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弈江湖 > 第21章 娴花映水初惊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闺房内,韦娘子静坐在窗前,仰望着窗外的那一线蓝天。

红墙绿瓦,闺房是红的,她身上是绿的,隔了三年,她又一次被这身婚服包裹了起来。三年,她没长胖也没变瘦,婚服试了大小还合适,应是就不用改了。试完了衣裳和妆容,春熙正帮她拆满头压死人的珠钗,不知院里发生了什么事,就急急出去了。

“该来的终会来,躲也躲不过。盼,也不值得盼,惧,更无所惧。待之平常,全其礼数就行了吧。”她看着天,面容和往常一样平淡无波,没有待见良夫的喜悦和激动,亦没有即将离家的悲戚与不舍,只有如常的平静和努力保持的从容。

她起身像是看足了满眼红绿之外的那一片蓝,双手扶上窗棂准备关窗,还是留恋的又看了一眼,心中问向自己:“过些时日,我眼前的天空能比这再大一些吗?大得再多一些可以吗?”

再一低头看到了院门口父亲离去的背影,似是正在抹泪的春熙,以及正在给一个大木箱盖盖子的奶母马婆子。

她觉得这幅画面很怪。

春熙进门,见她在窗边,愣了一下,上前帮她合上窗子。

她全程没动,静静地看着春熙,往常院里猫儿狗儿打架了,春熙都要叽叽喳喳的讲给她听,但此刻一句话没有,就很怪异。

春熙关了窗冲她努出一个笑,说在笑,眼圈却是红的。

她听不到,却能感知到有什么事不对,盯着春熙一脸问询,春熙猛烈的摇着头,一副不想说,不能说的表情。她的目光中便带了追问的意味。

好半天,不得已,春熙松开了绞在一起的手指:“姑娘,我知道,从小时候我跟了您起,您就说这辈子我就是您的耳朵,听到的话,不管多么难听,多么过分都要原封不动的一字一句的告诉您,但今天……今天要不您就当什么也不知道吧?”

她们二人主仆多年,日夜相伴,她能读懂春熙的唇语,春熙也习惯了说话时口齿清晰,动作明显。

她坚定地摇了摇头,不想当被蒙蔽的傻子,一定要春熙说。

春熙只好将韦昭训的话一字不差的复原了一遍。

她听完,先是一怔,而后本能的靠坐在了椅子上,她的世界是没有语气、音调、语速等辅助信息的,但她是后天失聪,纵是春熙复述的再和缓,她也能想象到父亲说出这些话时夹带的情绪和情感。

她遗憾的轻叹口气,心中凄然,父亲对自己的嫌意,竟已到了这般地步。是啊,身处世家高门的嫡女,却身有残疾,这样的人,自是不能为家族再尽一份力。而这次的赐婚,与寿王的联姻,非但没有为韦家光耀门楣,反而是蒙羞。

一切,只是为了那份不伦之情做的幌子。

对此,寿王也是心知肚明,所以,才会如此冷漠吧。或许这样也好,韦娘子不知是泄气还是真的想明白了,其实无情倒比有情好。自己身体这个状况,就算是郎情妾意,嫁了过去,怕是也难当高门主母之责,任谁为其夫君都会令人尴尬。

如此,就当作一个摆件,从这府摆到那府吧。

“你这娃是榆木做的,京城的师傅做不了,请的是外地的。”不知怎么的,她突然想到了小时候,那时候她还没有生那场毁了她的听力、让她的世界再无声音的大病。父亲对她很是偏爱的,总是将她抱在膝上,用这句歌谣教育她脾气不要那么执拗,像个榆木似的想什么做什么都不听劝,非要干到底。她每每听了还要回嘴:“还不是都跟爹爹您学的。”然后父亲就要用他乱糟糟、硬撅撅的胡子扎她了,再然后,她们父女会抱成一团、笑成一团,直闹到哥哥姐姐们因嫉妒之心,上前将她拉开。

儿时,是多么快活、多么单纯啊。

正是有这样的儿时,才能每每忆起,以度过眼下这寂寥的成人时光。

所以,这也是她坚持给那两个孩子准备礼物的原因,没有什么后母对继子女的刻意讨好,更无关什么名声风评,她只是想略作慰藉。

于是,她看回春熙,淡淡笑了笑,拿过桌上的纸笔,写了四个字:“幼子无辜!”

这是她对生命巨变后自己这些年遭遇的总结,也是对寿王府里那两个愕然失去母亲的孩子的温情,他们和她其实同病相怜。她做这些,只是想让两个心有所缺的孩子,不必像她幼时一样,对人人都来预告的厄运战战兢兢,她想让他们感受到虽然突遭巨变,生活也是有向好的可能。

“老爷那边……”春熙小声嘟囔着。

“罢了,我确实是个榆木做的,父亲您忘了吗?您就算撕了那张礼单,砸了那些小儿欢喜之物,我想做的还是会做。”她心里想着,脸上又恢复了一贯的平静。

春熙看着韦娘子脸上的表情变化了几次,又恢复到往昔的从容,觉得她家姑娘想清楚了,便也不再开口相阻,而是乖顺地走向门边,再回到窗边桌前时,手上多了三个物件。

悲田院管事婆婆送来的百子嬉戏团扇,韦娘子接过来放在手上转了转,扇了扇,很是喜欢。

春熙微微忐忑,斟酌着:“姑娘,虽说悲田院这份心是好的,这团扇也做的极为精致,但我听递上来的马婆子说,这扇面的百子嬉戏图是院里的孩子们绣的,那些孩子都是没人要的孤儿,我怕……还是有个忌讳,把这扇子收下去吧,断不可将来在大婚之日用。”

韦娘子摇了摇头,爱惜的将团扇放回木匣,取了桌上的纸笔写了起来。

韦娘子:“不妨事,甚好!堪用!”

春熙顺从的盖上匣盖,收下放好。

韦娘子的目光又落在了桌上的那包姜米茶和书信上,她没急着拿,而是扭脸看向了春熙。

春熙看了眼信筒上刘一手三个字,看向韦娘子:“您让我打探的事有回话了,这个刘一手之前是在西坊一家名叫秋风渡的酒楼内打杂的,为人倒是勤快、待人也亲和,听说会下棋,参加了了前些日子的悬赏棋,下的还不错,只是快赢的时候被同家店里的一个伶人给抢了功劳,那伶人在店里常驻,唱奏俱佳,原是与她同住,两下里很是亲厚,当姐妹相处的。只是……却是男扮女装的,说来也是奇事,向来出门在外女子扮了男装的多,反过来的还是头一遭。刘一手也是意外也是气极,与那人厮打后便发了病,再后来便到了悲田院。”

韦娘子拿起信筒,打开,抽出信,细细看完了,静静地琢磨了一会儿,这才伸手拿起了桌上的那包姜米茶。

春熙打量着韦娘子的神色:“这些东西前几日便从门上递进二门,说是拖的车把式。今儿悲田院来送东西,马婆婆便一起送进来。来人传的口信是说谢娘子救了她,说这个能治娘子的寒湿之症,还说她娘亲就是喝这个喝好的,叫姜米茶。”

韦娘子会心的笑了,直接拆开茶包,说是茶,里面其实一颗茶叶也没有,只有炒制的酥酥脆脆的米和焦焦黄黄的姜。

她闻了一下,未料往日里稀疏平常的米和姜,炒在了一起,竟有股暖洋洋的气息。

春熙也跟着深深闻了一下:“嗯!真香!”

韦娘子笑着点点头。

春熙目现窥色:“娘子,可是要帮她?”

韦娘子歪头看着春熙,似是在问她是怎么猜到的。

春熙颇有些斟酌:“这外头递上来的信和物,不是求人便是求事,往日里娘子都是拒了的,但这次得了信,娘子便先让奴婢去打探这个刘一手的情况,如今看了她的信后,又拆了她的礼,算是收下这个人情,可若收了这人情,是不是就得帮她办事了?”

韦娘子点点头,肯定了春熙的猜测。

春熙有些疑惑又有些担心:“娘子,眼瞅着要办婚事了,以后入了王府,日子未必比现在舒坦,奴婢劝娘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个刘小娘子,咱们对她可是一点都不了解,万一……”

韦娘子摇了摇头,春熙立即闭了嘴。

“我信她!”韦娘子在纸上写了:“因她,眼眸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