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人多,效率就是快。

他们还是从上等田开始收,前面五个人一人两趟的掰着玉米。

后面三个人砍着他们掰过玉米的玉米秸秆。

江瓷,林景萱,把地上的玉米捡起来放进背篓里,等着待会儿驴车来了把这些倒在驴车上。

不一会儿,就清理出一大片来,效率惊人。

林山驾着驴车来了,上面还坐了叶婉,还有一桶煮好的绿豆汤。

“都歇歇,这有煮好的绿豆汤,喝口绿豆汤解解渴。”

这个天,已经开始入秋,平时在大太阳下活动都不会出汗了,不过干着体力活就不一样,还是会出的满身汗。

江瓷对着碗就是一口下肚,喝完了还砸吧砸吧嘴,很好喝。

还有些甜味,是加了麦芽糖浆。

林景萱喝着绿豆汤,舒服的眯起了眼睛,“真好喝,还甜甜的,娘煮的绿豆汤最好喝了。”

“就你嘴甜。”

嘴甜的不止林景萱一人,那五个买来的人,喝着这样好喝的绿豆汤,好听的话也是一句接一句的往外冒。

听的叶婉都合不拢嘴了。

拿过他们喝空的碗,再给舀满满一碗,“你们干活那么麻利,肯定累坏了吧,多喝点。”

袁齐抿着碗里最后剩的一点绿豆汤,“这绿豆汤里面居然还加了糖,我都要不记得糖是什么味道了。”

喝完最后一口,被绿豆汤的味道征服,笑得露出两个标志的小虎牙。

“家中还有糖,晌午休息的时候给你拿来尝尝,这个糖还和寻常的不一样,可香了。”

“谢谢婶儿。”

十七岁的袁齐最得叶婉欢心,长得又俊俏说话又甜,谁不喜欢这样的孩子。

他的三个儿子长得也都俊俏,但是一点也不乖,有时候说话还讨人嫌。

上午到午时他们就回家休息了,叶婉也让那几人一同留下等着吃午饭。

是给他们家干活,虽然是买来的人,那也得让人吃顿好的。

也没做什么复杂的菜,做菜放的肉可不少,少见荤腥的那几人,吃的狼吞虎咽。

他们家的玉米和玉米秸秆两天就弄完了,晒谷场和家里放的都是待剥皮的玉米。

加上后院一个房子租堆满了玉米秸秆,就这玉米秸秆在地头也堆的老高。

掰完玉米就是剥玉米,在晒谷场看着满是没有剥的玉米,到家了满院子还是。

深深叹了一口气,不过还是撸起袖子加入掰玉米的大军。

一想到剥完玉米,紧接着的就是脱粒,就让江瓷头疼。

那么多的玉米该怎么脱粒,他现代的时候有专门脱粒的机器。

他家的玉米,用那有些老旧的机器他自己也就大半天就脱完了,这要拖到什么时候。

这院子中也就他和林景盛,江瓷也就没有顾忌的问了出来,“这要怎么脱粒?”

“让玉米多晒几天,可以用窜子脱粒,也可以直接用手这样捻着脱粒。”

林景盛用手给江瓷做了示范,这时候的玉米棒就没有那么大,林景盛两个手掌足以把整个玉米棒给包裹住。

“现在还湿,脱粒的话比较费功夫,我拿来窜子给你看看。”

看了窜子的模样,江瓷有些惊讶。

这和现代奶奶家里用来手工脱玉米粒的东西很像,不过这里的是用木头做的。

看着是一节小腿粗的木头,一面凿去了一小半,中间的位置有一寸那么宽是削平的,这节木头的中间掏了一个正方形的洞,斜着加了一个铁片,下面则是用榫卯结构装上了支架。

林景盛对此作出评价,“用这个不容易手疼。”

江瓷想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咱这里种了那么多玉米,怎么卖玉米面的那么少?”

“玉米大概就只有雍州和永州靠北的这些县才种,比不得种小麦和水稻的,玉米面的味道也很不错,咱们这镇上的粮店通常会收了运往其他地方卖。”

“既然玉米面那么好卖,那为什么就只有这两个州府种玉米?”

他记得有玉米对田地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他们村里下等田地大多数都是种了晚一茬的玉米,现在叶子还是绿的呢。

“向南是鱼米之乡,多种水稻,那里的人不种玉米,雍州再向北,那里的土地不适合种玉米,收成很少,那里的知府试过之后,就没有推广。”

江瓷敏锐的捕捉到了什么,“那咱这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种玉米的。”

林景盛想了想给出确切答案,“以前听村里人说的,崇德一年的时候就有镇里种了玉米,见成效良好,第二年咱这里也换成了种上了玉米。”

“那这玉米是从哪里来的?”

“不知道,可能是从异域番邦那边买来的。”

两人手上的动作不停,江瓷在脑子里想着东西,就没有再和林景盛聊天的。

看来这个朝代去异域的商队要比他想象的成熟。

就是不知道适合种在西北沙质土地中的土豆传没传入大顺。

还有和土豆一样产量惊人的红薯。

这两样东西都是在他原来的世界,在明朝万历年间也就是1573年至1619年传入华国的。

玉米传入中国是在十六世纪初,最早的记载见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也就是1555年传入的。

要是和华国的历史挂钩,那也可能已经传入大顺了。

江瓷摇摇头,不能这么想。

这里的市井物价还和宋朝差不多呢,怎么就传入的物种就按照那个时间来了呢。

况且,国家版图都不一样呢。

这是个架空的朝代,不能固有的思维去理所当然的认为这里的事物。

晒谷场,院子里,干净的路边晒的都是玉米棒。

繁忙的农活告一段落,人们应该惬意的坐在树下聊天,躺在床上睡一觉。

这是往年,而现在,都脚不停地的去了后山。

一个婶子掂着篮子,急忙的朝后山走去,路上碰到了一个同样去后山的叔嫲。

“你也才去啊,咱赶紧过去,听说瓷哥儿收好些花花草草。”

“收艾草,还有那个黄色的菊花,叫什么名字,好像是金盏菊,其他的你知道吗?”

“还有那个叫薄荷的凉凉的草,其他的我也记不住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