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乱世,慢人一步,就会被穷追猛打。是故在魏吴两国各自为开疆拓土搞的如火如荼时,季汉群英们也没闲着。
益南方面,由于之前刘备南征时在当地取得了还不错的群众基础,所以不论汉军亦或官员,开展工作都十分顺利。由于既要保障汉夷双方百姓的权益,还得防止士兵乱来,是故李恢自赴任始,便军政一手抓,治法甚严,平稳度过了磨合期。
不到半年,条件即已成熟。李恢随即在益南四郡开展了为期三年的系统性剿匪运动。当地居民响应积极,又有王伉、吕凯等有为之士辅佐,至汉建兴元年(公元224年)末,已基本肃清了啸聚山林的匪患。至此,南中地区才真正有了大后方建设的条件。
荆州集团自在南郑——上庸——襄阳战役大放血后,基本上偃旗息鼓了。除襄阳作为对抗魏军的第一线,在进行防线建设外,其余五郡皆是军民一道种地屯田,全面与民休息。
而益州集团自北伐归后,除有驻防任务的核心将领外,其余文武将官大多留在汉中,进行大练兵、大生产、大建设运动,以期将汉中打造成北伐基地。独孤彻作为此项目的总负责人,还肩负重振墨霄的任务。毕竟房陵一战,墨霄损失惨重,而其中战士皆是百里挑一的精锐,其战术、技术、配合的训练自不能一蹴而就。
其中最忙的,当属受特殊照顾的姜维小老弟了。自被揪到成都后,姜维日夜都在痛并快乐着。除了每日雷打不动的上诸葛亮的治军课外,还得被赵云抓着练枪。
原来赵云听闻魏延夸及姜维武艺,当即兴致大起,拉着姜维较量了一番。
元老级别的大将赏脸,想那姜维岂能不兜着?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二人不比试还好,一比倒把老赵云比了个心花怒放:姜维枪法之盛着实出乎意料。其基本功之扎实,技法之纯熟,较之邓艾,有过之而无不及。
于是乎赵云也产生了传道授业的想法。
赵云也算是当代的武学奇才了,师承童渊“百鸟朝凤”之技,又结合多种枪法,为自己量身设计了一套“七探盘蛇”枪,自此于世间已是罕有敌手。只惜常年征战在外,未能寻得受业之人。赵统、赵广虽亦得枪法真传,然天赋不足,难以驾驭,只得其形而未识其意。
直到遇见了姜维。
所谓百鸟朝凤,枪舞缨动时,宛若百鸟纷飞、翔集一堂。攻守之间,拿、扎之法,盖、挑之技,拨、拦之术,无穷无尽,纷繁复杂。
名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赵云的悉心教导下,不过月余间,姜维即已领悟个八九不离十了。
其实枪法练到姜维、邓艾这个级别,基本也不需要一招一式的教授。只要领悟了枪意,技法之用自能随机应变,游刃有余。
看着姜维突飞猛进的成绩,赵云又想起了昔日点拨独孤彻的场景:要说这二人,各有各的优势。论悟性和创造力,独孤彻算得上是平生仅见,其枪技枪意,一点即通,甚至无需进行教授,其自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只可惜根基太次,难有大成;而姜维属于根基扎实,禀赋又高的天才类型,授之恩师所创绝技,正得其所。只惜其习惯技法、优势所在与自己完全不是一种路数,这套集古今枪法于一体的七探盘蛇枪是难得传承了。
与此同时,由于有黄权、邓芝、董允、蒋琬等分工明确,鼎力相助,季汉政界一片天朗气清。故而诸葛亮日理万机之余,也能得空闲和一家老小窝在府里搞发明。
其实早在刘备入主益州之际,诸葛亮就有“制作一种多地形适应性的运粮器具”的想法,但又迫于军政事务的繁忙,其初步设计与理论验证的重任自然就交与爱妻“机械奇才”黄月英。五六年间,已具雏形。只是近期汉中、荆襄多场战役并没有出现粮草转运的问题,故此也一直被忽视。
直至此番北伐,诸葛亮知道蜀道难,却没想到蜀道这么难,吃尽了“有粮运不来”的苦头。乃意识到如果粮草转运问题不解决,那想从汉中北伐,出动十万人即是极限,根本做不到出动优势兵力。故而此次回成都,第一件事即是将“木牛流马的制作与改进”任务提上日程。
于是乎诸葛夫妇一边制造,一边修改设计,敲敲打打月余,这木牛流马测试版即便现世。
只见那木牛: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秋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再看那流马: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五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样品初定,诸葛亮却并不满足。有道是文章越改越好,此等妙物亦当集思广益。当今天下善制奇物者了了,如此妙物,自当叫独孤彻参详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