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极品帝婿 > 第622章 心太狠,反而坐不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22章 心太狠,反而坐不稳

如果,长孙皇后和李二陛下能白头偕老,将权利平稳的渡给下一代。

如果李承乾顺利继承大统,及时掐断玄武门继承制的苗头...如果这些不得善终的郡王,能齐心协力的为大唐扩图开疆...

那大唐令后人无比惋惜的结局,会不会发生改变,从而避免掉后世的那场人间地狱?

李斯文心中不敢肯定,但一想到鞑子长达三百年的愚民统治,最后招致国破人亡,就差一点,汉人可就再度沦为外族的两脚羊...

他就实在忍不住发出几次长叹,倭国能在后世崛起,少不了李二陛下晚年好大喜功的功劳。

慢慢将心里说不清的糟乱心绪深埋。

李斯文吐出一口浊气,而后眼光如炬的看向李泰,沉声说道:

“其实...易储的事情,某与高明曾在汤峪就此小谈一场,两人共同认为——要想得到陛下的认可,真正坐稳储君之位...还有一项决定性要素。”

李泰将信将疑的看向李斯文,不做言语,只是有些期待他接下来的解答。

李斯文摇头示意李泰莫急,轻抿了口茶,缓缓说道:“容某先卖个关子,试问...若是殿下将来登临大宝,你的这些兄弟要作何处置?”

李泰下意识道:“自然是...”

李泰猛然抬头,直到此时,他才真正意识到李斯文话中深意,眼底满是惊骇。

同时脑海里不断回响着,这个自己从未思考过的问题。

若是自己上位,那李承乾这个废太子的下场,自然不言而喻。

李承乾自八岁开始当太子,十一岁替父皇处理一些政事。

这长达八年的执政时间里,不知有多少朝中重臣,国之支柱暗中效忠于他。

就算废太子甘愿折服自己,可那些妄图从龙之功的文官武将,也绝对不答应。

等到父皇百年,废太子携群臣反击而至,必定又将是一场玄武门之变。

至于蜀王李恪...那可是前朝公主的血脉,隋炀帝的孙子,三朝国丈独孤信的曾外孙。

只他一人便独占了杨隋、李唐和独孤氏三大豪门显姓血脉,还被父皇评价为‘英武类己’,绝对是自己一等一的心腹大患!

天晓得当朝的文武百官,天下的文人门生,会有多少还念着前朝旧情,打算暗中帮扶着李恪。

光是自己知道的那些前朝老臣,岑文本、褚遂良、郑仁基...他们无一例外都对李恪再三优待,不惜以生命给他铺平道路。

这种巨大威胁,在父皇殡天后,自己能留?

李泰心中果断摇了摇头,留不得!

既然两位兄长都杀了,那一母同胞,将来也可能会图谋不轨的稚奴呢...

就连自己这个老四,都能从太子手里夺来储君之位,那稚奴也未尝不可。

所以为了大唐朝纲的安稳,这个祸害也不能留!

思考至此,李泰嘴皮子几次哆嗦想要反驳,最后却只能幽幽长叹一声,怎么也说不出话来。

他根本容不下这些兄弟!

见此,李斯文微微一笑,俯身为李泰斟满茶水,而后道:

“殿下也别想说什么,‘等自己百年之后再杀子传位晋王’,这种话...也就能骗骗爱子心切的陛下。”

李泰瞪大眼睛,一脸的惊骇欲绝,不是,他才刚编好的瞎话,你是怎么猜到的?

瞅着李泰模样,李斯文就知道——这货绝对是在心里蛐蛐自己。

摆手道:“殿下放心吧,某可不会什么读心、摄魂类的法术,就算有...某也不会用在同性身上,怪恶心的。”

“与其担心这种虚无缥缈的玩笑话,殿下还不如想想,将来若是高明顺利继承大统,你们这些兄弟的下场又会如何?”

还特么说你不会读心术,那你这是在干什么!

不等李泰张口,李斯文便抢先回答这个问题:

“以高明那宽厚乃至优柔寡断的性子,哪怕对殿下和蜀王再三忌惮,最多也只会消减封地,明令要求你们,无必要事不得返京。”

“至于那些年纪尚小,对自己没有丝毫威胁的弟弟们。”

“高明自然是会亲自出面,请来最好的老师教导他们为善之道。”

“有出息的赐下封地,消除隐患;而那些没出息的,则养在长安,替自己孝敬陛下和皇后。”

想起在汤峪时,李承乾的亲口承诺,李斯文的一双星眸就不由弯成月牙状,这个发小确实能处,太听劝了,让他养猪就真去养猪,一点也不含糊。

留给李泰半晌的思索时间,李斯文又似笑非笑的打量着对面:

“当年的那场玄武门之变后,陛下对兄弟阋墙可是深痛恶绝,绝不可能再允许此类事情再次发生在皇室。”

指了指东宫方向,又指了指李泰:“如此,越王殿下可想明白了?”

随着李斯文的字字珠玑,李泰的大胖脸上已经没有半点血色,原本挺直的腰杆低垂,滴滴冷汗从额前滑落,呆愣的盯着桌面。

良久之后,李泰嗓音干哑的问道:“所以...这就是太子自汤峪返京后,就开始改头换面的原因?”

“作秀给父皇看,以向父皇证明他身为长兄的气度?”

因为深知太子优柔寡断,难成大事的本性,他才越发的野心膨胀。

在太子瘸腿后更是不再掩饰,正大光明的试图争夺储君之位,以便在父皇百年后顺利继承大统,延续父皇的雄图伟业。

使得李唐皇室千秋万载,江山不移。

但如今,经李斯文的一次点拨后,李泰才赫然发现——原来自己的踌躇满志,到来头也终究不过竹篮打水一场空...

就连李斯文这个年仅十五六,不曾深入仕途的少年郎都能看出这点,那人老成精的满朝文武呢,高瞻远瞩的父皇呢?

他这个做儿子的可是再清楚不过,哪怕父皇顺利登临大宝,使得国家进入盛世。

但当年在玄武门前弑兄戮弟,逼父退位的实际,却还是在他心里留下了无法消磨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