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离石游记 > 第922章 天灾连连,汉民族群体意识塑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22章 天灾连连,汉民族群体意识塑造!

在接下来长达十天的时间里,韩礼究竟使用了何种说辞,竟然成功地说服了方雄呢?

原来,他以其卓越的口才和深刻的见解,向方雄详细阐述了一系列加强喀布尔城的战略意义,教化蛮夷的重要意义与可行性方案。最终,方雄被彻底被说辞打动,并决定全力支持这一计划。

于是,教育部开始大力投入教师资源,显着增强了对喀布尔城的教化力度。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这座城市精心设立了,多所充满汉文化特色的孔子学堂,旨在将博大精深的汉族文化,广泛传播给当地居民,让蛮夷学会礼义廉耻,忠孝仁勇,天道伦理国家概念。

而在众多需要接受教化的族群当中,俾路支人更是被特别列为重点对象,得到了更为集中、深入的教育培养,大夏国在刚崛起时,整个王国都信仰明尊教,有了这个民众基础,又有大学者费尔南德斯坐镇喀布尔城,汉化的抵抗力就降低了一大半。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巩固喀布尔城的地位和实力,大量的归化人口被引入其中。这些新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技艺、知识和活力,使得喀布尔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繁荣。

汉化经过一番努力建设,使喀布尔城脱胎换骨,朝着向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方向发展,牢牢矗立在抵御萨珊波斯入侵的最前沿。

对于方雄做出的这一决策,离石内心表示十分认同。毕竟,喀布尔城过去之所以一直备受萨珊波斯的冷落,主要原因便是受到水源条件的严重制约展,而且喀布尔城的测绘位置,正处在商路的交岔囗上。

如今这里的水源问题已经得到妥善解决,再加上喀布尔城经历了大规模的重建与扩建工程,整体面貌早已焕然一新,又可以重新变成商路上重镇。

虽然强大如大秦帝国,或许仍然看不起这片相对贫瘠的土地,但那些见识短浅的萨珊波斯人,却未必能够抵挡住这种诱惑。

就好比原本无人问津的一坨屎,当大秦决定利用它来肥田之后,贪心的萨珊波斯必然会眼红、嫉妒,进而企图抢夺过来据为己有,就是一坨屎,萨珊波斯抢来尝尝咸淡才有滋味。

相比之下,阿拉伯人对于喀布尔城的兴趣则明显要小得多。他们仅仅希望将这座城市,当作一个临时的经商驿站,稍作停留后便继续前行,或是成为传教的中转站。

毕竟,真正令他们心驰神往的地方,只有传说中的大汉,那里是信仰的荒漠,如果能在大汉传教,那将是梦魅以求的事。

阿拉伯人的心中一直念念不忘着那近在咫尺的欧巴洲。殴巴洲有影响力巨大的天主教存在,而他们所信奉的真主教和天主教之间,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二者同出一源,宛如一对出自同一父母的亲兄弟一般。

因此,如果有人胆敢在喀布尔城对阿拉伯人动手动脚,甚至开战,打服打怕他们,那么这些阿拉伯人自然而然地,便不会再有继续东进的心思了。

毕竟,对于阿拉伯人来说,他们真正的后花园可是在广袤无垠的黑大陆,那里也有信仰基础,黑人成为罗马、波斯,阿拉伯人千年的仆人,阿拉伯人已经驯化了黑大陆黑人,阿拉伯人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黑大陆,对大汉只是垂涎其文化和财富,更在意的是商路是否畅通无阻!

离石原本打算将韩礼调离现职,然后让他的好兄弟胡崇安前来接替韩礼的位置,并着手对人数超编的天竺仆从军,进行一次大幅度的“瘦身”行动。

然而,当他仔细阅读完方雄呈上的奏书之后,却惊讶地发现原来韩礼已经准备开始裁减那天竺仆军了。而且,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韩礼竟然打算利用俾路支丁级军,去监视并逐步解除天竺仆从军的武装力量。

看到这里,离石那颗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了下来,看来看不上天竺人的大有人在。

不过,要是没有方雄的这份上书呈到眼前,离石根本就不想听取韩礼的任何意见。毕竟当初是自己主动给予了韩礼这样难得的机会,但可没允许他如此肆意妄为地疯狂扩充军队啊!

难不成因为韩礼姓韩,所以他就自以为是当年那位,战无不胜的兵仙韩信转世投胎,还妄图效仿韩信那种“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做法吗?

要知道,这将近一百万的天竺仆从军,简直就是一群只会张着嘴巴吃饭的饭桶而已呀!

难道说离石突然间变成了,一个心怀慈悲的大善人,像个傻子吗?

想要大发善心去饲养这些天竺人不成?

为了此事,他可谓是煞费苦心。不仅特意将大秦这几年,遭受天灾的详细文书整理出来,专程派人送到了韩礼手中,更是昭告天下:

“从今往后,大秦不再主动对外发动征伐战争,暂停开疆拓土。”

因为如今大秦境内已不见胡人的踪迹,接下来要做的便是肃清国内的匪患。

这些文书中的内容重点在于提醒韩礼,自今年起,天竺的食物和各类物资应当优先运往大秦,而非用于供养那些天竺仆从军。

毕竟这两年间,大秦境内虽未遭遇洪水泛滥的天灾,可也是大雨滂沱,冬季却是大雪纷飞,极端寒冷的天气屡屡出现。

更糟糕的是,今年竟然还爆发了严重的蝗灾,要不是大秦饲养了大量鸡鸭,今年就可能粮食颗粒无收,天下太平还要出现饥荒,这还有天理吗?

好在大秦人口相对较少,已经迈入工业化进程,并提前掌握了从大海中捕捞鱼类,获取食物资源的各种技能。也正因如此,面对老天爷这般接二连三的折腾,大秦才能够勉强支撑过来。

然而,与大秦相比,南梁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对于南梁所经历的种种天灾,大秦自然无法坐视不管。仅是接收来自南梁的灾民,数量便多达一千多万之众。

大秦的这一举动着实让南梁惶恐不安,要知道,南梁的总人口或许就在四千万上下徘徊。可仅仅只是这两年时间里的天灾,就让南梁损失了一千多万人口,南梁可是本着宁可自己不救,也不许别人救,只是大秦没有理会南梁上下的想法。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大时代里,一场惊天动地的变故,降临在了南梁这片土地之上。

原本拥有数千万人口的繁荣国度,如今却因为种种原因,总人口锐减至只剩下区区三千万人。然而,这三千万人中并非全部,都处于南梁朝廷的有效掌控之下,实际上能够被南梁朝廷完全驾驭,管理的人口仅有大约一千万而已。

此时此刻,举族投靠大秦帝国的汉人数量与日俱增。毕竟,秦人与汉人本就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因此他们在选择归附时,并不会存在太多心理上的负担,而且大秦一直宣传汉民族的概念。

面对如此局势,南梁皇帝心急如焚,为了解决筹集粮草这个迫在眉睫的难题,他不得不将目光投向那些囤积着大量粮食的寺庙。

于是乎,一场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就此拉开帷幕。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大秦帝国,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变化,并迅速做出应对之策。

为了进一步扩大自身影响力并赢得天下民心,大秦的大臣们纷纷进谏皇帝,恳请其暂时停止对外扩张领土的军事行动,转而集中精力将有限的物资节省下来,全力以赴去救助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南梁灾民。

一时间,整个大陆风云变幻,各方势力皆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奋力挣扎,避免被大秦蚕食。

而大秦更是高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义旗,宣传汉民族是一个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