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渔家福宝靠赶海发家致富 > 第169章 真假赵记面馆继承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9章 真假赵记面馆继承人

第二天是大集,李鱼儿闲来没事也跟着去摆摊了,她拿上烧烤炉的图纸,打算去铁匠铺定做一个。

过海峡冰道的时候,只听“咔嚓!”一声,突然远处一个冰堆倒了。

推车的李大郎眉毛皱了起来,说:“大家小心些,眼瞅着开春了,这冰道走不长远了。”

李鱼儿也吓了一跳,当即做了一个决定,“咱们明天就搬到舅爷家吧,这样下去恐怕要出事。”

李二郎说:“我看行,今天收摊回来就跟家人说,明个儿就搬。”

出于安全考虑,李梅儿是不来摆摊的,就算来了,也是穿着男装,在后边帮忙。

李鱼儿说:“值钱的细软带上就行,山洞里的东西也带上,剩下的放船上,让九叔公帮忙看着就成。”

李大郎说:“你们不知道吧,咱家冰房今早塌了,后边塌了一半,前边看不出来。”

自从鲸鱼肉卖完了,冰房就没怎么放东西,几人还真没注意。

李老三说:“春天冻人不冻地,咱们觉得冷,其实大地都在回暖。这眼瞅着都快二月二了,海面的冰层估计最先撑不住了。”

李鱼儿心里明白,受洋流影响,海上的冰化的最快,尤其是海峡这样水流急的地方,肯定比近海先解冻。

今天轮值是大头算账,李二郎纯粹是李鱼儿去哪儿他跟哪儿,美其名曰是李鱼儿还太小,需要保护。

到了铁匠铺,李鱼儿将图纸拿给铁匠看,铁匠看了一眼,说:“能做,一两银子。”

好贵,这个朝代的铁器也太贵了。

一个烧烤炉、一堆铁签子就要一两银子。

她忍痛说:“能便宜点吗?”

那铁匠五大三粗,说话瓮声瓮气,但眉宇间看着是个实诚人。

“不能。”

竟是被一口回绝了,李鱼儿不甘心说:“那能送我点添头吗?”

铁匠想了想,顺手从案板上拿起一把大铁勺,说:“这个别人做的,不要了,本来要卖一百文,给你八十文。”

李二郎接过铁勺,又是敲又是听,最后说:“东西不错。”

于是,李鱼儿以低于市价二十文的价格捡了个漏。

付了定钱,约定好一日后来取。

李二郎将大铁勺放进背篓里,说:“咱们是不是很快就能卖那烧烤了?”

李鱼儿点头说:“顺利的话,大后天就上市。”

李鱼儿领着李二郎四处买烧烤的用具和调料。

“鱼宝儿,这药材也是用来做烧烤的?”

李鱼儿买的是孜然等烧烤料,说:“这些磨成粉撒烧烤上老香了。”

两人买完东西就回摊位了,李大郎他们也正好收摊。

大头想起蔡老太太的嘱咐,就跟李大郎说:“大郎哥,你阿奶叫你收摊后去村里一趟。”

李大郎想起昨日劈柴的事,脸皱成一团,“知道了。”

一旁的李老三偷笑,“大郎,好好劈柴啊!”

李大郎白了他一眼,心里闷闷的,不高兴,不想说话。

李鱼儿突然想吃面了,就说:“咱们去吃面咋样?”

“好啊!我也馋大肉面了!”李二郎高兴的说。

大头纠结了一下,说:“这不能走公账。”

李鱼儿笑了,这是她教大头和二郎的,要公账和私账分开。

“大头哥说的好,这顿我请。”

李老三不赞同的说:“不能老让你请客,咱们自己吃自己的。”

其他人也同意,李鱼儿也没阻止,AA制就AA制吧。

经过新开的面馆时,几人特意停下来看了几眼。

“这家店现在可真火,要不咱们也去尝尝?”家雀儿提议。

李二郎不以为意的说:“在哪吃不一样。”

“也对,赵叔做的面好吃。”

几人刚想进店,就见对面面馆迎宾的小二走了过来。

“几位是吃面吗?来咱们赵记面馆啊!咱们可是正宗的老字号,开了几十年了。”

几人脸色顿时有些不好看了,哪有抢生意抢到人家门口的。

李大郎不解的问:“这不就是赵记面馆?”

那小二不屑的撇撇嘴说:“这是哪门子的赵记面馆,咱家才是正宗的赵记面馆传人,你们还不知道吧,对面那家是假的,是偷了他人祖传手艺的骗子。”

“啊?不会吧,赵叔在这开面馆已经很多年了,你们家不是才开的店吗?”李二郎问。

小二笑着说:“看看,你们也不知道这事是吧?告诉你们吧,我们东家才是赵记面的真正传人。”

周围已经聚集了不少看热闹的路人,小二开始淘淘不绝的讲述有关赵记面馆的陈年往事。

赵长庚的爹,也就是赵燕燕的爷爷叫赵四喜,赵四喜年轻时候曾被强制征兵,他被征走后不到一年就传回了死讯。

跟他定娃娃亲的青梅竹马刘巧妹被她爹嫁给了赵四喜的堂兄赵守祥,结果半年后赵四喜又奇迹般的回来了,原来是重名搞错了人。

但未婚妻已经嫁人了,赵四喜只好另娶他人文慧慧。

说来也是造化弄人,赵四喜没死,开着面馆的赵守祥却突然得了风寒,几天人就走了,刘巧妹成了寡妇。

半年前,文慧慧又因为难产,生下赵长生后就死了。

就这么刘巧慧又和赵四喜在一块了,两人成亲后,刘巧慧又生了一个儿子赵长庚。

为了维持生计,赵四喜和刘巧慧两人开了一家赵记面馆。

等赵四喜老了干不动了,就把面馆传给了赵长庚。

为此,赵长生就和赵长庚兄弟间生了嫌隙,赵长生认为他是赵四喜的长子,理应子承父业,继承赵记面馆,不过是因为他亲娘早死,赵四喜就偏袒赵长庚罢了。

赵长庚觉得不应该为了这事兄弟不和睦,就说他愿意主动放弃继承权。

结果赵四喜不同意,扬言如果赵长庚敢放弃,他就吊死在赵记面馆门前。

赵长生见亲爹如此绝情寡义,心眼都偏到东海畔去了,他觉得自己在赵家就像一个外人,他们三人才是一家三口,于是,就离家出走了。

这一走就是很多年,后来刘巧妹也去了,赵四喜也瘫了。

等他再次回来的时候,就风风光光的开了一家赵记面馆,跟老赵记面馆打起了擂台。

这些日子,不少茶馆还出了关于赵记面馆陈年旧事的说书,讲述的就是一个有了后娘就有后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