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沧海正道 > 第124章 准备迎娶新感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夏七跟卓青远说,养猪厂的账做得不规范,需要换个有专业能力的会计。

“这件事有待商议。”

“这个不要商议,一个人既管出账又管入账,这是违规的。你是老板,她不是。”

“你不信任金巧?”

“这跟信任不信任没有关系。”

“那就再加一个人不就行了。”

“我的意思不是加不加人的事,企业想做好,就需要用专业的人才,你养着几个大学生应该有体会。”

“都是些纸上谈兵的货色,真正操练起来,还是村里这些老人。你要知道,你若真正这么闹腾,村里人全被你给得罪了。我承认你有学识,站得高望得远,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专业而忽略人情。”

“在商业上,就没有人情可讲。”

“没有人情的商业,肯定也做不长久。”

卓青远的固执,打的夏七措手不及。卓青远太感性,夏七太理智。

夏七甚至不理解,卓青远在村里非亲非故,居然有那么多的顾虑。

她说不动卓青远,气得直接回家,留下卓青远一个人回味着她的话。

不过他很快就想到解决的办法,再招人。

扯虎皮,拉大旗。

这种把戏卓青远在老家的时候就会。

夏七的生气是真的生气,她所认识的卓青远,是个非常理性的人。

自己忙碌一个春节,最后才发现,基于自己的判断做出来的方案,失去了现实基础。

卓青远有点苦闷,夏七的商业思路是没错,但是缺少些人情味。

晚上时,卓青远去高老师家,他要找高老师聊一聊。可高老师却觉得,他这个新学生成长的太快,已经超出他所能教授的范围。

卓青远待了一个晚上,只顾着跟高老师一起执笔写字,啥也没聊透。洋洋洒洒写了几副对联,待回家睡觉时,却已经把下午的事全忘的一干二净。

单拎出来看,夏七给他列出的经营策略里有些不近人情的地方,但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和应用。

年节过完,各项工作安排都需要有序地铺开推进。

“你怎么又来了?”

卓青远去找高东宁商量工作,一进门差点又和金玉梅撞上。金玉梅略一惊慌,脸色被卓青远吓得通红。

“那你怎么又来了?”

金玉梅故意跟卓青远较着劲,她的出现并不是意外,在卓青远从省城回来之后,高书记就偷偷地往她家里打过电话。

高书记觉得,上次他们俩出去约会一个下午,这就是明显的进步信号。

他也曾问过金玉梅都聊过啥?金玉梅觉得卓青远能说那些事,都是比较私密的个人经历,并没有直接告诉她外公。

高书记会错了意,以为两人待在一起聊的都是悄悄话,所以他才更加笃定,两人的关系必须要趁热打铁。

“我怎么不能来?我是来找你外公和姨夫谈工作的。”

“那我又怎么不能来?我也是来找我外公和我姨夫的。”

“你个小丫头片子,故意学我是吧?”

“我哪里故意学你了,我说得都是实话。”

高书记闻声从屋里走出来,卓青远见着直接说有事找他。

高书记立马打断卓青远的话,直言中午在家里吃饭,有事吃饭时再说,然后扬长而去,只留下卓青远和金玉梅两个人在屋里。

突如其来的安静,让卓青远迫不及待地想找个话题破解一下尴尬。

“什么时候走啊?”

“我才刚到这,起码得让我吃过午饭才走吧。”

“理解能力不行,我是说,准备什么时候出去工作的?去年不走得挺早的吗?”

“哦,不知道呢!”

说到工作,卓青远突然想起来一事。夏七说他们养猪厂的财务不规范,卓青远本来准备再物色一个人,和金巧一起管账,现在眼前倒多出来一个现成的人选。

“愿不愿意留下来?”

“留下来能干嘛?我又不会养猪。”

“养猪厂现在还缺一个出纳,你若愿意倒是可以留下来。”

“你这是准备要聘请我吗?”

“不是,是给你一个机会。”

“你要是愿意请我,我倒是可以考虑考虑,养猪厂臭死了,别把自己搞得像香饽饽似的。”

话题打开后,两人聊个不停。到中午时分,高书记一家人才陆续地回来。

午饭时,卓青远才正式提出自己急需解决的问题。

养猪厂二期修建完工,所有设备正在陆续在安装调试。他找高书记要咨询一件事,养猪厂需要重新批一个地方,马上筹备三期的事情。

卓青远刚提出问题,高书记的脸上就布满了问号。去年卓青远被骗到黑砖,高书记他不知道,可是他借高利贷的事,却不是秘密。

即便他在年前能把所有窟窿全都堵上,二期目前还只是个空架子,现在就开始筹备三期,未免太过冒进了。

这小子莫不是好大喜功,又或者是过年喝多了,到现在还没醒酒,说的全是醉话。

“你现在又有钱了?又能大口喘气了?”

“不瞒你说,现在兜里多一分钱都没有。去年折腾一年,一分钱没挣到,还闹得不安生。”

“你还没喝醉,脑子还清醒。既然没喝醉,说什么胡话?”

“我们现在圈里余下两千多头猪,二期马上复工,一旦完工立马就可以投入使用。养猪厂的计划是用一期养着二期,还有一笔五十万贷款,只要钱到账,马上就可以建三期,而且规模还要更大。”

高书记一家人,全被卓青远的话惊掉下巴,没一个人敢说话。

“整个养猪厂的规划是,一二三期合在一起,要达到年出栏生猪两万头。”

两万头?包括高书记在内,他们所有人都在心里默念这个数字。

如果放在两年前,他们会嘲笑卓青远,笑他吹牛前不量一下自己有多少斤两?

当初卓青远硬着头皮要接手养猪场,高书记像甩掉烫手山芋似的,把养猪厂丢给卓青远。

这两年,卓青远用实际行动堵住所有人的冷嘲热讽。

“就算你猪苗可以自育,光是设备就需要不少钱,还有饲料和人工都要钱,这么大的规模,你贷的那点钱,能够你用几天的?”

“这正是我接下来要谈的事。”

卓青远说着又看了高东宁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