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怀着激动与期待来到了许昌学院准备报到入学。当我缓缓地推开宿舍门时,目光瞬间被一个身影吸引住——只见一个身材高胖的少年正弯着腰,认真地整理着自己的床铺。
这个少年便是曾昆,那时候他还留着一头清爽利落的短发,剑眉星目间透露出一股坚毅和聪明劲儿;哑光的肌肤散发着健康阳光的气息;嘴角挂着若有似无的微笑,给人一种亲切而又随和的感觉。
此时此刻,他专注于手中的活儿,似乎并未察觉到我的到来。我静静地站在门口,欣赏着这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对未来大学生活的憧憬之情。
想当年,那场面记忆犹新啊!我和父亲每人身上都背着好几个沉甸甸的包裹,母亲则驾驶着家里那辆略显破旧的三轮车,载着我们前往乡镇搭乘大巴车。早上八点整,太阳刚刚升起不久,我们就出发了。抵达乡里后,顺利地坐上了大巴车。经过漫长的车程,终于来到了新乡这个陌生的城市。接着,又马不停蹄地转乘火车继续前行,一直坐到了许昌站才下车。
出了许昌火车站,我们父子俩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拎着沉重的行李,好不容易找到了 51 路公交车,并乘坐它抵达了位于八一路东头的许昌学院南门。等真正走进校门时,已经是日正当午时分了。
刚踏进大门,一股热闹的气息扑面而来。目光所及之处,欢迎新同学入学的条幅高高悬挂,鲜艳夺目。各大学院的学哥学姐们围坐在各自的位置上,笑容满面地迎接新人。
他们热情地招呼着,仿佛是一群老朋友,让新同学们倍感温暖。校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新生们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和兴奋。
说实在话,那时的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拘束。周围的学哥学姐们个个都散发着青春的活力与魅力,他们性格开朗、阳光洒脱,而我却仿佛是那个初入繁华都市的乡巴佬,对所见所闻充满了新奇与惶恐不安。
记得我初次前往城里的堂姐家借宿时,一踏进家门,看到那明亮如镜的地板,心中便涌起一股无措之感,生怕自己崭新的鞋子会弄脏她的地面,以至于不知道该如何落脚。这种感受至今仍历历在目。
曾经有一则新闻报道令我印象深刻:一名农民工在偌大的都市乘坐地铁时,并没有选择舒适的长椅坐下,反而蜷缩着双腿默默坐在角落的地上。当时的我,完全能够理解并共情他那种深深的局促与不安。
此刻的我,不正如同那位农民工一样吗?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内心充斥着强烈的拘谨感,无法真正融入其中。
我远远地望着对应的学院招牌,毫不犹豫地朝着它径直走去。正当我驻足凝望时,一个身材瘦小、脸上还带着几颗青春痘的黑衣学长朝我走来。他热情地询问我是否是电气专业的新生,得到肯定答复后,便主动接过我手中的行李,并告诉我只需紧跟他的步伐即可前往报到地点。
我们首先来到位于电气信息学院大楼二楼的办公室完成报到手续。这座学院真可谓规模宏大!进入学院南门后,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广阔的大草场,花木草坪的前端中央矗立着一块巨大的长石,上面镌刻着\"崇德励志、博学敬业\"的校训,高达两米有余,长达十七八米。
穿过大草场,后方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广场之后则坐落着宏伟的图书馆和庄重的博物馆。
博物馆的后方与一条道路相邻,穿过这条路便是一座宽敞的庭院。院内交错着十几条蜿蜒曲折的小径,它们各自延伸向不同的方向。这些小径由圆润的石头铺成,两旁则是绿草如茵、设有红木长椅的小树林,其中栽种着桃树、李树、松树和槐树。
再往后,才能看到电气信息学院的大楼。而在大楼的背面,则有一个巨大的广场。广场之后紧接着是北餐厅,再往北隔开水房还有一片宿舍区域。这段路程从南至北相当漫长,如果步行过去大概需要将近二十分钟之久。
记得当初我报到完毕后,便前往北餐厅广场办理校园绿行通卡片。这张绿通卡集饭卡、水卡、洗澡卡以及图书借阅卡于一体,非常实用方便。
接着,我顺道购买了一部按键式且品质可靠的手机,并配上学院提供的手机卡。
完成这些事情后,我终于来到了宿舍。当我们拖着行李箱抵达六号楼的四楼 452 房间时,推开门只见屋内仅有曾老大一人正在整理床铺。我扫视一圈发现床铺尚余三张,于是挑选了一张靠近曾老大的床位并占据下来。
学哥将行李送达宿舍后便转身离去,留下我与父亲二人。父亲手脚麻利地开始替我整理床铺,同时还不忘与曾老大闲聊几句。而我则在一旁打下手,帮忙打开行李,并将里面的物品取出放入柜子或书桌上,有时也会直接递给父亲让他去收拾。
记得那时我所入住的大学宿舍乃是六人一间,不仅自带卫生间与阳台,而且采用的还是上床下桌柜的设计。这其中,床铺并无特别之处,与寻常所见的上铺无异;倒是那木质梯子较为宽敞实用。
至于书桌与柜子,则属于嵌套式组合结构——书桌上方设有两层小巧玲珑的隔层,各种物品如书籍、饭碗、练习册以及乒乓球等,皆被整整齐齐地放置于此。
书桌的桌面非常宽敞,甚至可以用巨大来形容。想要放置一台笔记本电脑简直就是轻而易举,但即使在此基础上再摆放几本书籍、一个水杯和一张小茶几,也仍然会有大量剩余空间。不得不说,这样的宿舍布置实在是太完美了!它堪称我所居住过的最佳宿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