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上下一切都按照李长宁的意愿在飞速发展。
半年后,就是明教出关之日,出关之日就是问鼎江湖之时。
大明朝皇宫,皇帝与百官正在举行朝会。
“日月,呃~,明教现在有何动静?”
“启奏陛下,明教现在毫无动静。”
“那就奇怪了,三个月前明教不顾朝廷,大张旗鼓的招兵买马改革教制,现在却沉寂下来毫无动静,不合常理啊!”
这时,另一位大臣出来言语道:
“陛下,魔教始终是魔教,我们应该做好万分的防范,大江大河表面看起来平静,下面实则暗潮汹涌。”
“爱卿所言极是!”
忽然,外面传来一声巨响,紧接着宫殿一阵摇晃。
“莫不是地龙翻身?”
“护驾护驾,快!”
朝堂内顿时慌乱一片,几个侍卫将明皇紧紧环绕,生怕有什么闪失。
不过,摇晃过后,一切又恢复往常。
“明皇,可否出殿一见!”
这时,一道好像从天际传递下来的声音响起,整个皇城的人都听到了。
“陛下,难道是天神下凡?”
“陛下,即使天神下凡,还是早些相见为好。”
群臣你一言我一语。
“好,朕便出殿一见。”
当一群人呼呼啦啦走出宫殿,抬头望向天空时,愣住了。
只有三个人悬立在高空!
“不知仙神下凡,朕有失远迎!”
“恭迎仙神下凡!”
群臣齐声说道,随后竟然双膝跪倒在地。
“哈哈哈,这朝堂之上果真人才汇聚,都是些懂礼仪之人,第一次见老夫就跪地相迎,老夫受之有愧呀!”
“老任,人家是跪拜教主呢,和你有什么关系?”
“如果是跪拜教主那老夫就更开心了!”
没错,这两人正是东方不败和任我行。
任我行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正式突破到了先天。
不过,刚才任我行的话一听就特别刺耳,有一种淡淡的讽刺意味。
“我乃明教教主李长宁,诸位不必多礼!”
李长宁不嫌事大,火上浇油。
听到这话,群臣当场就来气了。
特么的,我竟然还跪下了。
“哼,魔教妖人也敢入我皇宫,找死不成!”
一个大臣脸色铁青,指着李长宁怒骂。
“嗖~”
一根绣花针刺入这个大臣体内,紧接着就爆体而亡。
他死了不要紧,碎肉鲜血崩了所有人一身,可把他们恶心坏了。
守卫皇宫的镇殿将军此时率领大部队赶到了,看到当着皇上面还行凶的三人,当时就感到没了颜面,大喝道:
“所有人,给我把他们射下来!”
瞬间,箭雨飞腾,直奔李长宁三人而来。
明皇和众大臣脸上露出了喜色。
给我狠狠地射,把他们射成刺猬才好呢。
所有人都是这个想法,谁让刚才他们丢了大脸呢!
东方不败和任我行刚想动手阻拦这个箭矢,却被李长宁制止了。
“定!”
李长宁简单吐字一声,飞腾而来的箭矢好像被施展了定身法一样,瞬间定在当场。
明皇愣住了!
大臣愣住了!
守军愣住了!
然后,他们眼看着箭矢缓缓调转方向,直冲明皇和大臣的位置。
明皇让吓的原地一跳,大臣被吓的直打哆嗦。
“李教主,你要是胆敢伤害朕,朕……”
“砰~”
一支箭矢如流星一般直接射到明皇脚下,去的速度比来时快了五倍不止。
箭头深深插进地砖里,只留下箭尾在那不断颤抖。
明皇怕了,刚才他就是为了颜面强撑着罢了,被这么一吓直接瘫坐在地上。
“去吧!”
一时间,所有悬浮的箭矢先后不一的射向明皇和众大臣。
他们吓得闭上双眼,听着身边箭矢飞过的“嗖嗖”声和扎进青石板、石柱、宫殿的“砰砰”声,尿都被吓出来了。
良久,当他们听不到声音后,这才勉强敢睁开眼睛。
明皇和众大臣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先摸摸自己有没有被扎中。
“唉,没射中,我还活着!”
一个大臣乐极成疯,但是当他看向四周时,才刚发现,身边全是箭矢。
每个人的脚下、身边、头顶全都插满了箭矢,但是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没有箭矢。
明皇和大臣这下明白了,他们没事和其他都扯不上关系,只是明教教主李长宁单纯的不想杀他们。
不然就凭这份精准操控箭矢的能力,李长宁想杀他们,易如反掌。
“现在可以聊聊吗?明皇”
“可以。”
“去哪里聊?”
“你说去哪咱就去哪。”
明皇也狗起来了,明知不可反抗而反抗,那是智障所为。
谁不爱惜自己性命?更别提天下之主!
最终,明皇挑选了正和殿。
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明教李长宁、东方不败、任我行还有明皇和四位朝中重臣。
李长宁首先就表示了自己没有夺权争利之心,这次来目的很简单,只有两个。
一是想要让明教成为大明的国教,二来是想要朝廷配合明教行动,覆灭东瀛。
明皇一听就松气了,他还以为明年的今日是他的忌日呢!
只要不要他的命,一切都好说。
随后的两个时辰,李长宁一直在说,明皇一直在听。
除了牵扯到上面所说的两个目的,李长宁还深刻揭露了明朝现在内外交困的情况,包括分析各种原因。
最后,李长宁还十分愿意配合明朝解决这些世族、土地兼并等问题,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明皇自然是非常高兴,他也一直头疼这些问题,不是他不想解决,实在是有心无力。
但是现在有明教这么强大的支持,他就敢放手施为了。
一个想要稳定统治,一个想要百姓安居乐业,目的不同但是方向大体一致。
第二天早朝上,明皇就宣布了封明教为国教,封东方不败为国师,封刘正风为明使。
原本明皇想封李长宁为国师的,李长宁直接拒绝了,无奈只能改封东方不败。
至于刘正风,他是朝廷和明教之间的纽带,双方有事均有他先来处理。
刚开始,朝堂上还有些人反对。
在明皇和李长宁的强势下,所有反对意见都举双手双脚支持。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从上到下的改革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