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肤施梦记 > 第2章 第十四回 风云际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天睡到自然醒,直到小雨点进来拉帘子:快起来吃饭,饿死我了,你们不起来,他们不给我吃饭。太阳都晒屁股了,这么大人了还睡。

婉儿紧紧压着被子,生怕小雨点一把掀开,只露了头趴在帘子外,水了眼、红了脸、咬了牙:你以后进来要敲门。你先出去玩一会,我们马上来。

一须臾,两人才软懒地吃饭,全不似休息了一夜之人那般龙精虎猛。

徐布前早在此等候,比二人更疲惫,似有话要说。无风便让一边吃一边说:一晚上将卖银徽章的衙役口撬开,吐了实情:当时衙役一顿乱棍下去,刘衡只剩一口气,扔在院子里没多时,便已咽气。衙役商量如何处置,有人提议干脆连无风一并送出城外,衙役头说不可,无风明显地位高,自然关注的多,这样反而不好交待。先将刘衡送走称逃走,死无对证。待无风死了,名正言顺说越狱冻死,就与我们脱了干系,也好向那人交差。于是决定让没有打人的二人拉出城去。

卖银徽章和另一人叫苦不迭,河已结冰,投河投不进去。天寒地冻,地挖不开埋不住,放火烧大半夜的柴也不好找,真真难办。另一人说南山岭处有一山崖,夏天打过猎无意发现,人迹罕见,马车可到山崖处,正是一处绝佳毁尸灭迹的好去处。于是二人连夜动身,还好平时与京城守卫相熟,知是公干也不以为意,没有过多盘问,旅行通过。摸黑行到天亮,终于找到山崖推了下去。二人平分了刘衡身上的值钱东西,衙役顺手昧下徽章,回来后去了几家当铺皆不识货给的价钱低,只有中华钱庄识货给的价高,却不想这哪是识货,货本身就是人家的。

众衙役见花将军救下无风,顿感大事不妙,四散而去。听到夏帝山脚了,知新帝继位后定会大赦天下,这才纷纷回来。

无风说这些人打的如意算盘,这次让这些人赦了,还有天理吗?连我都敢这样,何况其他人!这些衙役黑成这样,以前不知做过多少,不严惩以后不知要祸害多少人。

徐布前说已通知孟府尹带人与团长亲去找刘衡尸首,找到后回去指认拷问衙役。

无风说吃了饭,我也去看看。

徐布前说相国又来了,要见你,要你去朝里议事。这次很强硬,带了一队士兵,说押也要将你押去。我直接回绝了,见可以,请可以,押,好像还没有敢这么做的,那就不去了。

无风说有啥事可以在这里说呀!

徐布前说当然可以了,可这些人被人抬举惯了,总想着人都应该围着他转,他说啥是啥。先生拒绝了一次,对相国来说大概是从未有的事,面子上肯定下不去,心理接受不了,非得把你叫去不可。

无风说啥事么?

徐布前说估计四方攻的紧了,求你放话了,我就想不明白了,求人还这么硬气。吃了饭,无风安顿好婉儿,考校了小雨点一番功课。穿了大衣,行到大门口,院内蹿出花木兰拉住无风,似有话说。大门外相国见此情形,说正好,一起到朝里去。

无风说今天还有当紧事,改天吧!

相国说还有比皇上交待的事大?

无风说皇上交待的跟我有啥相干。

相国说差不多对了,第二次请了,不要蹬鼻子上脸。

无风说我又没让你请。

相国说有啥条件你提。

花木兰抢着道放了花家所有人。

二人瞪了花木兰。相国说啥时候轮到女人作主了。说了算不?

无风也不言语,径直向马车旁走去。相国说好,我答应你。见无风要上马车,全无去朝里的打算,便对士兵头目道:从此刻起,国师只允许进朝,要么任何地方不许去。说完便上了马车,只留士兵阻住无风去路,与一旅的士兵对峙起来。一旅要向前,相国士兵路拦住不让,难免辩护、推搡,双方火气渐生,怒目相视、相互谩骂,武器出鞘、剑拔弩张起来,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正此时,过来一大队士兵,一人高声道:相国、国师何至于此,同是夏人,都给朝廷效力,自家人不必如此!走上前去向二人问好。

相国道怎把你京城守备羽林军校尉这么大的官惊扰了。

京城守备道:保护大人是我份内的事,何来惊扰!只是京城内不需刀兵相见,还请二位大人见谅,尤其是国师,这段时间府内府外的兵太多了些吧!

正说话间,旁边士兵骂道:也不撒泡尿照照,不过是一只野狗,装什么大尾巴狼。相国给面子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真以为自己是国师呀,不过是一个神棍罢了。

对峙的一旅的士兵二话没说直接便给一拳,上去又是两脚,骂我可以,骂先生绝对不行。两边士兵有的拉架,有的却拔出兵器作势要向前冲,守备士兵忙中插在中间挡住。

所有人注意力都在这些人身上时,忽花木兰惊声尖叫,用手紧紧拉了无风,一支箭与无风擦身而过,无风一惊忽觉花木兰身子一压,两人摔倒在地,愣了半天,要推花木兰,赫然发现花木兰已昏迷,背后一箭透体而过,血已浸透无风胸前。徐布前等人已冲在跟前,要推开花木兰,无风及时阻止,让快叫半夏来救人。起得身来,才发现一旅涌出千余人,将守备士兵和国相士兵缴了械,让抱头蹲在地上,不时地踢几脚。

徐布前说射箭的在对面房上,左右分开跑了,四队士兵,两队上墙分头追,两队地上分头围堵。可最终是射倒一人,逮是逮住了,却让服毒自尽了。另一人负伤逃脱。

一个时辰,半夏回来拔了箭,止了血,说还好射在左肩处,没有伤到内脏,花姑娘体弱,流了不少血,昏迷是正常,将息些日子便没事了,无风婉儿这才放下心来。半夏这几年经历了不知多少阵仗,见过不知多少人的箭伤,自从上次在花几朵的指导下做第一次外科手术后,外科的功夫越来越游刃有余,竟超过了当归,治花姑娘自然不在话下。

无风问:好了以后不会留疤吧。半夏说自然会留。无风道:那就穿不成露肩装了。婉儿半夏一愣。无风解释道就是以后不能穿露肩膀的衣服了。婉儿笑道夏的女子哪敢像西方露肩膀、脚把呀。无风哦了声,记起是在夏,不用为此事烦恼。婉儿见无风还有些担心。说道:你说过,可以在伤疤处画一梅花,也有别样风情。无风这才放下心来。无人的时候,婉儿对无风说:你怎么尽惹桃花呀!

无风说:不是我招惹的,是花将军招惹的。你猜这人是谁?

婉儿哪里能猜到,得知是花木兰后惊的半天说不出话来。

下人们见无风一等人对花姑娘如此重视,便再也不敢怠慢,自此都称花姑娘。

后来,花几朵对花姑娘道:只要在无风跟前的漂亮女人,没有不心甘情愿地为其献身的,你也算献身了。

花姑娘没好气地说:你以为我愿意呀!当时吓的腿软,看那箭分明是射向我的,只会紧紧地抓住无风,可阴差阳错便成这样了。也不错,因此也算救了父母家人。

花几朵道:父母家人是无风救的吗?

花姑娘道:不是无风救的,还是你救的?

花几朵笑笑不语。

注:一、中国古代几个重要的朝代的京城保卫人员的详情:

1、周是我国第一个有年代可考的王朝,《周礼》中叙述可周朝的禁卫体制。周朝将禁卫军按照其任务区分为“腹心之兵”、“重兵之卫”和“环列之兵”三部分。担任宫廷宿卫的禁卫军称为“腹心之兵”,由宫正、宫伯统领,兵士由士大夫阶层的贤良子弟担任,专门负责宫廷的警卫。

2、秦朝实行皇帝、皇宫、京城三级保卫体系,即由郎中令率领郎官等贴身侍卫部队守护皇宫殿内,形成皇宫的核心警卫;由卫尉率领卫士守卫皇宫殿外和宫墙之内,担任宫门守卫,形成环卫皇帝的第二道防线;由中尉率领的禁卫军负责皇宫之外宫城的警备,形成拱卫皇帝的外围防线。

3、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特别是禁卫制度在秦朝制定的皇帝、皇宫、京城三级保卫体系的基础之上又一步完善。汉朝初年,设置郎中令负责皇帝的核心警卫;设置卫尉负责皇宫殿门之外,宫门之内皇宫禁卫;设置中郎掌握京城卫军,负责京城治安保卫。

4、魏晋南北朝时期御林军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曹魏时期,禁卫体制基本沿用秦汉模式,设置了宫殿、皇城、京师的三条防线,但有结合战乱频仍、政局动荡的总形势,进一步加强了以精锐部队为主的禁卫力量。

5、隋炀帝继承并改革北周军制,将中央禁卫军设置十二俯,太子东宫禁军设置东宫十率。

6、唐代的禁卫军制度规模远远超过汉代,其中央禁卫军分为南北衙兵两个系统,职守各有侧重,共同担负皇帝、皇宫和京师的警卫任务。此外太子还掌握一支相当规模的禁卫武装,设置太子中左右卫率俯、太子左右司御率俯、太子左右清道率俯等,分别负责东宫的警卫安全。

7、宋朝禁卫军沿用后周旧制,设置侍卫亲军司,统领马步禁军;设置殿前司,统领殿前诸班以及马步诸军。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并称为二司。

8、元朝。1263年,忽必烈设置枢密院管理全国军事机要,负责宫禁宿卫,继承了成吉思汗的旧制还建立了强大的侍卫亲军,分别担负宫廷和都城的警卫。侍卫亲军初称武卫军,约3万人,后改为侍卫亲军,分别设置前、后、左、右、中五卫。此外,还有东宫、后宫侍卫亲军左右都威卫,左右卫率俯,卫候司等,专门负责太子的和皇后的警卫。随着禁军数量的增加,根据任务,元又创建了围宿卫、依仗军、邑从军、看守军、巡逻军等。

9、明朝设置“上二十六卫”担负宫廷警备,建立了一套防卫与治安制度。所以明代的禁卫军不同于历史上其他时期的禁卫军,他既是京城的守备力量,又是对外作战的主力。

10、清朝。清朝最高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利益,集八旗兵力过半约十万余人于京师(北京),号称“禁旅八旗”以保卫皇室和都城的安全,其中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辖,为皇帝亲军,是清朝禁卫军的核心力量,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分领。“禁旅八旗”按照任务又可以分为郎卫和兵卫。郎卫由满蒙贵族子弟组成,负责皇帝的安全。兵卫负责守卫京城、皇城、禁苑和随从皇帝出巡、狩猎等。

中国古代的历代京城的定都地点:

1、夏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后迁阳城(今河南登封),斟鄩(即二里头,今河南洛阳偃师),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南),又东迁商丘(今河南商丘),又迁都纶城(今河南商丘东)。

2、商都亳(今河南商丘),后西迁嚣(今河南郑州),后又西亳(今河南洛阳),后又迁相(今河南安阳内黄县),后又迁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末迁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

3、西周都镐京(今陕西西安)、洛邑(今河南洛阳)。

4、东周都雒阳(今河南洛阳)。

5、西汉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6、新朝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7、东汉都洛阳(今河南洛阳),汉末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洛阳、许昌、邺城、长安、谯号曰五都。

8、三国:魏都洛阳(今河南洛阳),陪都许昌(今河南许昌),汉都成都(今四川成都),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9、西晋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10、东晋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11、南朝——宋,齐,梁,陈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12、北朝——北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后迁洛阳(今河南洛阳),西魏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东魏都邺(今河南安阳)。

13、北周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北齐都邺(今河南安阳)。

14、隋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后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15、唐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李治、李哲、李旦、李隆基、李柷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16、武周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17、五代--后梁都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西京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唐都洛阳。后晋都洛阳,后迁开封(今河南开封),后汉都开封(今河南开封),后周都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

18、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

19、南宋都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迁行在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20、辽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后迁中都(今北京)。

21、西夏都兴庆(今宁夏银川)。

22、金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南京(今河南开封),末迁归德(今河南商丘)。

23、元都大都(今北京)。

24、明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后迁顺天府(今北京)。

25、清初都北京(今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