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弘光皇帝朱由崧看完薛克俊给他的信件之后,眉头紧皱、满脸忧愁。他心中明白,薛克俊在信中所言极是,但无奈朝中大臣们却各持己见、众说纷纭,始终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这封信的内容大致如下:“皇上,微臣深知自身能力有限,无法长期侍奉于您左右,为您出谋划策。此前,臣曾在朝堂之上提及劝说张献忠投降之事,想必陛下已派遣使者前去与之接洽。然而,依微臣之见,此次劝降恐难成功,原因在于使者口才欠佳,难以说服张献忠。即便如此,我们仍应尝试与张献忠修好结盟,共同抵御满清的入侵。同时,恳请陛下下令,命我朝与张献忠均采取守势,避免主动出击满清军队。

此外,还需在各个重要关卡部署心腹之人镇守,确保万无一失。满清的八旗并非仅仅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八个王爷势力那么简单而已,实际上每个王爷手头都掌握着一定规模的兵马。如果我们能够派遣一些精明强干之人潜入满清充当卧底,并想方设法去资助那些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王爷,同时巧妙地挑起这些王爷之间对于王位的争斗和纷争,让他们彼此之间产生嫌隙甚至内讧,这样就能从内部削弱满清的实力了。而要达成这个目标,最为行之有效的策略莫过于将代善暗杀掉,然后再将此罪名诬陷到多尔衮身上!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成功地铲除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还能让其他王爷对多尔衮心生忌惮和猜疑,进一步加剧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样做定会使得满清陷入混乱之中,为我方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朱由崧深知这封信所承载的建议十分中肯,但面对群臣的争论不休,他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他不禁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思考着该如何应对当前的局势……

在朝堂之上,弘光皇帝朱由崧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扫视着下面的众朝臣,声音洪亮地说道:“各位爱卿啊!如今这局势,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那李自成被满清的铁骑一路追杀,早已吓得魂飞魄散、屁滚尿流,根本不足为惧!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他的部下张献忠却已经割据四川,拥兵自重,成为了我们的心头大患啊!”

说到这里,朱由崧微微顿了一下,接着说道:“现在,朕需要一个有勇有谋之人,前往四川出使,劝说张献忠归降朝廷。这可是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啊!不知哪位爱卿愿意挺身而出,担此重任呢?”

朝堂上的大臣们面面相觑,一时间无人敢应承下来。毕竟,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稍有不慎,便可能会有性命之忧。

就在这时,一位名叫李明的大臣站了出来,拱手说道:“陛下,臣愿往!”

朱由崧见状,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连忙问道:“李爱卿,你真的愿意去吗?此去可是吉凶难测啊!”

李明坚定地点了点头,说道:“陛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臣虽不才,但也愿为国家尽一份力!”

朱由崧听后,大为感动,拍案而起道:“好!好一个匹夫有责!李爱卿,朕就任命你为钦差大使,出使四川,务必要让张献忠心悦诚服地归降朝廷!若能成功,朕必有重赏!”

李明谢恩之后,便带着使命踏上了前往四川的征程……

当李明见到张献忠的时候,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下跪行礼,反而带着一种无比傲慢的神情看着张献忠,然后用一种轻蔑而又无礼的语气说道:“张献忠啊,你可知道?当今圣上已经下旨让你归降我们南明!你之前犯下的那些罪过呢,圣上说了,一概既往不咎!不仅如此哦,只要你愿意归顺,圣上还会给你一个官做呢!所以呢,你最好还是识相点,牢牢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吧!毕竟这样的好机会一旦错过,可就再也没有啦!”说完之后,李明还发出了一阵刺耳的笑声。

张献忠听到李明如此狂妄的话语之后,不禁开怀大笑起来。他的笑声回荡在空气中,仿佛整个世界都能感受到他的轻蔑和不屑。

张献忠笑着说道:“崇祯皇帝那个胆小如鼠之人,连对我劝降的勇气都没有!而你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朱由崧,竟然敢大言不惭地让我投降?你们有没有问过我手中这双硬如钢铁的拳头答不答应?哈哈哈哈哈!”

他的笑声越发响亮,似乎要将所有的嘲讽和蔑视都融入其中。张献忠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和自信,他深知自己的实力和决心,绝不会轻易被他人所左右。

李明看着张献忠如此嚣张跋扈、目中无人的样子,顿时怒火中烧!他瞪大双眼,义正言辞地大声说道:“放肆!你竟敢如此张狂无礼!难道你不知道什么叫做大不敬吗?居然敢直呼先皇的名字!真是胆大包天!”说完,他将手中的圣旨往张献忠面前一扔,继续说道:“我已经完成了传达圣旨的任务,至于你是否愿意投降,那与我无关!我可没时间陪你在这里浪费口舌!后会有期!”说完,他转身拂袖而去,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张献忠却破口大骂道:“哎呀哎呀!真是气死我也!你们这些饭桶还愣着干嘛?来人啊,立刻把这个人给我绑起来,然后拖出去直接砍了!另外,再派人用弓箭将我的信件射向弘光皇帝朱由崧那边,就说这个人已经被我处决掉了,让他不要再继续给我送人头过来了!”说完之后,张献忠还气得直跺脚,脸色十分阴沉可怕。周围的士兵们都吓得不敢出声,赶紧按照张献忠的命令去执行任务。

当弘光皇帝朱由崧看到张献忠的答复后,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深深的失望和沮丧之情。他原本寄希望于张献忠能够归降朝廷,共同抵御外敌,但现在看来这个希望已经破灭了。

朱由崧皱起眉头,目光扫视着朝堂上的众大臣,声音低沉地问道:“诸位爱卿,如今张献忠不肯归降,还有谁愿意前去劝降?”

朝堂上一片沉默,没有人敢轻易回答。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搞不好就会丢掉性命。

这时,一位名叫李岩的大臣站了出来,他拱手说道:“陛下,臣愿前往一试。”

朱由崧看着李岩,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欣慰。他点了点头,说道:“李爱卿,此去危险重重,你可要小心行事。若能成功劝降张献忠,便是大功一件。”

李岩谢恩后,转身离开了朝堂。他深知此次任务的艰难,但他也相信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值得去尝试。

李岩带着一队亲信踏上了前往张献忠营地的路途。一路上,他们小心翼翼,避开了敌军的眼线。经过数日的艰苦跋涉,终于来到了张献忠的营地前。

李岩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冠,然后让人通报张献忠,表示自己代表弘光皇帝前来劝降。张献忠听到消息后,命人将李岩带了进来。

李岩见到张献忠后,不卑不亢地说道:“张将军,我此番前来,是受弘光皇帝之托,希望您能考虑归降朝廷。如今国家动荡不安,内有流寇作乱,外有清兵虎视眈眈。如果我们不能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那么百姓将会遭受更多的苦难。”

张献忠听了李岩的话,冷笑一声道:“哼!你们这些朝廷官员,只知道争权夺利,哪里管过百姓的死活?我张献忠虽然是个粗人,但也知道为民除害。我不会向那些腐败的官员低头!”

李岩并不气馁,继续说道:“张将军,您的义举天下皆知。但若是您能归降朝廷,与皇上一起抗敌,必能拯救更多百姓于水火之中。而且皇上已经承诺,只要您肯归降,过往之事一概不究,还会赐予您高官厚禄。”

张献忠陷入了沉思,他知道李岩所言不假,但他对朝廷仍有疑虑。他看着李岩,问道:“你真的认为我应该相信你们皇帝吗?”

李岩诚恳地说道:“张将军,皇上乃是明君,他一心为国为民。只要您能归降,皇上必定会重用您,而您也可以一展抱负,造福百姓。”

张献忠思考片刻后,终于做出了决定。他点头道:“好,我可以考虑归降,但我需要时间来安排我的军队。”

李岩大喜过望,连忙说道:“多谢张将军!我会尽快转达皇上,等待您的好消息。”

李岩带着这个好消息回到了南京,朱由崧得知后龙颜大悦,立刻下旨准备迎接张献忠归降事宜。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实际上,这不过是张献忠的权宜之计罢了。他心里打着如意算盘,想要借南明与满清互相厮杀之际,坐收渔翁之利!毕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嘛!张献忠深知这一点,所以才会使出这样一招险棋。他企图让双方两败俱伤,自己则可以趁机捞取好处,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得不说,张献忠这个计划真是够阴险狡诈的,如果一切都按照他的设想发展下去,说不定他真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呢!然而,世事难料,未来的局势又有谁能够准确预测呢?

正当弘光皇帝朱由崧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张献忠前来归降之时,却未曾料到等来的却是张献忠以需要时间调动军队为借口,迟迟不肯接受投降。这一变故让朱由崧感到十分失望,但又无可奈何。

面对如此局面,弘光皇帝朱由崧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决定采纳薛克俊所提出的策略,与张献忠结盟共同抵御满清的入侵。尽管这并非他最初的期望,但在当前形势下,这似乎已成为最为可行的选择。

于是,朱由崧开始积极与张献忠展开谈判,商讨双方合作的具体细节。经过一番艰难的协商,最终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张献忠将调遣部分兵力协助南明朝廷对抗满清,而南明则提供一定的物资支持。

随着盟约的签订,双方正式结成同盟关系。然而,这场联盟究竟能否成功抵御满清的进攻,仍是一个未知数。但无论如何,弘光皇帝朱由崧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决策,接下来只能寄希望于这个看似不太稳定的联盟能够发挥出足够的力量,保卫大明江山。

弘光皇帝朱由崧端坐在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面色凝重地看着下方的文武百官。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威严和急切,因为他深知当前国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来保卫疆土。

“诸位爱卿,朕今日召你们前来,是想了解一下各地征兵的情况。”朱由崧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回荡在整个朝堂之中。众人纷纷低头,表示恭敬。

接着,朱由崧将目光投向了站在一旁的兵马大元帅,问道:“爱卿,你负责统管全国兵马,如今各地征兵进展如何?可有哪些王爷积极响应,划拨兵马以增强我军实力?”

兵马大元帅上前一步,躬身答道:“陛下,微臣已尽力推动各地征兵工作,但进展并不顺利。部分地区遭遇天灾人祸,民不聊生,难以提供足够的兵员。此外,一些王爷对划拨兵马之事持观望态度,并未积极配合。不过,也有少数王爷表示愿意出兵力挺朝廷,只是具体人数和时间尚未确定。”

朱由崧皱起眉头,心中暗自思忖。他明白这些王爷们各怀心思,有些人可能担心自己的势力受到削弱,有些人则可能对朝廷的命令心存疑虑。然而,现在国家危在旦夕,他们不能再坐视不管。

“朕明白眼下局势艰难,但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朱由崧语气坚定地说,“各位王爷都是我大明的栋梁之才,希望他们能够顾全大局,尽快划拨兵马,为国家效力。若有人胆敢违抗旨意,朕绝不姑息!”

朝堂上一片寂静,众大臣都感受到了皇帝的决心。此时,一位年迈的大臣站出来说道:“陛下,臣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宣传,让百姓知晓国家面临的危机,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同时,对于那些积极响应的王爷,应给予嘉奖和表彰,以激励更多人效仿。”

朱由崧点了点头,觉得这个建议甚是有理。他转头对兵马大元帅说:“爱卿,就按照这位大臣所言去办。另外,派使者前往各王爷封地,催促他们尽快出兵。务必确保我军具备足够的实力,守护好每一寸国土!”

在朱由崧的努力下,朝堂上的气氛逐渐变得紧张而有序。众人纷纷表示将全力以赴,为国家的安危贡献自己的力量。虽然前方困难重重,但大家都坚信,只要团结一心,定能战胜一切敌人。

弘光皇帝朱由崧坐在自己宽敞明亮的书房里,与内阁的几位重臣围坐在一起,神情严肃地商议着一项机密任务——派人潜入京城,执行一次暗杀行动,并将罪名转嫁到多尔衮身上。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激烈讨论,他们终于敲定了一个看似天衣无缝的计划:安排一批精通风水术数的大师前往满清地区,以巧妙的言辞和精湛的技巧来迷惑那些王爷们。

这些风水大师们将向满清的王爷们宣扬一种说法,声称明朝的皇陵蕴含着神秘而强大的诅咒力量。如果有人胆敢挖掘或破坏皇陵,那么这个人及其后代将会遭受可怕的厄运和灾难。只有让满清皇室将祖坟迁移到风水宝地上,才能够确保千秋万代的繁荣昌盛。

这个计划的目的是要在不引起任何怀疑的情况下,神不知鬼不觉地除掉代善。通过利用风水迷信的观念,有望让满清的王爷们陷入困惑和恐惧之中,从而听从大师们的建议,为后续的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在这个充满权谋和策略的时代,每一步都需要精心策划和准确执行。弘光皇帝和他的重臣们深知这一点,他们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守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而这次暗杀计划,或许就是他们实现目标的关键一步……

璐王朱常淓自恃是朱由崧的叔父,辈分比朱由崧还要高出一头,心中便认定了自己才应该是那正统继承皇位之人。于是乎,他在杭州公然违抗了朱由崧所下的圣旨,对于朱由崧要求划拨兵马拱卫南京一事更是严词拒绝,表示绝无可能!他觉得朱由崧不过是个晚辈,又岂能与自己相提并论?在他眼中,只有自己才有资格登上那至高无上的宝座,成为这天下之主。

王爷朱聿鐭接到了从南京传来的圣旨之后,并没有过多犹豫,直接给弘光皇帝朱由崧写了一封回信。信中的内容让人咋舌不已,因为朱聿鐭竟然厚颜无耻地向朱由崧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要求——册封他为唐王!他想要去掉那个“代”字,成为真正的唐王。毕竟,如今的他虽然手握重兵,但名不正言不顺,如果能够得到正式的册封,那么他的地位将会更加稳固。

然而,朱聿鐭也深知不能公然违背圣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奇特的办法:凡是家中有老人愿意参军者,可以获得一两银子的赏赐;而年轻人若是选择入伍,则会被处以一两银子的罚款。这个政策一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

许多领了富贵圈令牌的年轻人纷纷将自己年迈的父亲送入了军营,希望借此获得那一两银子的赏赐。就这样,一支由五千名老弱病残组成的军队被送往了南京。这支军队看上去毫无战斗力可言,他们大多年事已高、身体虚弱,甚至有些人连走路都困难。但对于朱聿鐭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因为他只需要向朱由崧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实力即可。至于这些老弱病残能否真正发挥作用,那就不是他所关心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