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全军,行军速度可以慢一点,但是一定要减少非战时伤亡,国内西南军区的调动,瞒不过各国的探子,咱们只需要稳扎稳打。”储世新收到张廷玉的密电后,也是下令到,现在只求无过,保存战斗力。
与此同时,倭国军政府也在商量如何解决奉系西南军区进入东南亚的事情,军政府争论不休,最后还是倭皇一锤定音,开辟第三战场,十里洋场登陆计划,德意志也回信,在倭国开始进行十里洋场登陆计划,德意志和意呆利同时在欧洲开始开战。
在倭国决定开辟第三战场并实施十里洋场登陆计划的同时,国际局势愈发紧张,德意志和意呆利在欧洲的行动越发碾压红线,只是在鹰国的操作下,暂时压下去了欧洲的反战情绪,但是让整个世界陷入了更深的战乱之中。
张廷玉自然也收到了各方面的消息,现在的他是小心翼翼,生怕哪一步做错,把奉系带入深渊,毕竟现在全乱了,完全是一个未知的时间线,张廷玉收到消息后,通知储世新放弃一切其他行动,以占领交趾为当前最主要的任务。
奉系西南军区的战士们在行军途中,小心翼翼地应对着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虽然行军速度放慢了,但他们的警惕性丝毫未减,储世新在临时营帐中,眉头紧锁,研究着最新的情报,此次行动的艰难和危险,但他明白,张廷玉背负的远比他这个军区司令背负的要沉重,他召集了军长、师长,商讨着应对之策。
“诸位,如今局势对我们极为不利,倭国的行动来势汹汹,我们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据北平方面情报,倭国打算开辟第三战场,战场位置未知。” 储世新严肃地说道。
将领们纷纷点头,其中一位说道:“司令,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占领交趾还是回访本土。”
“我们的任务目前不变,以占领交趾为目的,但是我们的援军可能没有了,南方军区要防备倭国,而且据说北平方面不打算跟倭国拼命,以免其他国家坐收渔翁之利。”储世新说出了北平方面的情报。
“明白。”各级将领也明确了任务,不在担心。
而在倭国,军政府为了十里洋场登陆计划,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大量的军备物资被调配,士兵们在进行着紧张的训练,倭皇亲自视察军队,鼓舞士气,已经汇聚了倭国本土近百万军力,争取一举在十里洋场打开缺口,直接进攻华国腹地,虽然奉系军力也是300万,但是奉系需要防备的地方太多了。
“大倭帝国的勇士们,为了荣耀,为了胜利,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从明治维新开始,我们便一次次的赌上国运,从华国前朝身上咬下了一次又一次的肥肉,可是天不佑我们倭国,华国出现了一个枭雄,这个枭雄带领着奉系,从一个仰仗我们倭国鼻息地方军阀,到现在可以跟我们倭国掰手腕的存在,这是不符合我们倭国的利益的,我们的盟友德意志和意呆利也准备好了战争,统一世界。” 倭皇的声音在训练场上回荡。
“天佑倭国,统一世界。”训练场上的声音振聋发聩,倭皇在部队、在倭国的威望很高,在进行了战前动员后,一个师团、一个师团的进去运输船,朝着既定的任务目标开始前进。
在欧洲,德意志和意呆利的战争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第一时间收到倭国已经开始朝着十里洋场登陆计划开始进行的时候,德意志也开始波兰王国,城市变成了废墟,百姓流离失所,但双方都没有退缩的迹象,战争的残酷在这片土地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德意志的军队完全在装备和战术上碾压波兰王国。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这场全球性的战争高度关注,鹰国作为世界八组开始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然而,在战争的硝烟中,哪怕鹰国是世界吧主,这些声音显得如此微弱,德意志、倭国、意呆利根本不接鹰国的话茬,鹰国也妄图用“援靖政策”来麻痹德国,鹰国可谓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时之间,第二次大战已经开始了,张廷玉这个中立派竟然成为了此次事件的导火索,但是没人敢指责奉系,毕竟奉系现在的军事实力是不差的。
倭国的运输船队在海上航行,波涛汹涌的大海仿佛也预示着这场战争的残酷,然而,倭国军队士气高昂,他们被洗脑后坚信能够一举取得胜利,当倭国的先头部队靠近奉系沿海,海军司令王喜合也是马上发现了倭国的意图,询问张廷玉是否阻拦。
张廷玉收到这封急电后也是立马看向奉系驻军地图,目前的海军力量不足以和倭国打一场海战,虽然能减缓倭国的进攻速度,但是海军这部分就白给了,张廷玉此时有点举棋不定,但是还是立马把这个情报发给学诚,让南方军区开始向着十里洋场附近的海岸线开始聚拢兵力。
在欧洲,德意志的军队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波兰的大片领土,波兰人民奋起抵抗,但在强大的德军面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国际社会对战争的发展充满了担忧,一些弱小的国家开始寻求自保,纷纷加强国防力量。而一些原本保持中立的国家,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浪漫国也加强了“马奇诺防线”的武装力量,战争的疑云开始汇聚在世界各地,意呆利也开始向着非洲进军。
鹰国虽然呼吁和平谈判,但实际上也在暗中加强自己的军事准备,他们一方面向欧洲其他国家出售武器,大发战争财;另一方面,也在为可能卷入战争做着准备。
在奉系的指挥部里,储世新收到了最新的战报,眉头皱得更紧了,局势现在一团糟,世界各地都开始狼烟四起,他现在在考虑张廷玉的让西南军区留在东南亚的命令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