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只是可惜《后汉书》和《三国志》等史书中没有记录过麻沸散的药物组成,后面只能做出一些大致的推测,认为麻沸散可能和宋朝窦材记载的睡圣散、元朝危亦林记载的草乌散、明朝李时珍记载的蒙汗药相类似。

公元1805年的时候日本外科学家华冈青州使用曼陀罗花为主的药物作为手术麻醉剂,被誉为世界外科学麻醉史上的首创。

可实际上呢,华冈青州至少要比华夏晚上几百年了,但就是因为华佗的麻沸散成分没有记载,所以我国的外科手术没有被国际认可。】

东汉末年

“华佗原来这么厉害,快去请来!”

“曹操杀华佗这件事不得被骂死?”

“对了,还有张仲景和董奉,趁天幕还没说速去找人,等天幕说后恐怕要抢的人不少。”

各个势力为了健康与长寿风起云涌起来。

而另一边的华佗则在怀疑人生,“这就记载下来,咱们白天看诊,晚上编书,一定要把这些东西传到后世去!”

哪怕要投在曹操帐下,他也得好好写书,将医书和麻沸散传到后世,让后世人无话可说!!

“好!师父,到时候咱们也像吴普师兄那样,多准备一些!”

华佗:“……”糟心弟子快些闭嘴吧!

唐朝,李世民对日本的观感莫名有点坏了起来,这个日本是哪里啊,朕要四海归一啦!

他是天可汗哎,他可以接受这个日本的土地,也成为日本的“天可汗”!

【说起中医不得不提的一位人物就是董奉了,这个名字可能有人不清楚,但他的事迹和典故大家或多或少的会听过。

说董奉的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

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

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

后世因此称颂医术高尚的医家为“杏林春暖” “誉满杏林”,还称中医为“杏林”。

董奉医术的高明和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人们把他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董奉死后,人们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在长乐有一座山被称为董奉山;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这些都是用来纪念董奉的。】

天幕下的医者们瞪大了眼睛,全是不可置信,治病救人,竟然可以被后人铭记,还盖庙了?

有条件的医者已经准备在天幕结束后炮制一把杏林起源了,不过这对附近百姓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时间到了魏晋南北朝,因为魏晋南北朝一直处于战乱之中,所以即使出现了很多名医,医学典籍也因此遗失了不少,这是非常可惜的。

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他的着作《伤寒杂病论》影响了华夏中医几千年,是非常重要的医学着作。

可惜《伤寒杂病论》原书16卷,在战乱中散佚,直到西晋时期由王叔和重新搜集整理,但是一直到隋唐时期都秘藏而不显,孙思邈还曾感叹过此事“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

等到了北宋时期,经校正医书局林亿等校定后,才有了现在的传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专论伤寒,《金匮要略》专论杂病。

《伤寒杂病论》是华夏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着作之一,体现了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是历代学习中医的必读教科书。

不仅是华夏古代的医学家在不断学习这本书,日本也同样在研究《伤寒杂病论》,在临床广泛采用伤寒原方治病,还把其中的部分方剂还原,制成成药。】

张仲景的弟子听到师父被称作医圣正高兴着,就听到了师父医书散佚,部分失传的噩耗,一个个那悲痛的样子好像是自己的书籍失传了一样。

“呜呜呜师父的书怎么失传了这么多啊”

“就剩下两本了?怎么会遗失这么多?”

张仲景也在心中深深叹气,战乱带来了疾病,带来了死亡,还带来了文化的失传,可面对战乱他也实在是无可奈何。

年轻的弟子们很快就想到了解决,“师傅把书写出来,咱们死后就把书带到墓葬里去,后世人不是喜欢考古吗,到时候他们再给挖出来。”

张仲景:“……”

“你们可真有出息!你们就用心学习,将这些知识传下去。”

“对对对,我们定要努力学习这些知识,说出去咱们也是医圣的弟子呢!”

张仲景哭笑不得:“我还没写呢。”

见弟子们在自己面前耍宝开解自己,张仲景感动之余,也下定了决心,既然后世如此重视这本书,他一定要写得更好!

只有这样才能不负后世所望,也不负自己这“医圣”之名!

【这位整理了《伤寒杂病论》的王叔和是脉学中概括传承的第一人,集汉以前的脉学之大成,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编着了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着——《脉经》。

他在《脉经》中把脉象分为24种,基本概括了临床上出现的基础脉象,后世在其基础上增加。】

这本书对世界医学也颇有影响,阿拉伯医学之父阿维森纳所着的《医典》中有关脉学的知识大多来自《脉经》;

波斯医生拉希德·丁·哈姆丹尼编纂的波斯文华夏医学百科全书《伊尔汗的中国科学宝藏》,中的脉学知识也大多来源于此,华夏的脉学因此从阿拉伯传到欧洲,对欧洲医学发展产生了影响。

日本的大宝律令,中医药方仿照唐朝制度,规定《脉经》是医学生必修教材,日本医学家后来编纂的《大同类聚方》等医学书籍也都参考了《脉经》。

当然了,这书很多脉象的命名也挺有意思的,什么“王脉”“相脉”“囚脉”,大致扫一眼目录,还得以为是算命用的书呢。】

王叔和:“不好意思啊”

他年少出去行医,却总是被人看不起,就想说点好听的话,再加上相同阶级的人脉相上总有些共性,将病人的身份结合起来就起了这么个名字。

不过天幕说以为这是算命的……那不行!他这就改!

古代不同阶级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不同,所以有些病就是某一个阶级独有的,比如贵族阶级的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比如平民的夜盲症营养不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