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院士之路 > 第282章 从江苏常熟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矿物加工专家沈政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82章 从江苏常熟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矿物加工专家沈政昌

院士出生地

沈政昌院士,1960年6月8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董浜镇原西巷村。

常熟市,简称“虞”,江苏省辖县级市,由苏州市代管。

常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北濒长江,与南通市隔江相望,东邻太仓市,南接苏州市相城区和昆山市,西连无锡市锡山区和江阴市,西北与张家港市接壤。

地理方面

常熟历史悠久,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在古代,常熟的经济就较为繁荣,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常熟建置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历经多个朝代变迁。

它见证了诸多历史事件,众多的历史遗迹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往昔,例如翁同龢故居。

翁同龢是晚清重要的政治家,他的故居保留了许多当时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对研究晚清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常熟文化昌盛,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

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着名的文人墨客,像言偃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被尊称为“南方夫子”,这种文化氛围一直延续至今。

出生地解码

沈政昌院士的出生地江苏常熟,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常熟文化昌盛,有重视教育的传统。

这种文化环境可能从小就激励他勤奋学习,培养了对知识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浓厚的人文气息,使得沈政昌在追求学术的道路上有榜样可寻,当地重视教育的观念,也可能让他在早期教育阶段就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常熟丰富的历史积淀或许赋予了他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

沈政昌在面对科研难题时,就像这座城市历经岁月变迁仍保留底蕴一样,能够持之以恒地钻研,也能从当地先辈们的智慧中汲取灵感。

然而,一个人能成为院士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个人天赋、后天教育经历、导师指导、科研机遇等诸多方面,出生地的影响只是其中潜在的一个因素。

院士求学之路

1976年,沈政昌从常熟市董浜中学高中毕业。

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沈政昌就读于北京钢铁学院矿山机械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3年9月至1995年7月,沈政昌在中南工业大学攻读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2年9月至2007年12月,沈政昌在北京科技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深造,获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沈政昌从董浜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钢铁学院矿山机械专业学习。

本科阶段的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矿山机械专业知识基础。

在20世纪70 - 80年代,矿山机械专业对于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机械原理、矿山设备设计等知识,使他对矿山机械领域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基础知识架构。

沈政昌在中南工业大学攻读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使他的知识领域从矿山机械延伸到矿物加工工程。

这一阶段的学习,帮助他理解矿物加工的工艺流程、原理和技术要点。

矿物加工工程涉及到从矿石中提取有用矿物的过程,他在这个阶段所学到的知识。

如浮选、重选等选矿方法,让他能够将矿山机械知识与矿物加工实际操作相结合,拓宽了他在矿业工程领域的视野,为解决实际矿业生产中的综合问题提供了跨学科的知识储备。

沈政昌在北京科技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他有机会深入研究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前沿问题。

博士阶段的学习注重学术研究和创新。

这期间他可能深入研究了矿物加工过程中的精细化控制、新型选矿技术等课题。

通过长时间的实验、理论研究和论文撰写,沈政昌不仅深化了自己在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专业造诣,还培养了独立开展科研项目、解决复杂学术问题的能力。

这种深入的学术钻研精神和科研能力,对他日后在矿业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进而成为院士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以上这些不同阶段的求学经历,使沈政昌院士逐步构建起从基础到前沿、从机械到工艺的完整知识体系,为他在矿业工程领域的科研、创新以及行业贡献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助力他在院士之路上不断前行。

院士从业之路

1982年7月至1987年6月,沈政昌在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担任助理工程师。

1987年7月至1993年6月,沈政昌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工程师。

1993年7月至1996年12月,沈政昌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

1997年1月至2011年1月,沈政昌担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事业部主任、研究员.

2011年1月至今,沈政昌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 ,后为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2021年11月,沈政昌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

从业之路解码

沈政昌从助理工程师开始,在工作初期就深入到实际的矿业研究项目中。在这10多年时间里,他从助理工程师逐步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这个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

他参与了众多矿山机械和矿物加工项目的实际操作,熟悉了各种设备的运行、调试和维护,对矿物加工工艺的实际流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为他后续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实践基础。

这期间,沈政昌通过对不同项目的参与,深入了解了矿业行业的现状和需求。

他见证了矿业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能够精准地把握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他以后开展针对性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方向。

例如,在处理矿石的过程中,他发现了现有选矿设备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促使他思考如何改进设备来提高选矿效率。

从担任事业部主任开始,沈政昌不仅要负责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还要进行项目的统筹和团队管理。

这使他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科研工作,学会整合资源,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

他领导的团队可能涉及多个专业领域,通过协调不同专业人员的工作,他积累了跨领域合作的经验。

在开发新型选矿设备或改进工艺时,这种团队协作和资源整合能力能够高效地推动项目进展。

作为事业部主任和研究员,沈政昌在科研方向上有了更多的决策权。

他可以根据自己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引导团队开展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研究项目。

这期间他推动了一系列关于高效选矿设备研发、选矿工艺优化的项目,为他在行业内树立了技术权威的形象,同时也为矿业企业带来了实际的经济效益。

在担任副总工程师和首席科学家后,沈政昌的角色上升到了为整个企业乃至行业提供技术战略规划的高度。

他参与制定矿冶科技集团的科研战略,推动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和实施。

他对矿业技术的发展趋势有更敏锐的洞察力,引导企业在新型选矿技术、绿色矿业等前沿领域布局,使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占据技术优势。

在这个阶段,沈政昌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对行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通过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学术交流等活动,将自己的科研理念和创新成果传播到整个矿业领域。

他的技术建议对于提高我国矿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推动矿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也是他能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为院士不仅需要在学术和技术上有卓越的成就,还需要对行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战略眼光和广泛的影响力。

院士科研之路

沈政昌院士是我国矿物加工专家,主要从事选冶过程技术研究、设计及工程化工作。

沈政昌攻克了浮选机大型化的核心关键技术,创建和完善了我国新的浮选装备体系,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三个完全掌握浮选机大型化关键技术的国家之一。

沈政昌开发的超大型浮选机已形成规模化应用,推动了浮选工艺变革,拓展了浮选应用领域。

沈政昌开发了浮选流程水平配置和宽粒级浮选装备技术,实现了浮选装备的高效化,推动我国复杂难处理矿物高效回收及冶金固废的资源化。

此外,他还开发了铁精矿提铁降杂、铝土矿选矿拜尔法、钾盐饱和溶液分选等25种专属浮选装备技术,满足了不同矿物和不同规模选矿厂的要求。

该技术国内市场占有率超80%,出口至43个国家。

沈政昌提出了浮选过程动力学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浮选装备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基础理论,为浮选装备的创新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沈政昌研发了多羟基黄原酸盐类等新型无机及有机抑制剂,大幅降低了药剂量、搅拌时间和能耗。

同时减少了有害物质排放,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此外,沈政昌还积极推动选矿短流程技术的发展,通过基因工程、过程强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从矿石入磨前的预选抛废到阶段磨矿阶段选别的优化,从而大幅度减少磨矿能耗,提升矿山生产能力。

沈政昌非常注重智能控制技术在选矿过程中的应用,他推动了粒度计、金属品位分析仪等在线检测装置的集成运用,使得整个选矿过程得以精准控制,节能降耗效果明显,为实现智能化选矿工厂奠定了基础。

科研之路解码

沈政昌在浮选装备技术创新上的成果是他当选院士的重要因素。

浮选机大型化使我国在该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这展现了他在重大装备研发上的卓越能力。

大型浮选机的规模化应用不仅是技术成果的落地,更对整个矿业行业的生产效率提升有着深远影响。

例如,在大型矿山开采中,大型浮选机能够处理更多的矿石,提高矿物的回收效率,这对于国家资源的高效利用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沈政昌开发多种专属浮选装备技术,满足不同矿物和选矿厂的要求,且市场占有率极高。

这体现了他的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广泛适应性。

这些成果直接解决了矿业企业在复杂矿物处理中的难题,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从行业角度看,他推动了我国复杂难处理矿物高效回收和冶金固废的资源化进程。

这种对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贡献是他获得院士荣誉的重要支撑。

沈政昌提出浮选过程动力学新观点,为浮选装备技术研究和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这一理论贡献使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还深入到了基础理论领域。

在科学研究中,理论创新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他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浮选装备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理论,使得整个行业在设计和优化浮选装备时有了更科学的依据。

这也提升了他在学术圈的地位,为成为院士增添了重要砝码。

沈政昌研发成功的新型抑制剂,减少药剂量、搅拌时间和能耗,同时降低有害物质排放。

这些成果在环保和经济两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环保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减少有害物质排放有助于矿业行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从经济角度看,降低能耗和药剂量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这体现了他的研究具有前瞻性,能够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沈政昌推动选矿短流程技术发展,减少磨矿能耗,提升矿山生产能力。

这对于提高整个矿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有着关键作用。

这种工艺优化成果在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我国矿山的整体竞争力,展示了他在行业工艺改进方面的引领作用,是他成为院士的有力支持。

沈政昌注重智能控制技术在选矿过程中的应用,推动选矿过程的精准控制和节能降耗。

在当今智能化时代,这一成果使我国选矿行业跟上了科技发展的潮流。

精准控制选矿过程能够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则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

他在智能控制技术应用方面的成果展示了他对新兴技术的敏锐洞察力和将其应用于传统行业的创新能力。

这也符合院士评选中对候选人引领行业技术前沿的要求。

后记

江苏常熟的文化底蕴与教育传统,赋予沈政昌早期探索精神与知识追求动力。

求学期间,他从北京钢铁学院的本科专业,到中南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的深入拓展,逐步构建起系统知识体系。

从业之路中,他在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从基层岗位逐步晋升,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得以精准把握行业需求与技术痛点。

科研之路上,他在浮选装备技术、基础理论、药剂研发与工艺优化、智能控制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协同作用,最终使沈政昌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