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昭不喜欢参加京中的各种宴席。
她讨厌那些个女子装模作样的做派,拿腔作势的谈话,甚至连吃东西都是假模假样。
可是,母亲为了让她将来能寻到一个好夫婿,经常带她参加各种宴席。
京中的应酬,其实都是心照不宣的分了派别。
嫡女和嫡女在一堆说话,庶女们挤在一起聊天。
就比如她,身边的都是些做作的嫡女。
她烦不胜烦的听着身边的人谈话,拿起手边的一块糕点。
“哎呀,这个糕点好是好看,就是比起老字号的糕点还差一些。”
王昭昭身边的一个女子,看见王昭昭拿起糕点,开口说。
“就是老字号的糕点太难买了,我家的丫鬟上次排了足足一个时辰,才抢到一点。”
“老字号的糕点,不仅难买,还贵, 你知道,就这么指甲盖大小的一块糕点要多少银子吗?足足要五十文!”
王昭昭任由女子在一旁炫耀,默不作声的吃着她的糕点。
旁边却有人立刻回应女子的话。
“我家的丫鬟去老字号,从来就不需要排队,都是说一声,掌柜的就将东西打包好送出来。”
一个女子高高的昂起下巴,看着刚才说话的人。
这位女子的话,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眼光。
京中的老字号,普通人都是需要排队才能买到东西的,除非是家里有背景的人,才会有如此待遇。
如果能攀上女子,那今后岂不是方便了许多?
于是,大家都挤在了女子的身边说话。
王昭昭很是厌烦这种虚伪的交际,她借故更衣,从席间退了出来。
等她再次回来,就看见几个女子,正在指责另外一个女子。
“沈云锦,你这个吃相真是玷污了我们的形象, 你应该和那些个没脸没皮的人坐在一起。”
“就是,不要以为记在主母名下就是嫡女了,妾生的就是妾生的,改变不了事实。”
“云初, 我真为你打抱不平,你父亲怎么能那么对不起你的母亲?”
“不行,我们不能让一个庶女,挤到我们中间来,让她走开!”
几个人的声音,越来越大。
王昭昭看见,那个被叫做庶女的沈云锦低着头,手里紧紧的捏着一块糕点。
“嫡女应该有什么吃相?我看呐,某些嫡女的吃相,就像几辈子都没有吃过好东西一样,还不一定比得过别人吧?”
王昭昭走过去,冷冷的看着几个人。
“王昭昭,你怎么能帮一个庶女说话?”
“我没有帮谁说话,我只知道,有教养的人,不会背后说别人家的事情,更不会去质疑长辈所做的事情。”
“如果,这是那些个嫡女所谓的教养,那么本人也不屑与你们为伍!”
起先为了讨好沈云初的才说那话的人,神情有点讪讪。
“算了,我们去外面赏花吧,听说今日有个花魁,还是宫里的花匠伺候的呢!”
“就是就是,我们来不就是赏花吗?刚才好多花,我都没有见过。”
有人打着圆场,其他的人自然就散了。
“多谢。”
王昭昭看见沈云锦,对着她羞涩的一笑。
王昭昭大大咧咧的,一屁股坐到了她的身边。
“我叫王昭昭,是鸿胪寺卿家的女儿,你呢?”
“我叫沈云锦,是吏部员外郎家的。”
“那个沈云初是你的姐姐?”
王昭昭看见沈云锦轻轻的点了点头,脸上全是黯然的神色。
“你也喜欢吃这个糕点?”她聪明的转移了话题。
沈云锦点点头,“这个糕点虽说比不上老字号,但是它的样式很好看。”
“我也这么觉得,如果它能改进改进,既有老字号口感,又能做得漂亮,肯定能比老字号受欢迎。”
“你也是这么觉得?我也是这么想的!”沈云锦抬起头看着王昭昭。
王昭昭见沈云锦的双眼亮晶晶的,很是好看。
她觉得,面前这个女子比京中的其他女子,似乎更真实一些。
“你平日里喜欢做什么?”
“我平日里喜欢看书。”
王昭昭一脸失望,“啊?我最怕看书,我一看见书本就头疼。”
王昭昭说完,她顿住了,她不想被人笑话。
她看见沈云锦抿了抿嘴唇,一个小小的酒窝在脸颊处浅浅的露了出来。
“那你一定擅长其他的!”
王昭昭松了一口气,她真怕这个好不容易谈得来的女子,会嫌弃自己。
“嗯,我擅长骑马!射箭!”
王昭昭压低声音说完,就看见沈云锦的眼睛瞪得溜圆,让她想起了她曾经猎到过的野兔。
“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将来有一天能像个侠客一样,一人一剑一匹马,浪迹天涯!”
沈云锦捂着嘴偷笑。
“我也是这样想的,你知道吗?《水经注》里记载,在一个离我们这里很远很远的国都,那里的人,日日都以海鱼为食,他们吃住都在海上。”
“还有一个地方的人,他们的主食是米饭,并不是面食。”
“真有这样奇怪的地方吗?顿顿都是鱼,那岂不是比皇上还富裕?”
普通人家一年到头,都难得见到一丝肉荤,就是皇帝,也不一定能够日日吃鱼。
“还有,光吃米饭,不吃面食,那里的人不会被饿死吗?”
王昭昭很是疑惑,沈云锦讲的这些东西,她闻所未闻。
“我也想知道,书里讲的是不是真的。”
“如果有一日,我们能如同男子一样,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多好!”
“那将来如果我能去,我就带你一起!”
王昭昭不忍心看见新认识的朋友,一脸失落。
“真的?那我们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我走到哪里都带着你!”
一直到赏花宴结束,两人才依依不舍的分开。
这是王昭昭回京以后,结交的第一个手帕交。
自那以后,只要沈云锦参加的宴会,她也一定会去。
渐渐的,她发现,沈云锦和她越来越合拍,她的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都得到了沈云锦的认同。
王昭昭终于明白,书中说,人生能得一知己足矣,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