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子午道。

朱温亲率一支两万二千人的军队正往洋州方向急行,黄昏时在距离洋州城东三十里的位置,派出数支斥候,一支去往洋州城外围查探,一支去往洋州城北傥骆道方向查探,另外几支重点探查洋州城西方向,避免李晔直接绕过洋州,悄悄往西而去。

随着日头缓缓沉入地平线,天空的颜色也渐渐深邃起来。

此时,李晔的队伍仍在行进,距离洋州已不足十里。

就在这时,刘策敏锐地察觉到前方远处有数骑正朝这边驰来,定睛细看,就辨认出那是三名侦查的斥候。

这个时刻出现在此地的,只能是朱温派出的斥候,一个不安的念头在刘策心里闪过:难道子午道的追兵已经抵达洋州了?

心中顿时升起了一丝担忧,虽说他可以回溯时间重来一次,但是重新跑一天还是挺累人的,特别是他这一路上为了节省一些马力,大多数时候都是牵着马步行。

为了搞清楚情况,刘策立刻策马飞奔,朝着那些斥候而去,其余众人的视力都不如他,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只见刘策已经远去,孙德昭意识到必然有情况,也急忙打马追了上去。

通过急促的马蹄声,三名斥候很便快察觉到了危险,立刻调转马头,试图往回跑。

但斥候的马速还没提起来,而刘策的马速已经完全起来了,朝着斥候迅速逼近,举起之前缴获来的弩箭,瞄准最后那名斥候的后腰便一箭射出。

射偏是不可能射偏的,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刘策过人的实力,另一方面是万一真偏了,时间回溯十秒便是,这功能,真他娘的好用!

箭矢穿过空气,正中目标。

对方在高速奔跑的马背上中箭吃痛,身体一失控便直接摔下了马,虽然死不了,但也不可能再逃得掉。

刘策故意瞄准不致命的位置射击,就是为了留下活口,才能获取情报。

但刘策并没有因为对方的落马而停下,而是策马向前继续追赶其他人,跑在第二位的斥候眼看摆脱无望,索性抽出武器想要跟刘策死磕,就算自己跑不掉,也可以创造机会让跑在第一位的斥候脱离。

然而想法很高调,可实力不允许啊,就在距离还有两三米时,对方举起弩机就想对刘策射击,而此时的刘策早已将陌刀反握,对着对方的脖颈处直接掷出。

陌刀划过空气,带着破风之声呼啸而去,直接贯穿了对方的脖子,发出致命的“咔嚓”声。

斥候手中的弩机还没完全举起,就垂了下去。

就在整个人快要坠马之时,刘策已经追到他的身前,重新握住陌刀,用力一抽,陌刀从对方的脖子里划出,巨大的力量直接划开对方半边脖子,带出一股鲜血,尸体顺势坠落在地不断地翻滚着,卷起一阵尘土。

此时的刘策依然没有停下,目光紧紧锁定前方的最后一名斥候,就在他们之间的距离不足五米时,他再次反握陌刀,奋力向前面投去,不过这次不是朝着对方脖子,而是朝着对方胯下的战马。

嘶……!

随着一阵凄厉的战马嘶鸣声,前方斥候连人带马一同扑倒在地,巨大的惯性让他和战马同时向前滑出十数米后,才在一片飞扬的尘土中停下。

这时,后面的孙德昭也赶了过来,将最先被弩箭射下马的那人给控制住。

与此同时,刘策则是将面前这位被摔得七荤八素的斥候直接打昏,将他抬到路边,准备稍后进行单独审问。

之所以打昏他,一方面是防止对方是个硬骨头而选择自杀,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他和那位被孙德昭拎过来的斥候串供,只有分别审问,才能确保信息的可靠性。

还没等后面李晔的队伍赶上来,孙德昭便开始对那位中箭的斥候逼供了。

过程还算顺利,显然对方并不认为孙德昭问的情报比他自己的命重要,所以很快就一五一十地说了。

据他所诉,朱温率领两万二千兵力从子午道一路急行,直奔洋州而来,就是为了堵截傥骆道中的李晔。

他们离开大军出来探查时,大军距离洋州城大约还有三十里路程,而现在,他们的大军应该已经推进到了洋州城东面二十里处……

随后,李晔等人也已经从后面赶来,在得知朱温亲率大军两万二千人,已经到达洋州城东二十里外的消息后,心里一阵后怕,同时又感到无比庆幸,因为此时自己的队伍离洋州城只剩下七八里路程,虽然情势危急,但还来得及。

于是李晔立即下令,让全军全速前进。

前进的过程中,那位被打晕的斥候也被孙德昭从马背上弄醒了,在核实了消息确实无误后,刘策便对李晔说道:

“根据这些斥候的说法,他们还有其它斥候在洋州城外活动,不出意外的话,洋州守军必然已经发现了朱温军队的踪迹,并提前关闭了城门。”

“现在时间紧急,必须提前去洋州城下叫开城门,否则一旦朱温的大军逼近,将会错失入城的时机。”

经刘策提醒,众人也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李晔、孙德昭、太子李裕和刘策四人,连同几位禁军校尉和副尉,立刻策马先行,赶去洋州城。

……

十几分钟后,洋州城北门。

此时的城门果然已经关闭。

李晔一行人从北面匆匆来到城门前,孙德昭上前一步,大声喊道:

“我是左威卫上将军孙德昭,护送陛下入蜀,速开城门!”

洋州守军是节度使李思敬,原名拓跋思敬,因其在唐末平黄巢之乱有功,被赐姓李,于是便改名为李思敬。

城楼上,李思敬听到来的是皇帝后不敢怠慢,看清确实有一人骑在马上身穿龙袍,立即叫守卫打开北门,核验对方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