暴力凶器,根本不用讲法理流程,全看皇帝的意志。

三法司属于国家司法机关,需要讲证据,以及遵从程序正义,审判的流程和定论也都得公示于朝野上下。

包括裁决审判也得面向民众的。

这两个部门的意义,截然不同。

许尚肯定不能将其搅和到一块。

黑冰台就是帝王手中刀,除此之外,它什么都不是。

三法司代表了外朝的国法秩序,乃是外儒内法的国统根基之一。

极其重要。

即:黑冰台可以裁撤,也可以缩编。

而廷尉,刑部和御史台显然是不行的,这三样都是内法的重要组成要件,也是帝国维稳的最重要工具。

旁侧。

“呼。”

扶苏长出一口气:“此番朝堂改制还好有夫子主持操刀,不然我们如果自行摸索的话,还不知道得走多少弯路。”

扶苏现在觉得有夫子在,着实是帝国之幸事,也是他们的运道。

嬴政点头做出总结:“那现在夫子的内外朝制度,也就一目了然了。”

“内朝:奉常,宗正,郎中令,卫尉,御马监,少府,黑冰台。”

“外朝:廷尉和刑部,治粟内史,典客,将作工部,太仆。”

“综上,少府、廷尉和太仆都需要做出分割……”

“我后续就会吩咐下去,少府分离而出的将作工部,依旧从关中勋贵派系中挑人接任。”

“廷尉也是同理,由外客功臣派系内部保举。”

“还有太仆,让军武勋贵派系举荐合适人选。”

……

少府,工部,必须得由关中勋贵派系做统筹协调,不然很多事情根本办不了。

廷尉修正律法,刑部办案,这些都是需要实打实的硬实力。

你出身人脉好,也未必就能把案子办明白。

肯定依旧是外客功臣派系更合适。

至于负责马政方面……

嬴政做主,从太仆分离出了一个内庭御马监。

而现任太仆乃是军武勋贵派系的杨端和,与王翦同一时期的老将,很有资历和军功,否则也做不到九卿的位置。

马政关乎军国重器。

一直都是军武勋贵派系的主场。

嬴政一般也都是照例让国尉屠雎与王端和……举荐个人上来。

“小赵,内部保举、举荐,虽然稳妥省事儿,但很容易造成一些问题。”

许尚认真的道:“我想在御史台下辖,专门增添一个吏部出来。”

“朝廷各个派系依旧可以照例保举、举荐,但需要多举荐几个,再由吏部简议,根据德行察举。”

“最后报给皇帝两三人,再抽签决定官位所得。”

……

许尚正式提出了吏部,不过他却没有一次性废除属臣制度,以及内部举荐啥的。

不过他却加了几个流程。

德行察举,简议评定,随即抽签。

说白了。

以关中的情况,科举制根本落实不了。

像基层一些的办事官吏,也就是浊官,用九品科举制进行筛选,绝对是非常合适的。

可关中庙堂有派系之间的盘根错杂……

而德行察举,简议评定,这个流程倒是可以走一下,不能再由哪一个派系一把手,说谁上位,谁就能上位。

或许有人就会说了。

为何最后还要随机抽签……

抽签代表了公平。

前两个流程,都涉及到了人为评选。

有人就会有后门。

唯独皇帝亲自监督的官位抽签。

吾皇等于天命,此乃天命钦定,抽到了,才能算是你的官位。

比如后世阿三国的服兵役抽签,原因为何……无外乎公平二字。

管你是谁。

抽到啥,就是啥。

不然的话,任何规则都没有用。

就像官吏……后世有制,吏为三年可得一份考核,三份考核上佳者,吏便能够上报选官。

但有人就是有门路,花高价就能直接买到三份考评,一下子就省去了九年的时间。

你能怎么办?

无解。

有规则,就会有后门。

有钱能使鬼推磨嘛。

相比之下,抽签最起码要公平非常多。

尽管有人会觉得,抽签没办法让能臣志士去到合适的官位上。

但考验【才识】的制度,就能够保证有志之士,全都在合适的官位一展所学?

不可能的。

官场的等级越高,才识的比重就会越低……除非乱世,那确实又是另一套评选标准了。

另外。

如若有外力干涉抽签,皇帝只会更加便利……

假设皇帝看重哪个人,想要专门让其抽中官位,稍微吩咐下去即可。

这也是加强皇权的一种方式。

即:许尚真正想要的,依旧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皇帝于官吏任用方面的选择权。

同时,吏部的评选流程,考核关中高官任用只在其次。

最重要的还是在五座陵邑造好以后,百万中原士卿阶层搬迁进关中,并根据九品科举制进行擢选,尔后由吏部评议、抽签等等。

你抽到燕地,就去燕地任职。

抽到魏地,就去魏地任职。

再怎么走后门,公选抽签的情况下,谁也不能保证你一定可以分到齐楚之地的好地方。

这么一来。

也就有了较为公平且完备的选官流程。

否则。

陵邑士卿子弟就算倾家荡产,恐怕才能获得关中文武勋贵一份【好地方】的肥差举荐,此乃不可持续的压榨,很容易过头。

许尚需要通过吏部控制一下,陵邑士卿子弟用钱财交换政治资源的难易程度。

这样对于帝国的维稳也是有好处的。

不然陵邑士卿子弟被压榨过狠的话,最后遭殃的还是中原底层黔首。

上方的朝廷潜规则,决定了下层的民生艰苦。

此乃亘古不变之通理。

后续。

嬴政自然也是同意了设立吏部的主意。

许尚也对官位抽签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开解。

目的是为了陵邑士卿子弟未来的摇号定职……就像摇房号、摇车牌……

区别在于。

车牌什么的还能私下交易。

大秦的官职肯定摇到谁就是谁,让你去燕地最边远处,那这便是你的命数,找谁都是没用的。

就这样。

内外朝制度的朝堂官职改革,悄无声息的开始了。

九卿少府没有任何反抗之力。

右相王绾被提前劝退,少府失去了原有的靠山,副相冯去疾不可能因为一个前任保举之人,就跟皇帝打擂台。

更重要的是……

皇帝答应将作工部的尚书一把手,由冯去疾举荐专人担任。

这显然是冯去疾想要得到的。

什么官位,什么名头。

核心本质都是手底下得有人。

你手下没人。

就算位列三公,也照样事事难办。

因此。

冯去疾必须培养自己的左膀右臂……

至于他为何不顺势把九卿少府也给换掉,原因在于冯去疾跟王绾乃是同一派系,做事不能太难看。

皇帝都没有把九卿少府给换掉。

冯去疾上赶子去促成这个事儿,就有些做的太难看了。

再者。

谁又能确保王绾不会东山再起呢?

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冯去疾跟王绾的关系,有点微妙中透露着复杂,前者并不会太过明目张胆的打破平衡。

另外。

对于将作工部的一把手,嬴政选择了让副相冯去疾保举。

可将作工部的两丞,左右中侯……

还有石室令,负责掌管石料的开采、运输诸事。

东园主章令,负责掌管木料的开采……

左校令、右校令、前校令、后校令、中校令,此五校都是涉及营建方面,下辖有监工,刑徒劳工等等。

现在将作工部的首要任务便是建造五座陵邑,其次是完善连接关中的驰道。

所以。

为了统筹关中资源,才让冯去疾举荐关中勋贵派系的能臣干吏。

以配合上卿蒙毅,最快速度建造好五座陵邑。

并且将作工部的分属墨工,皇帝亲令,地位大大增加。

秦墨的一把手,现在变成了将作工部的两丞之一,也算是正式登堂入室了。

没办法。

这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嬴政受到了夫子的叮嘱,这才专门提了墨工一手,否则他也不会让秦墨一下子成为将作丞的。

嬴政的心底……对于墨家依旧保留着相当程度的忌惮……

当然他也不否认秦墨墨工们的贡献。

遂。

关中的秦驰道,由哪个墨工主修的,就用其之名,为驰道命名。

这一方面出事以后,立马就能追责。

另一方面则是荣誉。

大秦本就有工造刻名的传统,甚至就连箭矢上都会刻上工匠的名字,出现不合格,便能够层层追责。

驰道也是一样的。

至于陵邑建造方面。

一个监工,监督着众多刑徒,负责一段垒土墙。

标准是,用箭矢去射垒土墙。

射进去了。

就把监工的脑袋埋进去,连带处死这一块抽检不合格的刑徒……

反正就是极其严苛,而且工期还越来越短,上面越催越紧,下面的压力也开始越来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