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含电影剧情及大量解读,不感兴趣的无视,不影响后续阅读。但笔者建议看,因为没几句电影台词用以水文,这几句才是。)
第二天,也就是7月12日,早上9点半。
城门上的“鹅城”二字赫然入目。
城门下,剧组众人有序的忙碌着,虽然有人会时不时地下意识地看向路旁的那辆奔驰商务。
都知道那上面现在坐着一个异域风情的漂亮小姑娘。
没错,杨灵越把她带了出来,然后又让她上车了,那扎虽然欣喜,但也扛不住众人的眼神。
虽然杨灵越的说辞是助理,但人们不傻。
已然化好妆,穿好旗袍戏服,又垫了三层的陈虹坐在篷车上,气色非常好,以至于今天的妆腮红都没打。
化妆和服装都很诧异,他们觉得今天的陈虹待人特和气,而且整个人都有一种慵懒的味道,那种熟透了的味道。
要是没有那个小姑娘存在,姜闻和马科这俩老司机百分百肯定他们的兄弟睡了陈虹。
前后场也不像,毕竟陈虹看杨灵越眼神很正常,杨灵越同样淡定异常。
都是场面上混的人物,杨灵越自不必说,陈虹经过一夜的调整,而且睡的极其香甜,演技更是大爆发。
不过人们也就是八卦一阵,毕竟今天的戏也算是重头戏。
随着点满麻子的朱重八鞋拔子脸的通缉令张贴完毕,戏也就准备开始了。
话说为何把张麻子画成“朱元璋”?
可以有多重解读,杨灵越更相信张麻子之所以是朱元璋,是因为对于鹅城的百姓来说,张麻子就是他们的朱元璋。
朱元璋当然有他的局限性,历史的局限性,格局的局限性,知识的局限性,但不能否认,朱元璋到死也和亿万底层人民站在一起,这里说的是大明。
之所以用清代官方认证的鞋拔子脸画像,而不是大明官方认证的那张,是因为会画画、会写字的都是胡万那样的知识分子罢了。
“第二十九幕,第一镜,第一次,啪!”
张牧之抬起单筒望远镜,望向城池,但见城门紧闭,寂静无声。
而城下的龟背地上,女子太鼓队早已列阵排开。
城下正中,女鼓头花姐手持双旗,肃穆而立。
前方水面宽阔,微风吹过,波光粼粼。
城墙厚重,鼓阵肃然,浑然一体,势如雕刻。
众麻匪兄弟骑着白马一字排开,张牧之在最中央,左手是六子,右手是师爷,皆是神情凛然,严阵以待。
只有篷车里的夫人,神情慵懒却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的一切。
镜头给到了每一个人,然后第一镜就结束了。
第二镜,众人姿势保持不变。
张牧之望向前方威胁道:“你已经逃过一次,要是再敢耍我...”
老汤点头哈腰:“明白,脑袋搬家。”
随着副导演的指令,霎时间,鼓阵齐鸣,花姐双旗指挥若定。
鼓声达到高潮之际,城门徐徐开启。
从附近话剧团请来的老者二十人,穿着华丽,从城里鱼贯而出,恭然有序,一边各分十人,左右伫立。
到此第二镜拍摄结束。
这群鼓手可是大有来头,她们来自日本,名为鬼太鼓座乐队。全队鼓手均为女性,共有成员三十名,在日本当地颇负盛名。
原片拍摄时,这几位鼓手三次往返中日两国才拍摄完成,以至于花销高达百万之多。
如今却是不需要,虽说为了配合杨灵越的时间,包了一架飞机,但也省事省钱的多。
鹅城中多处出现日本元素,一开始的鼓手,实际就是花姐妓院里的员工兼职,就是北洋军阀时期日本派到中国的妓女,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收集情报,拉拢各地军阀势力。
没错,除了所谓的浪人,当时的中国有大量的在日本受过训练的妓女,有日本四岛的,有朝鲜的,也有台湾的。
除了日本妓女外,还有日本刀,黛玉晴雯子...
有人说姜闻在讨好日本观众。
这么说的不是煞笔就是单纯地没文化。
本片先不讨论,单一个,拍《鬼子来》的人是讨好日本观众的人?
第三镜
张牧之轻喝道:进城!
马踏清波,队伍进城。
张牧之白马出水,马蹄踏在龟背上,纷纷收缰。
众麻匪兄弟跟着勒马,呈扇形把张牧之拱卫在中央。
花姐柔中带刚,旗鼓专注,鼓声激昂。
老二老三呆望花姐,两脸的兴趣盎然。
老二:“城里的女人就是白啊!”
杨灵越对这些女人不感兴趣,摇头晃脑的张望,突然出声:
“爹,你看!他们怎么把你画成这样了。”
张牧之嘴角微扬:“越不像越安全。”
此时,花姐收手,鼓声骤停,花姐翩然归队。
二十衣着华丽老者躬腰齐声:“恭迎县长大人。”
第四镜头
老汤策马上前,朗声读起了委任状。
第五镜
陈昆饰演的胡万在镜头外高声喊道:“黄老爷驾到。”
随着这一声,城门口的人群迅速有序地裂开,远处的黄轿子在四位家丁抬着飞奔之下,犹如一道弧线,未过城门忽地刹住,轿杠点地,轿尾冲日。
众人转身躬身迎接,齐声问安,于是乎杨灵越看见了一片屁股...
心里不由感叹,老姜这镜头设计真尼玛绝了。
第六镜
老汤退马回撤:“此乃南国一霸——黄四郎......”
第七镜
胡万和武智冲左右撩起轿帘。
“黄老爷百忙无暇,特命我...”
“黄府团练教头....”
“礼帽,礼帽,欢迎县长!”
二人潦草抱拳,满眼的傲慢神色。
拍完这一镜头的时候,杨灵越提议两人加个抓裆的动作。
于是乎姜闻又一次感受到了又爽又难受的那种感觉,痛并快乐着。
第八镜就是张牧之和老汤“来者不善”的对话。
不过因为之前杨灵越在怀柔优秀的马术表现,又加了第九镜。
就是看到两人抓裆羞辱自己的爹后,策马而出。
张牧之沉声:“六子,回来。”
杨灵越瞬间收紧缰绳,同时脚上的鞋钉扎向马腹,白马吃痛,诞生了名场面:起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