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 第231章 年近半百,却迎来了出彩之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1章 年近半百,却迎来了出彩之日

“郭子仪???”

看到郭子仪这个名字的时候,

李隆基不由自主的发出了惊呼声。

他们万万没想到,

第一位出现的军神,

竟然会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武状元!

丞相姚崇也是颇为诧异的轻声自语道:“这小子竟能得到军神的评价?看来,我日后得重点关注他才行了。”

“郭子仪!!”康熙帝玄烨突然大笑起来,说道:“不愧是朕最喜欢的将领之一,竟然上了军神榜!”

雍正帝胤禛也是颇为感慨的说道:“看起来,父皇喜欢郭子仪,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视频继续直播,苏治开始解说道,

“纵观历史,皇帝诛杀功臣的事例屡见不鲜。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情况,在历朝历代都曾经反复的出现。

功高盖主的能臣勇将,往往难以逃脱这样的命运。

周亚夫、韩信、彭越、李文忠、商鞅、伍子胥、蓝玉、年羹尧等人,皆是如此下场。

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事件,也反映出了皇帝对功臣的猜忌。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虽然相对温和,但也显示了皇帝对手握兵权的大将们的猜疑。”

“但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却有一位人物独树一帜。

他功高盖主,却得以善终,

被誉为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的一位奇人。

他,便是郭子仪!

后世对他评价为:‘功高盖主主不疑,权倾朝野臣不忌,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

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神奇。

那么,郭子仪到底有多么神奇,

接下来,我们就来对他的生平进行详细盘点。”

“郭子仪,华州郑县人,唐朝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大历十四年(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

他经历七位皇帝,

于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将,

前后共六十余年,

古之罕有,是当之无愧的传奇!

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忠武’这个封号,在华夏历朝历代中都是对武将最高的封号,也是对武将最大的褒奖。

纵观华夏几千年的历史,

也只有大唐名将郭子仪享受到了此封号!”

“郭子仪生于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可以算是个标准的官二代。

其父郭敬之文武双全,为人正直,曾担任刺史等要职。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

郭子仪自幼就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

他不仅深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熏陶,

而且对兵书有着浓厚的兴趣,

勤于修炼武艺,刻苦非常。

他的这些爱好和习惯,

都对他日后的性格、眼界和学识等等,有着莫大的影响。”

“武则天执政时期,她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

为了发掘和培养军事方面的人才,

她在原有的科举制度基础上,创新性地设立了武举制。

而武举的创,恰好为郭子仪敞开了一扇通往军界的大门。

唐朝的武举考试,不仅包括刀枪剑戟、骑马和举重等,

还特别注重考察参考者的体形和言语。

年仅十八岁的郭子仪,

因相貌英俊、身手敏捷,于开元年间一路过关斩将,一举夺得武状元的殊荣。”

“当上了状元,接下来肯定就是要封官了。

但武科举和文科举的封官传统,却又有些不同。

文科举经过考试对考生的才能,基本都考察清楚了。

像状元这种成绩,一般都可以得到一个不错的官职。

可是军队之中,

各个都是从战场上拼杀出来的将军,

不可能让一个毛头小子一下子就成为率领几万人的将军。

因此郭子仪一开始的官职,还是有些小的。”

“在步入仕途的前十年,郭子仪在京城担任官职,有幸亲身经历了唐玄宗缔造的‘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实力日渐强盛。

但唐朝内部虽然相对稳定,可边境战争依然有增无减。

于是开元十五年以后,郭子仪开始了他漫长的戍边之旅。

他先是被派往北疆,在朔方镇担任节度副使。

在其近四十年的边疆守卫生涯中,郭子仪在朔方镇的供职时间最为长久。

朔方镇作为唐朝前期北疆的首要军事重镇,

在李唐王朝的边防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主要负责抵御突厥、回纥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从而保卫关中和京城长安的安全。”

“对于郭子仪来说,天下太平了很长的时间。

一直到天宝六年(公元747年),

当高仙芝威震中亚的时候,郭子仪还仅仅只是出任军使、副都护这样不起眼的角色。

而这一年的郭子仪,已经五十岁了。

天宝十三载(754年)春,郭子仪兼任九原郡都督、西受降城使、九原郡太守、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

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八了。

而不久后,郭子仪的母亲、赠魏国夫人向氏去世,他又去职返家守孝。

假如没有安史之乱,天下太平的话,应该没有老郭的出彩之日了。

郭子仪应该会就此退休,

之后朝廷或许会赐予他一个象征性的荣誉头衔,了度余生。”

“正是,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安史之乱前,郭子仪在史书上也就寥寥几笔。

但在安史之乱后,他的人生仿佛像开挂了一样,堪称直上云霄啊!”

看到这儿,

被笼罩在金色光柱之中的郭子仪灵魂,无奈的说道:

“唉……老夫宁愿永无出彩之日才好啊!”

另一个时空里,李隆基望着光幕有些出神,

“安史之乱……”

他嘴里一直在念叨着这四个字,

似乎这“安史之乱”已经快成为他的心魔了。

而第一次看到“安史之乱”的武则天、狄仁杰,此刻颇为不解。

“安史之乱,是在李隆基执政时期吗?”武则天向狄仁杰问道。

“看起来应该是的。”

“历朝历代叛乱屡见不鲜,也没什么大不了。”

“陛下说的是……”

他们误以为“安史之乱”只是普通的叛乱,恰好让去平叛的郭子仪出了名。

但他们哪里想得到,

就是这么一次叛乱,

竟然就让号称华夏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彻底掉入了深渊。