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民国初年的兴化,有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知事大人,姓杨。他的政绩斐然,为这一方土地带来了难得的和平与安宁。他的善举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百姓的心田,人们提起他,总是满怀敬意。

就在这个平静的小城,一桩离奇的命案突然打破了宁静。一日,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县知事府的宁静,一位乡人面色惨白,气喘吁吁地闯了进来,声音颤抖地报告了一桩命案。

杨公闻讯,立刻召集人手,火速赶往现场。只见一对夫妇惨死,丈夫倒在村外的田野上,而妻子则死于家中,两人的身体竟都一丝不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更为蹊跷的是,家中财物完好无损,显然凶手并非为财而来。

杨公眉头紧锁,开始仔细勘察现场。他召来邻人和乡间干部,询问夫妇二人是否与人结怨。众人纷纷摇头,表示这对夫妇平日待人谦和有礼,从未与人发生过冲突。

这时,一位近邻的乡人哽咽着述说了他的悲痛。他告诉杨公,这对夫妇是他见过的最善良的人。他时常因家境贫寒而向他们借贷,而这对夫妇总是慷慨相助,从未让他失望过。如今,这对好心人却惨遭毒手,他实在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杨公听着乡人的诉说,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悲凉。他深知,这桩命案背后必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他决心要查出真相,为这对无辜的夫妇讨回公道。

于是,他吩咐乡里主事的里正为死者穿好衣物,妥善安葬。同时,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揭开这桩命案的真相,让凶手受到应有的惩罚。而这一切,都将成为兴化小城一个悬疑重重的谜团,等待着杨公去一一解开。

杨公回到县知事署衙后,立刻下令务必尽快缉拿凶手。然而,经过多方侦查,凶手仿佛人间蒸发,毫无踪迹可循。杨公反复查证核实案情,却仍未能找到新的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起案件逐渐变得扑朔迷离,成了一桩悬而未决的疑案,不知何时才能真相大白。

一年多后,杨公奉调离任,新知事徐公接任。徐公乃江右才子,年纪虽轻但才华横溢,曾在省里屡建奇功,以审案有方、断案如神而着称。巡抚大人对他颇为器重,特地派他到兴化来。

徐公上任后,听取狱官汇报此案时心生疑惑。他决定亲自下乡重新勘查现场,并决定开棺验尸。当棺木被打开时,死者尸体已经腐烂不堪,痕迹难辨。然而,徐公细心观察,竟发现致命伤口位于小腹处,似乎是一人所为。他查阅卷宗,比对伤口大小尺寸,越发确定两人是被同一人所杀,且凶器为同一把刀。

徐公陷入沉思,他想不通为何凶手要同时杀害这对夫妇。若是与男子有仇,杀之尚可理解,但为何又要牵连无辜的妇人?更何况,夫妇二人一死在外,一死在室,且都赤身裸体,这究竟是何等诡异的动机?徐公眉头紧锁,一时难以作出判断。他命人将尸体重新掩埋,打道回府,心中却充满了对这起案件的疑惑和好奇。

徐公自下乡勘查归来后,便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仿佛被这桩离奇的案件牢牢牵住了心神,连吃饭睡觉都忘了。一日,他灵光一闪,突然意识到卷宗中记载的一个奇怪细节:凶手是在午后黄昏时分动手的,这个时间点人们通常还未就寝,为何男女死者都一丝不挂,而且家中财物并未遗失,也没有凌乱的迹象。徐公心中一动,暗想这莫非与奸情有关?这个念头让他看到了破案的曙光。

第二天,徐公换上了便装,化身成一个普通的村民,开始在案发地附近进行暗访。他走访了十多日,几乎成了村里的熟人,连村里的男女老幼都认识他了。他常常在小茶店里坐着,一边喝茶一边和村民们聊天,从他们口中了解到了村里最近发生的各种事情。

让徐公失望的是,他并没有发现村里有什么作风不正的女人或者游手好闲的男人。他召来村中的里正,详细询问了自从夫妇二人被杀后,附近村落是否有无故失踪的人。里正回答说没有。徐公又问那男子生前是否有相好的女人,女子是否有外遇的男人,里正还是摇头说没有。徐公不甘心,又问村里是否有寡妇等着再嫁,或者鳏夫等着再娶的情况,里正依然回答没有。

徐公感到无比困惑,他似乎已经问遍了所有可能的问题,但案件依然毫无头绪。这桩离奇的命案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凶手又是何方神圣?徐公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知道,要想揭开这桩谜案,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智慧。

徐公深思熟虑后,将死者的四方邻居都召集了起来,再次询问之前向里正提出的那几个问题。然而,这些人的回答都含糊其辞,缺乏坚定的否定。唯独邻居张某,他斩钉截铁地表示没有那些事情发生。徐公不禁好奇,追问道:“你为何如此确信没有那些事呢?”张某这才解释说,这对死者夫妇平日都以礼法自守,对自己也有恩,所以他十分了解他们。

徐公听后,摸着下巴,心中涌起一股异样的感觉。但他并未表露出任何情绪,只是让众人离去。他本打算再进行秘密调查,但担心被人认出,只好作罢。

经过这一番深入的调查,徐公越发觉得,杀死这对夫妇的凶手必定就在附近。特别是那男子死于村外,他的衣物很可能还在凶手家中。徐公灵机一动,想到自己手下有不少江右人,其中有些游客会用瓷器换取衣物和铜钱为生。于是,他派手下李某挑着瓷器,到死者家附近进行交易。

李某按照徐公的吩咐,第二天便出发了。他来到死者家门外,倚着担子,开始讲述死者夫妇的悲惨遭遇,以及凶手尚未落网的遗憾。他边说边抬头望向天空,仿佛在默默祈祷死者的灵魂能够安息,并帮助他们早日缉拿凶手。

就在这时,死者的邻居妇人突然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把刀。她向李某推销这把刀,说它锋利无比,能切坚硬之物。但担心小孩子玩耍时会受伤,所以愿意用它换取瓷器。李某接过刀仔细察看,发现它确实锋利异常,刀背厚重而刀刃薄如蝉翼,分量十足。更让他惊讶的是,刀尖的大小与死者夫妇的伤口颇为相似。他心中一动,没有再多说什么,便给了妇人一对饭碗,换下了这把刀。

夜幕降临,李某带着那把刀匆匆返回,将其呈献给徐公。徐公立刻取出卷宗,对照死者伤口的尺寸与刀尖进行对比,竟然分毫不差。他心中一阵狂喜,连声叹道:“案情终于明朗了!”他反思自己之前的调查,原来是舍近求远,难怪一直毫无头绪。回想起之前召见死者邻居时,只有张某的回答与众不同,当时他就心生疑虑。如今见到这把刀,他心中的疑惑烟消云散,确信凶手就是那位紧邻的张某。

第二天一早,徐公立刻派人将死者的邻居们传唤到大堂。待众人到齐后,他坐在高台上,面色严峻地说道:“死者昨夜托梦于我,告诉我凶手就是他们的近邻,因奸情而起杀心。他还说,因奸杀人虽是大不敬,但望凶手能主动坦白,免受酷刑之苦。”这时,众人中有一人面色微变,正是那位紧邻的张某。徐公看在眼里,心中已有定数。

他知道,若突然质问张某,他必定矢口否认;若立即用刑,又缺乏确凿证据,恐遭人非议。于是,他目光扫过众人,注意到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相貌端庄,给人一种忠诚厚道的感觉。徐公与他寒暄几句后,便暂时退入内室。

随后,他单独召见那位老者,用温和的语气与他交谈。他透露自己已经锁定凶手,但担心对方抵赖,希望老者能提供一些线索。他试探性地问道:“那位死者与张某的妻子是否有染?”老者闻言大惊,立刻反问:“公何以知之?”他坦言此事极为隐秘,除了自己以外,村里无人知晓。徐公点头微笑,嘱咐他不要泄露此事。

回到大堂后,徐公让众人各自寻找保人,然后一一释放。唯有紧邻的张某因有嫌疑被暂时拘押在监狱中。徐公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徐公为了进一步查明真相,下令拘传张某的妻子前来询问。当她被带到大堂上时,徐公突然怒拍桌案,厉声质问道:“那对夫妇因你而死,你怎能心安理得,如此冷酷无情?如今,你丈夫已经招认是他杀了人,但他又供述说,实际上是你起了杀心,提出了杀人的计划。现在,你该如何为自己辩解?”

听到徐公的话,那妇人顿时惊慌失措,大声喊道:“这简直是天大的冤枉啊!是我丈夫那个混蛋杀了人,现在又反过来诬陷我,这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徐公见状,立即下令将张某押到大堂,让他们夫妇二人当面对质。令人惊讶的是,在没有使用任何刑具的情况下,凶手张某很快就服罪了,案情终于真相大白。

此事传出后,全县百姓无不称赞徐公断案如神。原来,被杀的那名男子私下里与张某的妻子有染,两人多次偷偷幽会。然而,这段秘密恋情最终被张某发现了。虽然张某心中愤怒,但他看到那男子的妻子相貌出众,远胜于自己的老婆,于是心生一计,打算用“以羊换牛”的计策来报复。

张某虽然发现了妻子与那男子的私情,但他并没有揭穿,反而表面上与那男子保持友好关系。然而,那男子对张某的大度并不领情,反而对自己的妻子看管得更严了,不让张某有任何可乘之机。同时,他也觉得对不起张某,因此在与张某的交往中总是表现得十分宽厚。

这样一来,张某就经常趁机去那男子家里,故意与其妻子调笑嬉闹。那妇人有时也参与其中,那男子虽然无法完全禁止,但心中却越来越不满。久而久之,张某觉得机会来了,开始暗中寻找合适的时机实施自己的计划。

在一个阴郁的傍晚,张某精心策划了一场谋杀。他谎称外出有事,悄悄藏身于一座荒废的园子里,静待猎物上钩。天色渐渐暗下来,那男子如期前来敲打张某家的门,张某的老婆欢快地开门迎接,两人一同消失在屋内。

张某见状,知道时机已到。他悄无声息地走出废园,蹑手蹑脚地来到那男子家门前,抬手轻轻叩门。屋内,那男子的老婆以为是丈夫回来了,端着油灯前来开门。她边开门边疑惑地问:“你不是说今晚可能不回来吗?怎么这么快又回来了?”张某含糊其辞,趁门刚开一道缝时,他迅速侧身挤了进去。

一进屋,张某故意装作慌张的样子,一脚踢灭了地上的油灯。由于天色已晚且阴雨绵绵,屋内一片漆黑,那妇人看不清来人是谁。她责备张某动作粗鲁,弄灭了灯,害得她撞到石头,疼痛难忍。张某默不作声,迅速摸黑进入房间。由于他经常来这家,对房间布局了如指掌。他摸索着来到卧室床边,迅速宽衣解带,躺在了榻上。

不一会儿,那妇人也来到床边。见男人不愿多说话,她也不再言语,脱下衣服上了床。躺下后,她自言自语地抱怨道:“也不知你跟谁怄气,问话也不答,叫你也不应,真能把人闷死。”张某趁机翻身而起,一把抱住妇人。那妇人正因气闷,见男人主动示好,便顺水推舟,与他缠绵起来。

事后,那妇人感觉有些不对劲,急忙赤身下床点燃灯火查看。当她凑近床边一看,惊恐地发现床上之人并非自己丈夫,而是邻居张某。她惊呼出声,试图抓住张某的头发将其撕扯下来。张某见势不妙,劝说无果,又被抓住头发无法挣脱,情急之下瞥见桌上有一把刀子。原来这刀是妇人因丈夫常夜归而备来防身的。张某迅速拿起刀,用力刺向妇人腹部。由于用力过猛,妇人伤重倒地,再无声息。

张某见闯下大祸,不敢久留。他慌忙抓起床边衣物盖在妇人尸体上,夺门而出。刚出门又返身回来,取走那把刀并吹熄灯火,这才仓皇逃窜。从此,这起离奇的谋杀案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张某的罪行也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张某逃出门后,本打算一走了之,却发现自己身无分文。想到家中还有些积蓄,他决定先回家搜刮些钱财再作打算。他心知妻子性格强悍,不会轻易交出钱财,于是心生一计,持刀而归,打算用这把刀作为威胁,迫使妻子交出财物。

张某翻墙回到自家院内,悄悄来到窗下。他刚一站定,便听到屋内传来妻子与那男子亲昵的私语声,心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他再也按捺不住,猛地挥刀砍向窗棂,破窗而入。

那男子见张某突然闯入,惊慌失措,想要起身逃跑。但就在他刚下床准备开门的时候,张某已经追到了他的跟前。男子情急之下转身想要夺下张某手中的刀,却被张某一刀刺入小腹,当场倒地身亡。

这一幕把张某的妻子吓得魂飞魄散,她呆呆地躲在床角,直到情夫死去才回过神来。她惊恐地看着张某,颤声说道:“你……你杀人了,这可怎么办?”张某本想一不做二不休,将妻子也一并杀死,但想到平时妻子如虎似狼,他竟有些不敢下手。而且此时他心慌意乱,已经连杀两人,原先的勇气早已荡然无存。

张某还没拿定主意该如何处置妻子时,突然听到妻子冷静地说:“那个男人已经死了,你如果现在逃走,岂不是授人以柄?不如你用小船把这具尸体运到村外荒僻处,然后回来安心待在家里。这样一来,谁还敢说是你杀的人?”

张某一听,觉得妻子的主意似乎有些道理。他心中虽然仍有些慌乱,但已经渐渐冷静下来。他知道自己现在必须保持镇定,不能被恐惧和慌乱冲昏了头脑。于是,他按照妻子的建议,用小船将尸体运到了村外荒僻处,然后回来安心待在家里。

他并不知道,这场谋杀案已经在他心中留下了无法抹去的阴影。他开始担心自己的罪行会被揭穿,整日提心吊胆,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张某听了老婆的建议,觉得颇有道理,便决定照做。趁着夜色朦胧,他小心翼翼地将那男子的尸体抱上小舟,然后摇船驶向村外。大约行了一里多地,张某将尸体扔下,然后迅速划船返回家中。

回到家后,张某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刻开始处理现场。他将那男子的衣服收拾起来,扔进自家的一口枯井中,并在上面倾倒了一些烂泥等废物,以掩盖痕迹。处理完这些后,张某才告诉老婆,他还杀死了那男子的妻子,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张某和他的老婆都深知此事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两人共同约定,无论如何都不能向外界透露半点风声,必须严守同盟,以求了结此事。

就这样,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似乎一切都风平浪静。然而,张某心中始终有一个隐忧——那把杀人的刀子还留在家中。他生怕某天因为这把刀子而牵连出整个案子。

终于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以瓷器换物的货郎。张某眼前一亮,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于是,他用那把杀人的刀子换了一对瓷碗。他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彻底摆脱隐忧,过上太平日子了。

张某哪里知道,他的这个举动正中了徐公的计策,落入了他的圈套之中。徐公为了查明真相,早已暗中布下了天罗地网。他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推理,最终锁定了张某为嫌疑人。

徐公不忍死者含冤莫白,他深思熟虑,终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侦破了疑案,将罪犯张某绳之以法。死者终于得以昭雪,而张某也为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无论你如何精心策划、巧妙掩饰,最终都无法逃脱法律的制裁。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因一时的贪念或冲动而走上犯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