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暂时还没卖这类东西。”

张岳一拍脑门,对啊,这东西也可以卖啊。

要知道衣服本来在古代就是贵重的东西,而一件可以御寒的棉衣,更可算得上是奢侈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便是真实的写照。

“苏掌柜在北方行商不易,是在下愚钝,没想到此物确是有用,今天先送苏掌柜五件。”

“哎呀!张先知这哪里使得!”

苏双见先知如此大方,自己自然也不能失了大方,“既如此,在下愿献上五匹良驹,以谢先知。”

五件劳保棉衣换了五匹马,张岳心头一乐。

几人正在屋内喝酒聊天,却听得门外一阵喧哗,片刻又散去。

张岳唤来下人询问,居然是门口有一个乞丐冻饿而死,方才下人们已经把尸体拖走了。

“每逢冬天,城里此类流民总要死上百十个,冻而无食,活人变路倒。”

糜安摇摇头,众人也自顾自饮酒,在这个时刻,人们对这类事情已经司空见惯。

“倒也奇怪,说起这个,在下观这临淄也算地方安靖,既然有饥民,为何没有施粥济困?”

张岳不禁发问,而周围的几人拿着奇怪的眼神看着他。

“又不是京畿重地,哪会有府衙施粥。”

荀彧叹了一口气,他对东汉王朝算得上是相当了解了,你说施粥,也就是天子脚下有可能还象征性地搞一搞,其余地方,谁会管百姓死活。

何况现在天子蒙尘,指望董贼恤民,那不如指望太阳从西边出来。

“一到冬季,万物凋敝,粮价便上浮。然越是粮贵,大户越是积粮而囤,至三九隆冬,高价卖出,可得数倍之利也。”

糜安显然是很懂这些套路的,而且他家估计也这么干过。

“原来如此,看来这囤物居奇,也是自古便有之了……”

张岳摇摇头,他寻思这事得和焦和商量一下,要是这么多失去土地的劳动力挺不过冬天白白饿死了,他明年还怎么大干快上搞建设啊。

“先知可是愿设场施粥?”

苏双问道,他的直觉告诉他,这把牌要跟。

“倒是有此想法,然救济流民之事,还须与刺史大人商议后再做计较。”

“先知所言甚是,以在下之见,若是以青州商盟的名义施粥,倒是不错。”

苏双似乎早就明白了张岳的想法,他赶紧跟上:

“若是如此,苏某也愿意出一份钱粮。”

“糜家也愿!”

“荀家虽无家业在此,也愿意尽绵薄之力……”

众人纷纷表态,张岳估计焦和支持他开粥场这个事情应该是十拿九稳的,而且只要他打开头一炮,后面必定会有更多商户跟上。

毕竟,现在的先知,就是青州城里一只会下蛋的金鹅,这些行商的人,这点眼力见应该是有的。

众人又聊了一会,苏双的判断也和张岳差不多,他们这种外地的行商,估计都会紧跟先知。

但本地那些屯粮的,那就不见得会支持他们了,而且很有可能借机提高粮价,趁机宰他们一刀。

“城中大户,莫过于齐王府,齐王府邸豪奢,每年都囤积不少粮食……”

糜安委婉地提醒道,这倒是让张岳觉得有些棘手起来。

放粥是要放的,但粮价也决不能让这帮人见势涨价才行。

张岳沉思不语,似乎一时也没想到什么好办法。而沉思间,不禁与荀彧四目相对。

荀彧一拱手,问道:

“先知!不知上次那仙饼之事,有多少人知道……”

……

三天后,张岳的粥场便在青州商盟的附近找了个空地开起来。但这个粥场却是和平常的布施场所有些不同。

首先,它其实并不施粥,而是直接给米,每个人过来,先知直接给上一捧小米。

给米的容器也是极为奇特,是一个装了小米的小桶,而先知的人每次都从桶里舀出一捧米给来领米的人。

先知极为大方,有时明明有人排了几次队,却不加阻拦,仿佛米如同不要钱一般。但是一天下来,桶里的米却未减少。

临淄城的人顿时轰动了,围着看的人比前去领米的人都多,大家看到一天下来丝毫不变的米桶,不由得啧啧称奇。

而张岳每天早晚都要来粥场,祭拜天地,施展法术。

听说,这黄澄澄的米,便是先知施展法术凭空变出来的,只要先知愿意,要多少就有多少。

先知本来在临淄城中就已经有些神化的背景,这是焦刺史和州府兵丁亲自验证过的,而再加上每天众目睽睽之下之下不见少的粮食,公元二世纪的大汉人民哪里见过这种场面。

一时间,先知凭空变粮的传闻,传遍了整个青州城及周边地区。

甚至没有人怀疑,因为只要你愿意排队,你随时可以获取那一捧如假包换的小米。

这下,每天张岳的粥厂人群都是排得水泄不通,一捧小米,拿回去煮成粥,一家人虽然吃不饱,但吊一两天的命还是没问题的。

对缺粮的百姓来说,有这样的米,再也不需要花钱买大户的高价米了。

而在此时,青州商盟的人又传来消息,因为青州商盟盐和糖的供应有限,下个月开始,盐和糖将不再使用粮食购买,而是使用青州商盟的一种“特货券”统一购买。

这无疑又给本地的大户们脑袋上敲了重重一记闷棍。

先知带来的特货盐和糖,现在已经是诸多豪门大户每日必不可少的东西了。

你说那镜子、琉璃等物品,不要也就不要了。这精盐和糖,但凡吃过的,谁还会想回去用本地那种带苦味的粗盐。

齐王府。

年近花甲的齐王,似乎也对这件事情很是意外,他家人口众多,每日消耗的食盐也比一般人家多得多。

而且冬日都会制作肉脯、肉干,这些东西也需要大量的盐。

“斐儿,你听那消息可是当真?”

“父王,乃是青州商盟管事亲口所说,想必是真的!”

这几日,齐王也听闻了先知凭空变米和买盐改券这两样事情,第一件他实是半信半疑,但他一个齐王,自然没有必要去和一帮流民来计较一捧米的事情。

而第二件事,才是他真正关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