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祖传中医上中医药大学 > 第297章 升级了的老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介宾考完一门试之后,发现下一门考试要过好几天才会进行。他看着校园里到处都是正在埋头复习的同学们,大热天的心中感到有些燥气。

怎么还不考试呀。

好在又到老唐的门诊了,为了避免这种情绪影响自己,他决定前往医院指导一下老唐。当他来到医院时,发现老唐的门诊已经变得非常繁忙。

由于老唐这一段日子,开方回头率极高,复诊的越来越多,还有携家带口来找唐教授看病的,那真是医术精湛,声名远扬,每天来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尤其是上午的号,往往刚刚放出就被一抢而空。

看到这样的情景,李介宾感叹:“这才真正符合老唐教授的身份啊!”以前那种冷板凳坐的,太掉价了。如今的老唐仿佛焕发了第二春一般,整个人都充满了活力和精气神儿。

经过如此之多的实践磨砺后,老唐开具药方的能力也呈现出直线上升的态势,并且开始有意识的形成属于自身独有的风格特色。要知道,他本来就是一名内经方面的资深教授,长期沉浸其中,理论知识自然不会匮乏,唯一欠缺的便是实践操作而已。

此时此刻,李介宾就坐在旁边电脑前默默观察着,偶尔才会轻轻敲击一下方子,给予的提示也变得越来越稀少。

此情此景,让人不仅想起某个岛国民工漫画中,某村村长,整天戴着个“火”字斗笠,用一个望远镜的球球也不知道看的哪里,同时露出憨厚老农般淳朴而慈蔼的笑容,就好像是看着自己的儿孙们膝下承欢,又好像看到田里的麦苗抽了穗。

老唐现在独立开方已经有不错的疗效了。

眼前一个做过心脏支架手术,同时还是个慢阻肺的退休老干部,正在对老唐大加赞美。

“唐教授呀!我这在xx一附院做过心脏支架,还是胸闷气喘,不咳嗽一直有痰,我要一边抱着个痰盂一边走路一边吐,没想到喝了你的药,我都不用带痰盂了……”

老唐努力装作一脸谦逊地说:“夏chu长您真是谬赞了啊……”

然而,他那张脸上却有着怎么都掩饰不住的得意神色。

老唐开的什么方子呢?

李介宾瞧了一眼这个chu长上次的方子。

巧了,跟那个谭大夫一样,也是个小青龙汤加减,具体用药如下:

蜜麻黄8g,桂枝12g,白芍12g,甘草10g,细辛3g,法半夏18g,干姜10g,醋五味子4g,白术20g,茯苓20g,蜜款冬花10g,蜜紫菀10g,桔梗10g,麸炒枳壳10g,陈皮12g,乌药10g,姜厚朴10g,紫苏叶10g,黄芩10g,麸炒苍术18g,川贝母8g。

三付,水煎服,一日一剂分服。

二十一味药!这可真是一张大药方啊!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这样的方子呢?

首先,无论如何,有疗效才是硬道理。正所谓“武功一横一竖,赢得站着,输了躺下”,治病亦是同理。

如果一个方子开得再好看,开方者说自己这个方子多么多么好,又是什么什么的,多厉害多厉害......但患者服用后毫无效果,那一切都是空谈。

或许有人看到老唐开出的这张方子会不屑一顾地说:“这开的是什么玩意儿啊?用这么多药,一看就水平不行……”诸如此类的话。然而,方子的疗效并不是光凭表面就能判断出来的。

老唐的方子虽然不够精致、不够惊艳,但在李介宾眼中,已经算是入了门道。要知道,有多少中医师开了一辈子的方子,却仍然无法取得良好的疗效,真不知道他们这些年到底是怎么开药的。

杜琪峰导演说过:古或仔不动脑,一辈子都是飞机。

开方有效,那就算是中医入了门。而至于说以后,则更需要长时间的磨砺和锻炼,不断地积累经验、提高技能,直到最终领悟到中医的真谛所在。

老唐这开方的手艺可谓是李介宾一手带出来的,因此对于老唐开具这张方子时的思路和想法,李介宾简直是了如指掌。

老唐先看人家有痰,清稀痰,不黄,也不咳嗽,不发热,舌苔薄白正常,脉象沉弱,大小便也正常,吃饭睡觉也正常,然后就想用小青龙汤。

开一个方子,需要反复推敲一下。

痰清稀如水,而且不黄,舌脉正常(相对于症状而言没有突出表现),没什么热象。

大小便正常,说明这个病人里不虚。(这是经方里面的说法,里虚的话就是太少阴病,会反映在二便上。而如果单纯的脏腑辨证,也可以说这个病人肺气虚弱,但是这个“里”就跟经方里提到的那个“里”不是一个概念了。

不同医家理论往往同一个词语,但表达的意思就有差别,所以一个中医是掩饰不了自己的出身的,有点类似于《天龙八部》里面的活字典王语嫣,看到人起手式,就能知道对方是什么派的,接下来会出什么招。中医也是一样的,李介宾一听他张嘴说的东西,看他开的方子,就能知道这个家伙学的那一派的。)

没热?不虚?那反过来用辛温的小青龙汤就没什么错误,大不了喝了效果不咋滴,那就再换个思路去治疗。

百试百灵的医生只存在于幻想,现实中十个病人里面能看好六七个,那就是了不得的名医了,不区分中医西医。

那就开呗,但是老唐毕竟是个弟弟,开个小青龙汤,他又害怕麻黄发汗太多,但是又不能不用,麻黄在小青龙汤里面是宣肺利水的呀,所以干脆就用蜜麻黄,安全放心。

中药的普及跟中医药的炮制技术进步是离不开的,南北朝的《雷公炮炙论》名气没有《神农本草经》响亮,但是对于中医药发展的推动并不在其下。

甘能缓能和,经过蜜制的药材,基本都多了一丝补益,少了几分峻烈,临床很复杂,有可能遇到一个人体质壮实,用了十几g麻黄都面不改色的,但也有遇到大强那种,10g麻黄下去就大汗不止的,医生呀,是半只脚踩在监狱里的存在,所以为患者也为自己,不要逞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