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汝州(今河南汝州市)不仅仅是农民军行动路线上的一个交通要道,更重要的是,汝州为千年古都洛阳的屏障。

李自成攻克汝州后,带着数十万农民军浩浩荡荡沿洛河而下,挥师洛阳。

在之后的行动中,李自成迅速挥师攻克洛阳周围各县,包围了古城洛阳。

军报传到河南府邸洛阳城,福王朱常洵、前兵部尚书吕维祺、河南知府亢孟桧、河南巡抚李风仙、河南总兵王绍禹等人紧急协商,立即上奏朝廷,请求火速支援河南。

此时,因兵杨嗣昌正率领大部明军在湖北围剿农民军张献忠部,暂无兵力支援河南。

再加之崇祯帝不喜福王,认为洛阳城城池坚固,且储备的物资丰富,应该可以抵抗住农民军的攻击。

于是崇祯帝仅仅是下令河南参政王胤昌、河南总兵王绍禹加强守备,等待援军。

得知暂无援军后,福王和吕维祺下令,全城动员,全民皆兵,不分男女,都参加保卫洛阳战事。

洛阳城东门由副将刘见义镇守,西门由王胤昌镇守,南门由副将罗泰镇守,北门由总兵王绍禹镇守。

洛阳城的城墙上架起了红衣大炮和各种土炮,由官兵和各县逃入城中的地方武装守卫。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初十,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将洛阳城团团围住。

此时,洛阳官军中驻七里河兵营的几百守军,因撤退不及,被农民军包围在兵营中。

李自成故意围而不打,任由他们不断的向洛阳城中求援。

河南总兵王绍禹深知这是李自成的诱饵,于是一直按兵不动,不去救援。

但是这部分被围困的明军,是副将刘见义、罗泰的嫡系部队,因此二人天天恳求总兵王绍禹出兵救援。

总兵王绍禹坚持用各种理由拒绝,急得刘见义和罗泰直骂王绍禹无情无义。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十六日晚,副将刘见义、罗泰决定派兵前往救援七里河守军。

结果二人刚刚率军出城,就被李自成的农民军层层包围,李自成用李岩之计,没有杀二人,而是对人采用拉拢、利诱的方式。

最后,两人见大势已去,在李自成的威逼利诱下,二人宣布投降。

刘见义、罗泰的投降,不仅极大地震撼了洛阳城内守城的官兵,也使得原本的守城方案作废。

总兵王绍禹急调孟津、新安的地方武装预备队,接替刘见义、罗泰所部的守城任务,严守东门、南门。

改为东门由知府亢孟桧镇守,南门由巡抚李风仙镇守。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十八日中午,李自成开始全面进攻洛阳城。

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九日,农民军与洛阳守军从早上一直激战到傍晚。

李自成在四川的保宁府与赵安作战时,被赵安的炮兵打出了心理阴影,此后,李自成也格外的看重火器。

李自成的军中也多了很多火器,其中既有缴获的明军火器,也有农民军自己制作的。

在此次的洛阳攻城中,火器的威力再一次体现了出来,洛阳的东门楼、西门楼、南门楼和月楼全被炮火炸毁,城墙被炸得遍体鳞伤。

同时,经过几天的战事,农民军已明白洛阳城地形和守城情况。

洛阳为千年古都,历经无数次的战火洗礼,所以洛阳城有完备的守城系统。

洛阳城东有天然的瀍河和护城河做屏障,不利于大部队进攻。

而城西的护城河也是又深、又宽不利架桥。

城南的城墙高,护城河也宽,进攻困难。

而北城虽然也有城墙和护城河,但是比其余的几面还是好了许多。

就这样,经过综合比较一番之后,农民军还是觉得北城稍微好攻击一点。

正月二十日上午,农民军改变策略,全力进攻北城,集中所有炮火猛轰城北城墙,并强行在北护城河上架设几十座木桥,无数义军抬着云梯拼命往上冲。

中午北门告急,总兵王绍禹急调东门、西门、南门民团、练勇支援北门。

当晚,投降李自成的副将刘见义,在城外向城内进行喊话劝降。

北门的守军中里,有数百名士兵他们原来是刘的部下。

因为大家都知道,刘见义与罗泰是为了救援被围困在七里河兵营的守军,才违抗总兵王绍禹的命令,私自出城,被农民军围困。

王绍禹为了怕引起军心动荡,并没有对底层的士兵告知刘见义与罗泰已经投降的事实。

此时,刘见义与罗泰的老部下,听到二人的喊话,当即打开了北城大门和月城大门,开城投降。

刘见义随即带领农民军进入城内。

没了城墙的防守,农民军入城之后,凭借着绝对的人数优势,很快就占领了全城。

河南知府亢孟桧在玉虚观老君洞中被抓获,而大胖子福王朱常洵,也在迎恩寺密室中被抓出。

但是,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福王朱常洵的儿子朱友松,因为脚步敏捷,并没有与福王一起被抓,而是逃出城外。

后来,在满清入关,崇祯帝上吊之后,按宗法,朱友松是血脉上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因此他受到大部分南明官员的认同,在南京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权”。

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二十二日上午,李自成带领农民军在洛阳的周公庙前,召开了热烈的庆祝攻克洛阳大会。

李自成将福王朱常洵、前明兵部尚书吕维祺、河南知府亢孟桧、参政王胤昌及孟津的孙挺生、新安的王朝山、嵩县的王翼明等人罪行,当着众人公布。

福王朱常洵,是明神宗(万历帝)的第三子,为他的宠妃郑贵妃所生。

他差点就夺走了当时明光宗(泰昌帝)的太子之位。

明末的“三大案”(廷击案、红丸案、移宫案),追根溯源,都与福王朱常洵以及他的母亲郑贵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万历帝对福王十分的宠爱,虽然没能斗赢文官集团,立他为太子,但是万历帝在物资上极大的补偿了福王。

例如,福王婚礼费用高达三十万金,花费远超太子。

万历帝还在洛阳为福王建造了一座宏伟的宫殿,福王府的造价比正常皇家宫殿的造价还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