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度尽六道怎么少得了我 > 第140章 五方鬼帝登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必定就是阎罗王口中所述的五方鬼帝之大殿无疑了!”妙自如断言。

“还是按照以往的惯例行事吧,各自选择一座大殿进入其中,如果不幸遇到强敌,那就只能怪自己运气不佳。”金广愿接话道。

“我倒是希望能够挑选到一个实力强大的敌手,自从抵达饿鬼地狱之后,我几乎未曾真正动手过,真是快要憋坏了!”周喜缘抱怨着。

“依我看,咱们大可不必每次都分头行动。毕竟这些大殿皆可通往酆都鬼城的核心地带。我们完全可以一同进入某座大殿,如此一来,倘若遭遇战斗,我们四人齐心协力共同上阵,不仅省力还能节省不少时间。”杜妙德一番话犹如醍醐灌顶,让众人恍然大悟。

“我认为杜妙德所言极是,这样确实更为妥当些。”妙自如表示赞同。

“虽说少了几分刺激和乐趣,但的确效率更高。”周喜缘也附和道。

“哎呀,我竟然没有想到这个办法,如此一来打斗时轻松多了。那么我们就选择中间的这条道路好了,中间这条定然是通向城中心的。”金广愿提议道。

四位鬼神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一致决定选择中间的那条岔路前行。当他们来到大殿门前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高悬于殿门上的匾额,上面赫然书写着“中央鬼帝”四个大字。

金广愿目光一扫而过,轻声说道:“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中央鬼帝应当就是周乞和稽康二人吧。我们四人对阵他们两人,理应占据一定优势。”

妙自如眉头微皱,提醒众人道:“据阎罗王所言,五方鬼帝的实力皆不可小觑。即便我们人数占优,也绝不能掉以轻心。”

四位鬼神深知此番任务艰巨,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于是他们格外谨慎,小心翼翼地推开殿门,踏入大殿之中。然而,眼前所见却令他们惊愕得愣在原地。

只见大殿中央摆放着一张圆桌,圆桌上围坐着五位鬼帝,似乎正在商议要事。这五位鬼帝头戴梁冠,身着赤罗衣、白纱中单、青饰领缘、赤罗裳、青缘、赤罗蔽膝,服饰华丽而庄重。更为奇特的是,这五位鬼帝不仅形态各异,而且颜色也不尽相同。

为首的白色鬼帝眼见有恶鬼擅自闯入殿内,顿时怒火中烧,怒目圆睁,声色俱厉地呵斥道:“好大的胆子!一群不知死活的小鬼,竟敢擅闯鬼帝殿,扰我等商讨大事,莫非是活腻味了不成!”其声音如雷霆般震耳欲聋,在整个大殿内回荡不息。

“怎么这么倒霉!我们选择一起走居然能撞见五方鬼帝一起开会。”金广愿抱怨道。

“我们是来打倒鬼皇夺回六道之门的,你们还不快快让开,否则别怪我们手下不留情!”周喜缘站出来向五方鬼帝示威。

“哼!小小鬼童竟如此狂妄,东西南北鬼帝,还不快快将这四个小鬼碎尸万段!”白色鬼帝一声怒喝,向其他四位鬼帝下达了屠杀令。

话音未落,只见四道身影如闪电般疾驰而来,眨眼间便已各自站定方位,将金广愿等人团团围住。四位鬼帝浑身散发着强大的气息,令人不寒而栗。

杜妙德定睛一看,发现自己面前站着的是一位身着绿袍的鬼帝,其头顶的梁冠之上,赫然写着一个“北”字。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北方鬼帝应该是张衡和杨云,怎么就来了你一个?”杜妙德眼神一凝,开口问道。

“我们五方鬼帝开会时都会轮流留下一人守殿,这次刚好轮到我来开会,杨云镇守在北方鬼帝殿。”鬼帝张衡说道。

北方鬼帝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 。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

张衡出生在一个南阳的名门望族之中,他的祖父名叫张堪,曾经担任过东汉初年的蜀郡太守一职。张衡自幼勤奋好学,天赋异禀,年纪轻轻就已经能够写出一手好文章。

在建初三年(公元 78 年)的时候,张衡出生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学习的热情愈发高涨,不断地汲取知识,充实自己。终于,在永元五年(公元 93 年),张衡离开了故乡南阳,踏上了前往三辅地区的征程。这里的壮丽山河和宏伟古都给他带来了无尽的震撼与灵感,也为他后来创作《西京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实地考察的经验。

永元七年(公元 95 年),张衡继续前行,在路过骊山时,被那里的美景所打动,文思泉涌,挥笔写下了《温泉赋》。抵达雒阳后,他进入太学深入学习经典教义,并有幸得到了一批儒学大师的亲自指导或者间接教诲。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他不仅熟悉了京城的风土人情,还为《东京赋》的创作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工作。

在京师游学的日子里,张衡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有他一生的挚友崔瑗。他们一起探讨学问,交流思想,共同成长。在此期间,张衡还相继完成了《七辩》和《定情赋》等作品,充分展现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才华。

永元年间(公元 89 年-105 年),张衡曾经被推举为孝廉,但他并未接受这份殊荣。不仅如此,公府屡次征召他,他也无动于衷。直到永元十一年(公元 99 年),张衡才从京师返回故乡南阳。

第二年,张衡应南阳太守鲍德之邀,出任其主簿一职,负责处理各类文书事务。此后,在永元十二年(公元 100 年),张衡再次应鲍德之请,继续担任主簿,依旧专注于文书工作。然而,到了永初二年(公元 108 年),鲍德调任至大司农,张衡便辞去主簿这一职务,转而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术研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