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好奇的林宏松打开卷宗阅读,发现诸多不对劲。

三位被害人的尸检报告问题都指明是他杀。

这样一起灭门凶杀案却被压在档案堆之中,令他百思不解。

与此同时,床上的毛发、死者指甲等可能藏有嫌疑人皮屑的部位。

也没有第一次侦查的人员去收集证据。

加之死者父母多封带有玄幻色彩的信件。

他认为这起非自然死亡事件并非自杀,背后另有隐情。

林宏松决定以预谋杀人案侦办,发誓追查到底,找到真相。

无论如何都应该给家属交代。

可惜的是,承办的当地汐止警察并非这么想,林宏松遇上重重阻碍。

首先是案子搁置超过一年,就算重回现场,能不能找寻到证据都是未知数。

另外,案件重要关系人。

死者蔡婷宥的丈夫张鹤龄前往内地,无法传讯,几乎没有可以突破打击点。

汐止分局的警察在态度上更是消极。

毕竟当初停止搜查的也是他们,现在突然要重启自然是提不起劲。

林宏松想破了头,依然无法对怪异的密室现场能提出有效的解释。

当初从三名死者的人际网络过滤嫌犯时,警方发现蔡婷宥交友单纯。

嫌疑最大的是有外遇,也有家暴案底,和妻子感情不睦的丈夫张鹤龄。

虽然重新调阅他们一家先前保的保险。

发现蔡婷宥及其女儿都有投保记录,而受益人全部都是张鹤龄。

并且在三人去世一周左右,张鹤龄就去申请了保险理赔。

虽可疑但没有实质证据指向张鹤鸣。

然而,汐止警方却以父亲不可能杀害骨肉为由,排除张鹤龄涉案。

并且在他杀可能性极大的前提下,粗糙地将案子视为自杀案。

汐止分局在今后的侦查中,并未能成为林宏松坚实的助力。

眼看案子要办不下去,人手严重不足,再怎么样都需要一名帮手。

焦急的林宏松想到一个人,那便是从前合作过的刑事局公关室主任李泱辑。

林宏松找了李泱辑商量,详细说明了这一起困扰他的案件。

后者一听便知有问题,脱口而出:我如果是家属,一辈子看不起警察。

随后李泱辑便一口答应和林宏松一起调查。

仅有两人的搜查小组,就这样凭着一腔热血而成立了。

在东森电视台的采访中,李泱辑相当无奈且愤怒,他说当时自己不敢面对哭泣的死者父母。

同仁疏忽大意,可能让这个案子再也无法沉冤昭雪。

时隔甚久,人证物证都已经翻烂了也找不出什么头绪。

这个两人小组还是只能针对死者的人际关系重新检验。

而最有重新调查价值的对象,当然也还是只有丈夫张鹤龄。

蔡婷宥主要的收入是贩售自制精油和直销商品。

职场不曾与人结怨,她与亲友的交际关系,还有孩子们的校园生活,都相当单纯。

杀人动机无非钱、仇、情三种类型。

钱和仇,暂时没有头绪,可放一边。

张鹤龄是目前已知唯一和蔡婷宥有情感纠纷的人。

张鹤龄已经搬出去和情妇同居。

然而纵使两人关系已如此破裂,他们依然没有离婚。

从任何角度来看,张鹤龄确实有犯案动机。

虽然能轻易锁定张鹤龄,但事情不是那么简单。

重启侦查的当下在内地的他,该如何传唤过来?

而且就算真把人请来,若重建不了犯案过程、提出证据,就算张鹤龄真的涉案,也无法起诉他,遑论定罪。

既然这样,就只能一步一步来。

既然无法从头号关系人身上挖掘线索,那么就回到现场,重新检视当年汐止分局警察们的盲点。

李泱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找消防员还原现场真实的情况。

一问之下,果然发现了密室的破绽。

当时,破门而入的消防员确实发现门窗都锁紧,唯独阳台是没上锁的。

只要有心,可以垂吊绳索,从阳台出入这间密室。

尤其现场正好就在顶楼的下面一层,从顶楼翻入并非难事。

蔡婷宥父母再次提供关键信息。

张鹤龄做过装设冷气系统的工人,习惯垂吊在室外。

肯定有能力使用这种手法作案。

过去生活在那间屋子里的时候,他也亲自架设了晒衣用的铁架,能够从阳台通往顶楼。

破解了密室之谜,接下来就是要寻求现场证据。

令人遗憾的是,汐止分局没有完善的保存证据流程。

搜查小组几乎找不到任何有用的证据。

虽然有留存当时侦讯张鹤龄的笔录,但他的态度就是一问三不知,对案情毫无帮助。

搜查二人组于是拜访死者邻居,就是那位闻到瓦斯味并且赶紧报案的女士,想从她口中探听点蛛丝马迹。

这位古道热肠的女士补充一个重要证据:一卷照到可疑人物的绿影带。

两人搜查小组相当惊讶也兴奋,这项证据会是一个突破点。

据女士所说,她亲自向大楼管理员调阅监视器。

从录像画面中发现一名戴着安全帽、身穿雨衣的人在案发前一天经过楼梯间。

最后,她将这卷录像带交给派出所警察。

李泱辑赶紧去找那卷珍贵的证据。

就算当时收下录像带的警察已经调走,也硬是将他请回来找。

好不容易从抽屉翻出那卷影带,结局却令人大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